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行家对话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市场(二)
2012-12-25 09:30:28 邓嘉斌 邓小芳
“市场就是力量”2012《画廊》论坛在广州保利世贸中心博览馆举行
相关链接:
2012年12月14日下午,“市场就是力量”2012《画廊》论坛在广州保利世贸中心博览馆举行,论坛举行当天是1992年广州双年展的20周年,这个展览是揭开中国艺术走向市场的一个序幕,“市场就是力量”论坛藉此机会请来各方专家学者,旨在讨论现金艺术市场的机制建设和良性发展,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更近一步的思考。论坛分为两部分论题,上半场论题是市场的力量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身份,下半场论题是市场机制的历史演变建设和价值创造。
吕澎:从罪恶市场到制度市场 艺术未来希望在于民间力量
作为本次论坛的学术主持人,著名策展人吕澎在论坛上发表了他对于市场与制度的分析。他认为从1949年到1978年,“市场”就是罪恶的同义词,但这个罪恶由于我们去避免了它,抛弃了它,所以到了1976至1978年的时候又想把它找回来,因此到了80年代之后,艺术罪恶的色彩开始减弱。80年代,市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这个词并没出来,它是一个含糊不清的东西,罪恶好像在减少,但是它是一个怎样的东西并不清楚。80年代,我们向西方学习,重新了解人类的文明,因为我们没有了解自己的文明。到了90年代,市场明确地获得了合法性身份,从一个罪恶的市场变成一个合法的市场。
罪恶市场时代的艺术是什么艺术?是工具主义的艺术、是消灭个性的艺术、是模糊不清的艺术、向西方现代主义学习的艺术。到了90年代合法市场的艺术,凡是市场需要的艺术就是大家最关注的艺术。但是这个合法时代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除了向西方学习外,我们的体制、制度和西方完全不同,因此在市场体制的环境下,同样存在罪恶时代的大量特征。那就是没有创造性,靠铁饭碗吃饭,同时又在市场来贩卖自己。现金的画廊恰恰是在推动那些与这个市场经济时代相匹配的艺术。从生态角度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根本不需要担心还没销售的东西有可能是没有质量的东西。如果有这样的担心那就是在蔑视人类的智慧,人是会选择的,总会选到好东西,不用担心。
90年代虽然市场获得合法身份,但是合法身份又怎样?本身不具备足够的条件,不过就是有点买卖而已,所以到了2000年以后,制度不健全会留下很大漏洞,人性是有缺陷的,所以美术馆、博览会、画廊、拍卖行有一系列的问题,当我们真正去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是在推动市场的建设。
市场经历了上面数个阶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要相信好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被创造。未来真正的希望就在市场,就在民间机构、民间美术馆和民间画廊,他们在发展过程当中由于体制不健全可能会走一些弯路,因为生命需要一种真正的可能性不是停滞不前,所以民间的美术馆会逐渐慢慢发展起来,一些体制不健全的美术馆会被淘汰。希望未来民间力量能够成为真正的主力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共同推动中国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借鉴美国ARTSPACE房地产开发公司 为艺术家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
论坛上,出席的嘉宾当中,广州53当代艺术馆馆长、《画廊》杂志主编李琼波先生,《画廊》杂志副主编胡震先生,北京程昕东国际艺术空间负责人程昕东先生,香港K11项目负责人傅丹丹女士,评论家冯原先生, 策划人胡斌先生等也发表了各自的精彩观点。
除此之外,论坛还邀请了ARTSPACE工作机构代表出席。ARTSPACE是一个位于美国的针对艺术家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现在已经运营超过30多年,目前在美国总共拥有并且运营30个建筑。ARTSPACE认为多国的艺术市场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维持市场的稳定,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创意产业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许多艺术家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就是因为各项成本太高。
ARTSPACE有一个自己的工作流程,基本上刚开始都有一个社区邀请他们讨论他们社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无论社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在讨论当中都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无论是与公共还是私营领域进行伙伴关系,他们都要保证谈判桌上艺术家要占有一定领域。
ARTSPACE的工作模式吸引了研讨会上众多专家的观众,吕澎也十分认可这种模式,认为这样的模式对于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邓嘉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