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废一纸写春秋——谈杨恩溥其人其画
2012-12-18 13:51:28 黄雪芳(满儿)
天津画家杨恩溥
杨恩溥作品
杨恩溥作品
无论是谢赫《古画品录》中为历代帝王服务的“明劝诫,著升沉”,抑或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面向普罗大众的“成教化,助人伦”,中国绘画中蕴涵的教育功能一直作为人们品评一幅画作优劣高低的重要依据,以致后来艺术家品格与其画格直接对等。时至今日,中国画的面目犹如川剧中的“变脸”一样——花样百出,至于画作里透露出的思想是否具有启世育人之意义乃至于有无意义,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无意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用怪异的腔调唱一首古老的赞歌,只是感叹在中国这个世界上少数没有统一信仰的国度,绘画能以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的智慧来开示众生洗涤心性,这是弥足珍贵的,后人理应珍惜和发扬。
之所以发上述怀古之思,概因每每看到杨恩溥先生画作时,都被其静谧悠然的古人气息及纯真秀雅的高格节操所深深震撼。细究之下,原来恩溥能保持这种原汁原味的古意雅志是有根源的。其一,据冯骥才主编的《津沽能人》一书中记载,有位叫杨桂山的能人,博闻强记,好文雅之事,注意收集文化史迹而又烂熟于心,被称为天津“活字典”。此人正是恩溥爷爷,而恩溥幼承家训自小浸淫在翰墨文娱当中,自然有了深厚的学养基础;其二,师从一批从传统中走出来的大家,如龚望、梁崎、胡定九、穆子荆、冯谦谦等先生。诸儒无论是在绘事技艺还是涵养风度方面,都对恩溥的艺术性格审美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可以说,恩溥无论是从文化脉络还是文化修养方面,都算得上是“根正苗红”。
一幅好的画,不是光有一个漂亮的样子,而是在美的形式下具有耐人寻味细细推敲的丰富内涵,它是画家本人风骨、气质的深刻沉淀。恩溥专花鸟科,主写意画,花卉植物飞禽走兽无所不精。其笔下的梅、兰、竹无不抖擞君子风度,人立于前,似有阵阵芳香曳曳清风袭来;相对于植物,兽类往往更难描绘,因其动感的神韵最难捉摸。恩溥笔下的动物却犹具精神,尤其是松鼠与鲶鱼。他画松鼠并不追求纤毫毕现,而是用简意的笔法,高度概括出其动态的瞬间与内在的活动,屏气凝神间,一只毛茸茸、活泼泼的松鼠形象就跃然纸上了;恩溥所画鲶鱼更绝,完全是一笔带过一气呵成,眨眼功夫一条扭身晃尾通体润滑的鲶鱼已在水中畅意悠游,来回对望间,竟觉其壮然似乾坤太极图,在黑白相守道气贯然中揭示最深刻的意味。恩溥虽然重写意,但并不以粗率简陋的“逸笔草草”为然。他自觉遵循“道”的规律,老实地在技艺的累积铺垫下探求灵性的开悟,而没有欺人与自欺的故作神秘。比如他画竹时,严格遵循竹的生长趋势,竹干一律由下往上画而不逆势而行,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恩溥画作尺幅对比悬殊,既有丈二大画,又有半指宽小册页。大的气概凛然,人观于前似乎有被吸进去之感;小的精致可人,一丛幽兰几颗樱桃意趣勃发之余又见老辣功力,可谓以大入小。
虽尊古,恩溥却不泥古。除了笔墨画,恩溥亦能做指画、纸画,虽无用笔般清丽精到,却也在墨彩淋漓指(纸)痕中显现另一种泼辣豪放之风。恩溥还尝以深蓝色底宣纸作画,配上金竹妖娆皎月当空,令观者在清冷虚静中却又嗅到缕缕暖香;又尝以拓片作画,择精良古器物,拓印于宣纸上,再以花卉文房之物饰之,淡淡古意中寓以娇妍秀润,令人发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再谈恩溥其人。恩溥身上有一股浓重的“士气”,遇上交心的朋友即以书画礼酬,哪怕有些只是应酬之作但只要朋友开口也必认真对待。一次,在恩溥埋首连续作画几个小时后,他抬起头,孩童般略带得意地笑着对我说:“你看,我画了这么多没有废一张纸”!我知道,这句话仅仅单纯地代表了他骨子里的文人自信与自持,更清楚这句话的背后他付出了多少窃日年华汗流浃背之艰辛才换来技艺的纯熟。花开花谢,春去秋来,太阳不知升起落下了多少轮,有情的人看到的是其中的坚持,一种不看人家园里花香只看自家田地收获的笃定淡然,一种不为外惑只以内心自观的卓然清姿。恩溥就是这样,朝着他心中美的彼岸,摆渡,摆渡……
黄雪芳(满儿)
壬辰中秋于羊城三观堂
(责任编辑:邓小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