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倩文当代抽象绘画展
2012-11-22 11:41:46 徐亮〔世界艺术杂志主编〕
王倩文的抽象绘画作品正步入一个相对的自由境地。瞬间的灵感痕迹给了她很大的空间与想象,创作的整个状态是非具象性的。“心灵的呼吸”就是她抽象系列的名称,王倩文的抽象绘画所表达的追求是审美和艺术上的独立领域,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的附属。在她看来,中国的当代抽象艺术是融合的,抽象绘画虽然来自于西方,但是在中国文化历史的记忆中去寻找可以与当代抽象艺术相链接的东西,由此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视觉审美,这应该正是需要我们艺术家去做的。因此,她的作品尽管以精神的情感表现为主要诉求,在本质上却不同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前者表现仅是感性的,形式的;而后者表现是感性的,却又不仅是形式的,而是具有从宏观到微观的精神内涵的。因此她更愿意用“非具象绘画”来称呼自己的绘画。
王倩文以大自然的一切可以感知的对象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方式,以博大的精神为绘画的灵魂,以现代抽象表现为视觉形式语言,以”心灵的呼吸”为艺术的至上追求,从而努力使画面达到一种直白。单纯而没有其他联想的纯自然的“气场”以及多种材料的综合用运和自然能量的关系。大自然中的”气韵生动”正是她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她总能自然地融入很多不同的元素,不同的色彩组成的气场在画面中游弋,计白当黑的传统语素通过自然流淌的心迹,形成一种情绪而自由的状态,随意而为,画面或深沉静谧,或翻腾激荡,却总都能气贯如虹,一种明显的凝聚气韵,凝聚观者心灵的磁性。
艺术的创新是需要有深刻的思想以及艺术表现感染力的。以现代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传统是当代许多艺术家在经历了美术思潮的风起云涌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新形态的:非具象绘画,并非凭空而来,是和当代艺术发展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是人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变化带来的深层的内心不安的一种寻求的方式。非具象绘画能释放心灵的某种不安,让心灵在自由的呼吸中找到某种安慰。是不拘泥于某种形式或者流派的画法,而是在艺术家不断的修炼和摸索中总结的最能表达内心的感悟和体会,是有机的汲取西方当代艺术精华和中国文化的根,在默默耕耘着的那一方精神后花园,显得锋芒尽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虽然并不强烈,但却有力量。它让你只能慢慢地亲近它,然后被它感动和震慑,悄悄地而又深深地沁入你的思想,撼动你的心灵。王倩文的画,传递给你的就是这种极具穿透力的感情信息,它不是慷慨激昂的高谈阔论,而是艺术家用心灵的对话和你交谈,正向你娓娓道来。新近看到王倩文的工笔人物画和动物画我很震惊,其水准比现在所谓那些工笔画大家要好许多。 因此可以说王倩文借用了狂野而又奔放的书法笔触和意象理念,依据传统文化的滋养和艺术的外延能量似乎总想改变延续千年艺术的敏感问题。即把那种‘水’与‘墨’渗透于宣纸上的自由主观意念引申到了内心涌动的近乎诗意般的抽象思维的诗意空间的境地。具有独特视角和生命体验,带着中国人独有的人与自然浪漫而写意的情怀以水墨的淋漓笔触和油彩韵律挥洒了色彩富足,千姿百态的艺术境界。
特别是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王倩文以她特有的情感积蓄大胆表现了情感抽象的美学内涵,以一种恣意的绘画手段创造了奇异的画面效果,即支解了图像的既有视觉秩序,又与关注情感的纯粹物像主导性有着迷奇的注解。在这个意义上颜料作为情感依附于物质的媒介附属随画家的意志流淌、扩散而富有情感的张力诉求——是激烈而又单纯的内心抒发与涂抹,是心灵与现实撞击后产生失衡的情感扩张,从而实现了笔触交揉后在画布上的情绪意义,即在有意识的控制与无意识的释放之间把握住游刃有余的尺度。而这种抒情抽象无疑与自然、音乐、书法等东方美学的肌理有着内在必然联系的。绝非空穴来风。
我们知道,抽象艺术在西方经历了并不漫长的历程,而冷或热抽象似乎是人们判别其的一种方式。而在王倩文看来无所谓冷热,她只是把它作为性灵抒发的一种方式而已,在吸纳抽象艺术经验的过程中她敏感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混沌和模糊概念转化成一种鸿蒙样的美学形式,通过各种动感的线条和色块的聚合、交织、重叠、扩散到空间留白最终形成了绘画的整体韵律和跃动情感图式。这无疑是她先天具有的独特的审美心理积淀和素养的结果,即以感性对气息、气场、气氛和气势的巧妙把握,从而营造出独特的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其实抽象绘画就是心灵自由的艺术,它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切入点。在感性和理性的游弋之间绘画的过程中被消解了,更多的是心灵的书写和意趣的高潮流露。并没有像有的人说的那样的玄机或禅的意味。是艺术家与客观世界的真情对白,更是艺术家与上帝的对话或沟通。是心灵的力量翕张与自然的呼吸。这恰恰的中国人骨子里喜欢的所谓抽象艺术。例如王倩文的作品《 极象 》就是用抽象性的形式语言表达了内心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铺张的色彩与构成的碎片形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思考,这里既有从宏观到微观的心理过程又有狂暴和激情的体现。完全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微观的心理流动过程的丝毫毕现。
正如她曾对我讲:抽象艺术是把自己的内心积淀不断掏空的过程。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寻找着对逝去生活的回忆、是情感激荡和飘渺的过程。或感悟、或书写着生命的意义和色彩。
我以为,任何艺术形式呈现出来的总是人的感情和生活的呼吸和对话而已,无论抽象、行为、雕塑、音乐、舞蹈、影像、装置艺术,莫不如此。
程十发老先生,谈及绘画三味,说;“先别谈技法,要紧的是心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心为上。心有静气,方能下笔。画画无非图个心里高兴。你为什么画画,无须申明,一看画便知”。 王倩文的画,率性而随意,把对自然的感觉融入绘画中,这是艺术家领悟了艺术的本真自然而然的呈现。在王倩文的作品里展现人类追求精神心灵的自由和大自然的交集。艺术家以奔放的笔触,自由的想象,在不同的时空,不同世界,展现不同的画面,带领观者共同感受精神的升华和自由与逍遥。在这个喧嚣的世界给观者带来的是内心的净化和安宁。常常我们会把画家分类。分流派画家。王倩文说:我认为不论怎么分,艺术就是最本真的内心表达。在所有绘画门类中,惟独抽象的非具象的绘画最接近人类的本原,最具有出世的精神,抽象艺术最接近人类的本性,艺术家绘画出 别样的世界.人们入画其内,让灵魂徜徉非具象的世界,人们忘却现实的世界,抽离事物的表象。让灵魂变得清澄,这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画面构成色彩图像的节奏,在混沌与迷离中寻找一种不断在自然里唤醒的韵律。画是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艺术,用的色调与肌理的是表现非具象的关系,骨子里渗透的却是中国文化的山水意境和古典气韵。这跟林风眠和吴大羽都是用立体主义的抽象方式表达中国文化的底蕴,在当代艺术的形式探索中蕴涵着对中国文化与大写意的敬仰与倾诉。倩文说:我希望自己的绘画作品有绘画本质意义上的原创性,我非常重视这一点,追求的也是这个。许久以来我已不再去关注画面上出现的具体形象一一我指的是出现某种内容的形象,或者非要使用形象这个词的话,我对形象和形体有别样理解的。尽管说艺术是表达性的,但表达来的不一定非要有故事有内容才被人接受。绘画艺术作为艺术本身应该去不能用其他形式加以表达的东西。比如色彩,比如绘画中的肌理结构,完全可以十足地作为绘画语言本身,绘画表达的内容。有朋友试着从我早期的绘画作品里寻找具象的因素,还有文章说,抽象绘画是绘画艺术历史中的进步等等。依我看,艺术现象不存在进步与否。所有的绘画都是事实,绘画为艺术存在负责,你能说印象派绘画比表现主义绘画落后?艺术作品只有好作品与坏作品之分。关心绘画手段作为绘画本身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关心画面出现的视觉冲击力。一幅画面,充其量展现给我们的是画面上那薄薄的一层皮,之后的一切阐释都是这张画面所派生的,我的任务是怎样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真正想画的东西。想想看,多少社会学科,美术院校,艺术研究机构都围绕着当代艺术在研讨,在理论、在形而上,这是艺术家们生存的大环境,非常重要。但只是环境,不是本体。我的本体是画面上呈现出的表层。它是一层层肌理,它要有干燥的过程,它要有承载物,颜料颗粒粗细直接折射出色彩的饱和度。你可以让哲家、政治家、史学家。鉴赏家、人类学家以及每一个人告诉我们,艺术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创作。但这全是宏观上的概念。你不想听听一个艺术家的见解吗?她真的只是希望在她自己工作室的某个下午,用画笔把架上还湿着的那幅作品的颜色和肌理的边缘部分层层渲染,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作为工艺阶段的技术题,而绝不是大量可憎的艺术术语。那些发狂般造出来的新概念、新断代,新使命不会对我们的有任何帮助,在我们的创作中也没有什特殊的东西需要新的词语来加以解释。把自己的画面弄出效果来才是艺术家应该想的事情。主要的是,王倩文说:我作每一幅画都是一次新的开端,出现美妙的新体验。我不再依赖对自然的描绘,不拘泥于自然世界,只专注营造画面。而且,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追求画面中出现的情境、简洁,明了,追求颜色微妙的变化,纯美和艺术性。
(责任编辑:郭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