
广州幸福二巷被遗忘的“幸福大屋”
2012-11-06 08:58:45 冯倩妮
西关巷陌,一片破旧的房子中,“搜城者”们意外地发现了三栋样式精致的联排老洋楼,犹如看见三位烫卷发的留洋女子,混入一群穿旗袍的西关小姐当中。人们不禁好奇,它们因何而来,为何停留。
然而岁月飞逝,背后故事知之者甚少。“搜城者”多番探寻,始终无法找到房子的主人,只知粤剧名伶卢海潮、卢海鹏兄弟,曾经租住于此。建筑虽无声,却以其一砖一瓦诉说昔日的繁华,它自身就是一种凭据。
发现:洋房身世不明取名“幸福”
3年前,为了尝一碗有名的“婆婆面”,刘伟伦穿梭于荔湾区文昌北路的麻石街巷中。晃过单车的铃铃声、街坊的搭话音,这位“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的主创者,把脚步停在了幸福二巷新街中。眼前的建筑,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
三栋老式洋楼,分别是幸福二巷新街5号、7号与9号,紧紧相靠,它们高四层,拱形门坊后是一个小庭院,一二三层外立面配有罗马柱装饰,顶层的山花墙精致各异。
由于藏身“幸福”街巷,附近的街坊给它们取了一个让人艳羡的名字:幸福大屋。只是,当刘伟伦想进一步了解房子的信息时,却发现人们均了解不多,甚至连洋楼现在的住户也不例外。
回忆:粤剧名伶曾经天台练声
几经探访,刘伟伦发现,“幸福大屋”的名气,除了来源于其独特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因为坊间有这样一个说法———香港艺人、粤剧名伶卢海潮、卢海鹏兄弟,儿时曾居住在当中的一栋。南都记者向卢海潮求证,果然如是。
回忆起住在西关洋楼的日子,卢海潮用“幸福时光”来形容。1955年,不满10岁的他跟随父母、大哥、二哥卢海鹏搬到“幸福大屋”,租住在4楼。那是一个约40平方米的一厅两房,5个人一住便是10多年。
“大庭院、高洋房,这肯定是有钱人的房子!”卢海潮依然记得西关深巷中“幸福大屋”的与众不同。走入摆满了漂亮小花瓶的庭院,沿着扶手木梯可直上三楼。狭长的房子中间还有天井,把厅房和厨房隔开,避免了炒菜的油烟直接涌进内屋。
在卢海潮的印象中,最为特别的是房东巫姐的居室。“屋子里全是精致的木家具、玻璃窗花和花阶砖地面,与我家租住在天台加盖的简陋房子相比,天差地别”。
然而,住在顶楼也有好处,可以独揽天台的无尽景色。“天台可以追逐游戏,更是我们兄弟打翻斗、放纸鸢的最佳位置”。夏日炎炎,卢海潮常清晨跑到天台练声,隔壁老婆婆谐趣地说“像鸡叫一样”。如今,想在“幸福大屋”再听一听名伶曲调,恐怕很难。
走访:弃置镜中发现屋主端倪
近些年,每逢卢海鹏从香港返穗,卢海潮一定和哥哥回到曾经生活过的老西关一带逛逛。去年年初,兄弟俩回到了“幸福大屋”,发现老房子已落魄不堪:庭院大门不知所终,如同“无掩鸡笼”可自出自入,杂草青苔爬上剥落的外墙,西式门套后的中式趟栊门严重脱色,仿佛“白发斑斑”的老人。(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同样对9号洋楼心怀怜惜的,还有刘伟伦和“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小组成员。3年间,他们多次走访,试图为它探寻身世、留下记录。如今在“幸福大屋”里,可以看到不同的租客,他们是名副其实的“72家房客”。洪先生便是当中一个,从事家具加工生产的他,在此居住超过10年。
据洪先生介绍,“幸福大屋”的现任屋主姓马,常年在国外。此洋楼的历史约有100年,本来还有一栋姊妹楼,但许多年前已被毁掉。
如今,大屋的一楼已兼作工场。由于缺乏人气和维护,屋内的天井储满了黑水,厨房也塞满了木板、石条等杂物。侧门内的木楼梯腐化严重,吱吱作响,有些已被改造成水泥阶梯。二楼空置,绕过被弃置的雕花屏风,在一堆满是灰尘的旧家具中,刘伟伦搜索到了一面悬挂的镜子。镜子玻璃面的左下方,以小刀刻出“逸荪先生大厦落成之喜”字样,透露主人身份之端倪。
专家说法
“幸福大屋”整体保留价值高
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介绍,历史上的文昌北路一带,多为联排式住宅别墅。只是时光飞逝,能完整保留下来的不过零星几座,“幸福大屋”规模较大,整体保留价值也高。
郑力鹏认为,“幸福大屋”的三栋别墅,造型看似一致,但局部做法和装饰内容却有差别,比如阳台栏杆、屋顶山花、地层入口等。
广州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民间学术团体岭南建筑学社社长袁艺峰则分析,三栋洋楼均设阳台,可避免阳光直射室内,适宜岭南湿热气候,常见于岭南民国建筑。该建筑另一特色,则是采用了地道西式柱子作为装饰,包括简约的塔斯干柱式、带涡卷的爱奥尼柱式。
袁艺峰认为,三栋洋楼整体风貌较佳,且连续成列,细节处理匠心独运,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多得的优秀历史建筑。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