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报告”之一:缺血的中国独立动画?
2012-12-26 23:17:14 潘慧敏 何妍婷
导言:12月22日,在“世界末日”沸沸扬扬地过去以后,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迎来了末日后的狂欢。由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主办,王春辰、张小涛、何金芳共同策展“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心灵世界:作为虚拟艺术工程”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10艺术空间热闹开幕,生动地呈现当代“独立动画”的动态十年。
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展览现场
徐冰《汉字的性格》
双年展梳理“独立动画”动态十年
“独立动画”作为当代艺术新生的一支,作为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作为感性与理性的产物,逐渐由地下走到地上,由边缘进入大众的视野。纵观近十年关于独立动画的艺术项目,有动画节、有研讨会、有展览,这次以双年展的方式演绎“独立动画”,更是把独立动画带到新的台阶。王春辰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双年展是以学术研究、提出问题、展示现状为主的一种展览机制,希望通过独立动画双年展的平台将中国独立动画创作推向一个高度,让社会更加充分意识到这样一个艺术媒介,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上使人们更加重视或者是更加意识到它的价值和意义。”
这次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作为国内首个双年展机制的国际性展览,共展出了国内外57位艺术家的近百件动画作品,其中国内艺术家44人,国际艺术家13人,并以不同的作品风格大致分为“心灵世界的超验图像”、“网络世界的信息与编码”、“走向真实的虚拟工程”、“复活的水墨世界”、“青春期的意志”、“动荡的全球化视野”、“国际动画”七个板块,深入梳理了国内独立动画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国内参展艺术家囊括了老中青三代的独立动画艺术家,既有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如刘健、周啸虎、缪晓春、张小涛等,也不乏后起之秀,既是中国近十几年独立动画发展整体面貌的集体亮相,也是新老独立动画人的一次直接对话。成熟艺术家因为从事艺术创作多年,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艺术手法、艺术语言;而年青艺术家作品风格相对稚嫩,但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高科技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丰富的想象,他们能迅速抓取独立动画创作的实质,此外,他们能充分吸收老艺术家或者成熟艺术家积累的经验。
从展览现场情况看,与其他的影像展的布置上不同的是,对空间展线别有用心地进行专门设计。观者可在现场看到特别的大型装置,据展览空间设计者也是本次参展艺术家吴秋龑对雅昌艺术网记者介绍到,“本次独立动画双年展各主题不同,而且这次展览不是一个人的作品,是一个群体的展览,要从梳理近十年国内国际独立动画的发展,既要结合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大的形势的判断,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是有意思的。我对这次展示大部分作品都非常熟悉,在展场的空间设计上我做了很多尝试,让观者有特别的感受和判断。按照不同的系统来分门别类,这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单元的设置的原因。但如果按每个个体而言,未必很清晰地把自己放在某一个类别中,艺术家本身也不愿意被这样来设置,因为我对他们比较了解,所以在展场设计的时候有个概念叫‘化天动地’,想寻找天地自然顿化的意境,一种东方的感觉。这些东西在我看来,比较容易让观众接受的是,观众需要用身体去体验这个展场的,而不是简单的坐在电脑前看一件作品。这个空间体验的方式反而变成我必须面对的设计动机。如何体验不同单元的作品非常重要。”
在“复活的水墨世界”板块,把中国传统语言融入到动画里,探寻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动画的演变。邱黯雄的《新山海经》,由大量水墨画制成动画的形式,作品名称取自中国古代神话经典《山海经》,《新山海经》除了研究古今文化的交互,也用传统的图式语言强烈谴责当下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在“动荡的全球化视野”板块,在国际上获得诸多奖项的刘健的第一部独立动画作品《刺痛我》,是艺术家探寻纪录片式的动画创作,时长74分钟,是艺术家历时多年的创作。在“走向真实的虚拟工程”板块,张小涛的《迷雾》,宏大的场景、3D的视觉效果,媲美好莱坞的梦工厂,用动物的世界讲述死亡、人类不计代价的贪婪的命题,也通过动物的战争隐喻人类的煎熬和挣扎,深刻的作品内涵又与商业动画划清界线。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窥独立动画的发展脉络,王春辰总结道,这次参展作品的特点,也是这十年来独立动画发展的特点,综合性、虚拟性、电脑化、数字化、观念化。此外,这次双年展还增加了“中国水墨动画回顾单元”,希望通过水墨动画的回顾来讨论独立动画与水墨动画的关系。
在展览期间还通过研讨会、讲座、独立动画创作竞赛等系列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和公众参与,进一步探讨、研究独立动画的问题和现象,并梳理了40万字的文献资料,借以为年青的中国独立动画行业寻求信心和学术支持。王春辰对雅昌艺术网谈到,“在收集整理资料中发现很多资料的缺失——材料的遗失或者尚没有找到。这一方面表明了独立动画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说明整个十年快速的发展,大家来不及沉淀便又投入到其他事情中。而从文献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的线索是,这十年里,艺术家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动画的不可替代性,让这一媒介成为更加独立、自觉的表达形式。”
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展览现场
卜桦《LV森林》
资金重要还是独立姿态重要?
“独立动画”作为观念艺术的形式,是以时间为特征的动态作品,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一个独特的角度。当艺术家被问及,在创作“独立动画”时遇到怎样的困境时?大部分独立动画艺术家都表示,最大的难题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在设计初期,艺术家的观念、想法会不停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技术上反而不是很重要的问题。艺术家要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独立的姿态是很难的,始终都处于跟非独立的艺术探讨、较量的过程中。”艺术家黄洋说到。但当被问及独立动画是否有艺术市场和创作的资金来源时,艺术家的反应要么高风亮节,要么无可奈何。
作为与动漫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独立动画,两者间没有清晰的划分,也许区分两者最本质的是一个为艺术而生,一个为商业而活。动漫产业对市场的依附,强调其商业价值;独立动画作为当代艺术中新力军,更强调艺术观念和艺术价值。艺术家缪晓春对于“什么是独立动画”时曾做过这样的解释,独立动画就是制作前没有人投资支持,做成后也不知道是否有人花钱购买、推广的动画。艺术家无奈的自嘲,也道出了独立动画缺乏市场效应。
一部分艺术家会庆幸正因为少了铜臭味,独立动画显得更纯粹,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理想、为了信念坚持独立动画创作”。但转身的瞬间,不得不面临资金上的困扰。“一个艺术家要靠独立动画为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除非做到极致,获得很多机构的支持,但这不是商业性质,而是社会对艺术的支持”,王春辰无奈地说到,“独立动画因其特殊的创作模式,需要消耗艺术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一件作品被收藏也不足以抵消艺术家付出的辛劳和时间成本”。
作为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独立动画缺乏维持创作的经济基础,而这一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进展。据悉,独立动画艺术家在资金筹集方面发挥各自的能耐,一部分艺术家靠着自己支持自己,以其他工作的收入维持生活和创作,比如这次的参展艺术家吴超是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老师,在教学之余,进行创作,两年时间画了几十万张手稿;另一部分则寻求艺术机构、基金会的支持,比如张小涛创作《迷宫》,就是在基金会、艺术机构的赞助下历时两年完成。张小涛对雅昌艺术网记者提到,“这件作品的投入也是巨大的,用了350万人民币,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的作品,可以给予观者的精神上带来满足。”
在国外,独立动画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即使国外基金会制度比较完善,但独立动画艺术家在寻求资金赞助方面也不容易,因为动画在英国艺术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艺术形式,目前尚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参展艺术家英国动画导演Phil Mulloy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谈到,他对中国独立动画的发展现状颇为惊讶。他总是用简单直接而且便宜的方法去做独立动画,“我用很少的钱去做一部片子,这样我可以继续做下去,不那么地依赖钱。但确实有很多动画花钱花时间去做。”
对于独立动画未来的前景,独立动画艺术家皮三道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看到现在独立动画的作品,很难预料到三年以后还在做吗?这是很难坚持的,因为不像其他的装置、影像艺术已经形成自己的思想系统,他们能坚持,但是动画人悬,很多是出于兴趣。”王春辰也看到了独立动画行业的不稳定,“独立动画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目前这方面的优秀艺术家还不是很多,而他们得到社会认同与支持也不多,持续发展不平衡”。对此,他希望双年展能搭建一个平台,能给独立动画人注入强心针,让二十多岁的人不要在三十岁的时候放弃,三十多岁的人能走向更高的成长。
刘健《刺痛我》
刘健《刺痛我》
独立动画发展步伐国内外同步?
在这次双年展上,“国际动画”板块的参与充实了这次展览的分量,共展出了13位来自法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地区的艺术家作品,“我们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要跟世界交流,把国内与国际艺术家放在同一时空中进行对话”,策展人之一何金芳谈到。但国内外艺术家作品的共同呈现,不禁让人对两者做出比较。在艺术家黄洋看来,国外艺术家非常坦率,非常具有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会刻意和整个政治背景或者社会文化发生关系,“而国内的艺术家在创作时会考虑与政治、体制和生存年代的联系,有一种代言的感觉,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大家的心声,这反而是比较旧的艺术观念。”日本的女性艺术家近藤聡乃的作品《瓢虫哀歌》在国际上获得很多的奖项,片中女主人公“Eriko”,作为心中理想形象出现在近藤的所有作品中。她的作品带有天然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也许没有大众基础,但直击人心;带有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从容、安静,也体现了日本人价值观里的淡定。
除了风格语言的不同,国内外独立动画发展是否存在差距?对此,三位策展人一致认为,国内独立动画与国外独立动画的发展是同步的,更多的是差异性,是创作风格的不同和图像语言的不同。在他们看来,目前,西方的独立动画也处在相互摸索的阶段。新媒体、高科技、互联网和3D技术、信息技术,在中国的普及率很高,技术作为公共媒介和平台,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西方处于同一步伐;在信息化方面,中国跟西方也是在同等的平台上去发现世界、触摸世界。“缪晓春、张晓刚的三维动画作品拿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展览当中都是一流的。在国际上,除了好莱坞大片制作大规模的三维动态外,像张小涛这样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创作大型作品在西方是难以想象的。”王春辰指出,“艺术不需要竞争,而是利用自己的条件做出有自己特征的作品。差异的比较只是不同,而不是高下,艺术没有高低或者没有先进落后,只有差别和感人与否,或者是自身价值的独特性,我们强调其独特。”
虽然说国内外独立动画的发展在技术方面的发展是同步的,但国外的动画历史比中国早了至少20年,认知度方面更高,系统也更严密,有更多机制和平台,比如电影节、双年展等系统工程提供了培养人才的土壤。在中国缺乏这样的制度,中国水墨动画曾引起国际的关注,但85年以后中国水墨动画逐渐退出国际视野。独立动画在2000年以来在国际上丧失发声的机遇。直到近几年,国内独立动画频频参加国际电影节、动画节和展览,并屡获奖项,代表中国独立动画站在前沿发出自己的声音。张小涛认为,“中国独立动画一直没有建立体系,欠缺有力的机制,这次展览是对未来的赞助,为真正要坚持从事这一领域的人们创造一个好的机制和平台,让他们有一个广泛的传播系统。”
在国外,独立动画是在产业动画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行业,大有“仕而优则学”的意味,他们成熟的机制,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反观国内,独立动画似乎比产业动画更具活力,频频参加国际电影节、动画节和展览,并屡获奖项,更有“学而优则仕”的倾向。如皮三的《泡芙小姐》、刘健的《刺痛我》都是网络热片,高点击率威胁着动漫产业。张小涛认为,在坚持独立动画水准的基础上向商业市场做一些转变是目前大家都在经历的路子。目前,张小涛正在为自己的独立动画长片《三生路》筹措资金,并打算到电影院上映。他认为,独立动画艺术家工作应该转换成大众的、与商业有关的方式,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和传播,“在转换的过程中,或许为了大众口味,我会稍作妥协,但是并不会丧失我们坚持的独立性。”
相关链接:王春辰:独立动画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