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增583处文物点(图)
2012-12-24 09:37:24 未知
记者20日从武汉市文化局获悉,《武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以下简称“武汉市名录”)于18日公布,该市新增583处文物点,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38处、石窟寺及石刻8处、古建筑77处、古墓葬105处和古遗址55处。根据相关规定,进入“武汉市名录”的不可移动文物,经过严格审定后,才有资格成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物保护单位“预备役”,它们亮点何在?记者采访相关人士一一解读。
图为:昙华林老建筑
图为:巴公房子
老建筑上榜
让保护多了双“法眼”
记者浏览名录发现,其中不乏巴公房子、武汉天地、昙华林等武汉人耳熟能详的优秀历史建筑。首次将这些历史建筑纳入名录的意义何在?武汉市文化局文保处工作人员介绍,在于便于文物部门加大力度协助房管部门、规划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相当于多了双保护老建筑的眼睛。”
据悉,对于武汉市正在进行的历史风貌街区改造等重大城市工程而言,此次老建筑纳入名录,将有利于文保部门与房产部门、规划部门一起协商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这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研究价值并重的“城市记忆”。
古遗址多在远城区
文物种类地域性分布明显
名录中出现的汪家畈遗址、杨家湾遗址等一批在江夏、黄陂等远城区新发现的古遗址,年代之悠久令人惊叹。参与此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李永康介绍,“早前在黄陂盘龙城、武昌放鹰台等地发现并出土的大量文物墓葬遗址,就已证明武汉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聚集生活的地方,此次发现的大量遗址更加丰富学者们对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名录中,近城区多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远城区多发现古墓葬、古遗址,文物种类地域性分布明显。李永康认为,这是由于近城区人类生产、生活频繁,对环境改造较大,导致很多地下文物损毁或消失,而远城区由于人口稀少,活动相对较少,因此保存较好,更值得关注。
94处率先成为文保单位
今后将对文物实行定级保护
名录中,一批江城老字号也首次被纳入其中,如东来顺饭店旧址、老会宾酒楼旧址、初开堂药店旧址。而三座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像也纳入名录,分别是:青山区建于1968年的四六一厂****像和1969年的武钢****像,以及位于洪山区华中科大内的****像。
武汉市文化局文保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3月,名录中的94处文物点已成功获批为武汉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表烈祠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旧址还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武汉市目前已有28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余下的489处文物点的定级工作正在陆续进行中,定级完成后,能顺利“晋级者”,将依照不同标准施行保护措施。
【名词链接】
不可移动文物
指的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包含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涵盖政治、军事、宗教、祭祀、居住、生活、娱乐、劳动、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领域,弥补文字和历史等纪录不足之处。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