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陶艺家的使命

2012-12-19 11:01:41 吕金泉

  手工生活陶瓷是指以陶或瓷为媒介,依靠手工制作的、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陶瓷器皿。手工生活陶瓷作为造物活动的物态化体现,以其特有的材料语言和艺术表现深深打动着我们。朴实自然的原始陶器、色彩缤纷的彩陶,以至于后来各窑口所生产的不同质地的、不同风格的瓷器都给人以一种亲切感。这种朴实的自然情怀和亲切感,一方面来取决于生活陶瓷所使用的材料,另一方面是基于制造的指导思想。

  手工生活陶瓷的制造与生产在传承着优秀技艺的同时,也将造物的文化与思想积淀下来。制陶艺人在实现器物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器物美的创造,而集实用与审美一体的器物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的行为与思想。“工艺美能够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性质,体现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美的创造智慧,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所以,工艺美不仅能使人们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审美趣味,加强美学修养,也能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建树优良的道德品质。它是塑造新的精神风貌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文化日益缺失的当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这个过程中,陶艺家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在手工业时代,对于制陶艺人而言,他每天所要做的只是通过劳动换取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因此,艺人的劳动与其他工种的劳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些产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生活陶瓷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审美的不断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作为传统手工艺的陶瓷制造发展又是相对缓慢的。特别是由于受传承关系的制约,手工生活陶瓷的发展难以突破旧有框架。从现在各地所生产的手工生活陶瓷的产品来看,基本是延用以往的造型和装饰。传统的师承关系一方面使传统的制瓷技艺得以继承,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制陶艺人创造性能力的发挥。由于要严格遵守传统技艺的一招一式,艺人们很难跨越既定的模式而有新的突破。但是作为造物活动的手工生活陶瓷的制造,是要不断适应和满足日渐变化着的生活的需要。

  由于受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局限,以及长期所形成的审美意识,制陶艺人很难突破旧有模式而形成新的理念。有时他们也明确地意识到产品要突破旧有的框框,只是找不到突破的创新点,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依靠制陶艺人的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陶艺家的参与和实践。“在生活方式已经改变了的今天,仅仅重复过去同样的工作,并要将工作维持下去是困难的。因此,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有某些有创意的作家进行帮助的时期。”

  事实上,从陶瓷的发展历史来看,历史上也不乏有文人参与陶瓷的设计,例如,景德镇自有官窑之日伊始,其产品的造型与纹饰(既所谓“样制”)都由在京的相关机构中的艺术家设计。如《元史•百官四》记:元官窑(浮梁瓷局)生产的御用器的造型与纹饰就由将作院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中的“画局”所设计。《大明会典》也记载到:“宣德八年,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瓷器,差本部官一员,关出该监式样,往饶州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也就是说,其“样式”即器物的造型色彩和纹饰由宫廷画家设计之后,通过尚膳监下达景德镇御器厂按图烧造。再如,在紫砂壶的制作中,亦缕有文人参与,清代文人吴仕(宜兴人,字克学,一字颐山,号拳石,明正德甲戍进士)就好壶艺,“亦淘细土,抟胚以指,捏法制器”。正是由于这些文人的介入,偶尔寄兴,才使“俗”工之物的文化品位得到提高,方能见其匠心,多有韵致。

  同样是制作,却因制作者的文化身份不同,作品所体现出的品位也不相同,究其原因,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的修养。一方面制作者的修养能够左右具体的技术操作,另一方面制作者的制作动机也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制作过程中的的每一个技术环节。文人的介入可以改变陶瓷的艺术品位,而兼设计与制作的陶艺家更应该使“设计”的理念与工艺有机地结合。

  陶艺家的参与是历史所赋予的使命。1919年由德国的格罗比乌斯(WalterGropius,1883-1969)创办的包豪斯,秉承莫里斯的艺术家与手工艺人相结合的思想,主张:“因为艺术不是一种‘职业’,在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艺术家是一位提高了的手工艺人。”打破了手工艺人与艺术家的身份隔阂,最重要的是艺术家能够投身于实用品的设计,开始关注生活。陶艺家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对于社会文化的推动方面。1951年5月在法国的瓦洛利镇举办毕加索的陶艺发布会,在会上巴黎诗人杰克•普列费尔说:“请看,各位朋友们,毕加索在瓦洛里斯(瓦洛利)这段时间的影响力。去年在这小镇的街坊还陈列的尽是陈旧不变的老式繁琐的陶器,今年就大不相同了。平庸的东西不见了,整个小城的陶器充满新鲜的造型和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和满城盛开的紫丁香花一样美丽,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人。”从中我们可以看来艺术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由于受教育的背景和程度不同,在对同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是存在着差异的。在前文中,我已多次指出,作为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手工生活陶瓷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物的“用”方面,更体现上器物的精神内涵方面。因此,器物的造型与装饰作为文化内涵的载体,是最具有设计的意义。制陶艺人在生产过程中,是集中精力重复手中的技艺,并将技艺的运用发挥到极致,而很难上升到对器物进行思考和关注的高度。因此,产品的制造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重复再重复。而陶艺家由于受到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专业艺术训练,能够从更高的层面上,对于手工生活陶瓷的制造本质做出诠释,对于手工生活陶瓷在服务于当代生活的意义方面能做出正确的表达。

  手工生活陶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陶艺家的参与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陶艺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帮助制陶艺人摆脱传统师承关系所形成的固有理念,在保持生活陶瓷手工意味和朴实情感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出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审美的生活陶瓷产品。柳宗悦先生指出:“作家与工匠的分离,是工艺的悲剧。炫耀自己跟工匠如何不同的时代,应该过去了。与此相反,他们的作品受到重视的程度如何,就看对工匠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肩负着指导者的使命。他们的使命不是费尽心血创作谁也不会的作品,而是要指导谁都会创作的作品。”在指导艺人们进行手工生活陶瓷的生产过程中,陶艺家不能一味地强调个人风格,弃手工生活陶瓷的制作生态于不顾,而是要在保持手工生活陶瓷原有的状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地改进,从而使产品的设计更符合当代人的生活理念与审美。另一方面,陶艺家应该将对现代生活的深切感悟和手工生活陶瓷的制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出满足大众日常生活需要的具有浓郁手工味的产品。通过优秀的手工生活陶瓷制品引导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帮助他们认识手工生活陶瓷的工艺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在这一点上,国外许多陶艺家都做了很有意义的尝试,他们一方面以生活陶瓷的制作为契机,探求陶瓷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以“用”为基点研究陶艺的表现语言。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对手工生活陶瓷本质的把握,以及制作时所表现出的娴熟技艺。

  对于制陶艺人和大众来说,一个是器物的生产者,一个是器物的使用者,而联结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纽带是器物。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理念需要有新的手工生活陶瓷产品与之相适应。手工生活陶瓷的生产不应只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复再重复,而应该有新的、符合时代精神因素在其中。器物的设计与制造不是一陈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地顺应生活方式和审美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责任编辑:张红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