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毕业生的作品为何值60万?

2012-12-29 02:11:46 潘慧敏 邓小芳

  导言: 60万买一个本科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值不值?近日,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年轻艺术家“周巍”与“60万”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上。源于在首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上,周巍的毕业创作“周小鬼系列”的一个雕塑作品,以全场最高价60万元人民币迅速成交。仅次于周小鬼系列的作品成交价是27万元,是属于中央美术学院应届的油画创作《火车》。而同场的其它约2000件的参展艺术品,价格则一般仅在数万元至数千元不等,平均价格约为1万2千元。如果以这个均价作为毕业生创作的市场平均价格,那么这个60万,确实引起不少关注。 

在大艺博上以60万成交的《周小鬼·杂耍》 创作者为周巍

现场其他参展作品

现场其他参展作品

  事件:60万元的毕业作品争夺之战

  大艺博现场,周巍60万元的作品“周小鬼杂耍系列”与27万的《火车》油画作品安置在入口处最醒目的位置。据记者现场了解,除了“杂耍系列”以60万元成交外,另外两件周小鬼雕塑也分别以9万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交。尽管标价高于同场作品甚多,但是“周小鬼”却成为抢手货。在大艺博开幕式之前,就早早被订购。之后的VIP预展与两天的展览里,现场不少观众都被这件作品吸引并围观,也有不少观众希望购买这件雕塑,甚至部分买家因这件作品过早被订购而投诉主办方。

  尽管早已被看好,但是“周小鬼”受欢迎的程度还是超出了创作者本身与主办方的预料。

  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周巍表示虽然很有信心自己的作品一定有市场,但完全没有想到能这么快就有买家订购,也没有想到引发这么多媒体关注自己,十分喜出望外。同样,大艺博的负责人李峰先生也很意外地表示:“这已超出了先前预计和想象,原先这两件体量大的作品,我们只是考虑学生的作品优秀我们就要给予机会展出,不曾想到还能卖掉。连定价最高的60万的广州美院周巍的雕塑作品《周小鬼·杂耍》在现场被两位买家争夺,我们不想对这两件作品过于放大宣传,只是希望能让优秀的学生作品有好的平台展示”。据艺术家透露,在展览前他个人对于“杂耍系列”的心意定价是100万,但是主办方认为过高,才调整至60万,此前主办方也担心过60万是否太高。

  同时记者获悉,“周小鬼”的买家是一位银行的高层。像这样的富有阶级是本次大艺博买家的主要成分,其他则包括艺术机构、美术馆与工薪阶层。记者走访现场观众,普遍认为展品的标价尚算合理,但是也有观众在谈到“周小鬼”时,认为“虽然作品本身很不错,但60万元太高,不会考虑。”

  周巍在大艺博结束后接受雅昌艺术网记者专访谈到:“虽然这次的销售成绩不错,但以后还是专注于创作。这段时间有不少画廊跟我联系,有北京的,也有广州的,但都被我推掉了,因为现在还是在跟大艺博合作期间,我想遵守规则,只通过大艺博这一平台推广和销售作品。以后的合作还是看缘分。也有一些藏家想到我的工作室看看其他作品,一切都在洽谈中。”

  

《周小鬼·杂耍》局部特写

据观众反映部分大艺博部分展品存在模仿痕迹

  疑问:毕业生作品60万元值不值?

  从商品或者消费的角度看,价值应该是与质量是成正比的,然后再以价格反映出来。《周小鬼》市场反应如此热烈,能迅速以全场最高价60万元成交,它的价值何在?或许我们可以先从专业端详这件价值60万元的雕塑艺术品。据它的创作者周巍介绍,“周小鬼”系列是他的毕业创作。周巍认为,从古到今鬼都是带着神秘性,不确定性,恰恰因为这些可以给当代艺术家提供一些“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趣味”,如:错觉、夸张、扭曲、变形、荒诞、搞怪、象征等。鬼文化观念在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中,鬼文化的想象、联想、暗示、原始思维等,往往会给当代艺术增添“奇诡,神秘”等浪漫色彩。所以他试图以鬼作为艺术载体,表达他对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同时,他创作的“鬼”,形象既有狰狞的面孔,但有着十分诙谐的肢体动作。艺术家便想通过这种形象,让观者感觉到鬼的可爱、调皮与亲近,改变人们以往对鬼神秘、诡异。事实上,这样一件雕塑作品,在同辈的毕业生创作中,确实有一定的水平,在毕业展上这件作品被多家美术馆与藏家收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存在艺术水准的艺术作品是受到艺术消费者或者藏家的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制作成本上看,周巍这件作品在制作时一共花费近20万元人民币材料费,成交所得还要跟大艺博对半分。事实证明这个价格还是相对合理。

  除《周小鬼》外,有藏家反映现场的部分学生的作品标价也高于很多在职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价格,那么这种标价又否合理?作品的价格又是否与质量成正比?首先看看参加大艺博接近2000件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质量如何保证。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艺术总监王野夫对雅昌艺术网介绍,本次投稿通过网上征集,作品将近五万多件,首先经过他与其他专家学着进行筛选,然后把这些筛选出来的作品通过数码彩印制作成书,给到十所美院的院长再进行投票。王野夫及主办方再根据他们的投票,评选出“30位优秀艺术家”,每位艺术家可获得一万元的奖金。投票的宗旨是透过作品看艺术家的未来发展潜力,而非单单只看作品本身。30位优秀艺术家,2000件参展作品,王野夫认为最后的评选结果还是合理与公平的,同时严格的筛选过程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参展艺术品的质量。

  一直关注并收藏当代艺术的藏家江宁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中也表示,评判一个青年艺术家不要以他的学院背景、授课老师来评判。重要的还是要看艺术家的创作本身,透过作品的本质去分析,从绘画的技巧。而他个人在挑选作品时,标准与成名艺术家的标准完全不一样的。主要是看创作里面的灵气与未来,是否有发展空间。从作品的价格上说,江宁认为是十分“超值”的。同时他反映,大艺博作品的部分作品的标价甚至比很多他们自己的老师、一些职业艺术家还高,但是这些学生作品都具有自己的辨识度,他认为这类的作品物有所值。我们甚至可以从这些作品里面看到年轻人的理想与追求,朝气蓬勃,这或许代表了他们走入社会之前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同时,学生把自己4年最好的作品拿出来,毕业创作是凝聚了他们在校4年里面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与磨练的结晶。而这类作品也很耐看,除了有技巧之外,也很有精神性与内涵。但是其他的部分作品存在一定的模仿、盲目跟风、跟潮流问题,缺乏辨识度。

 

大艺博现场

  论战:年轻艺术家是先学术还是先市场?

  主办方提供的数据上显示,包括“周小鬼”在内的参展艺术品,在为期三天的展览中,成交量达60%,成交额共1300万。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兼艺术总监王野夫甚至认为下一届的大艺博要把展馆的面积扩大,参展作品要从本届的2000件增加至4000件。市场的受捧使首届大艺博表扬声声不断,有斩获的年轻艺术家更是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鼓舞,获得一定的创作信心,十分感谢大艺博给他们带来这用的机会。

  但是否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全新的艺术商业模式?非也。大艺博举行期间,就有有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强烈的对雅昌艺术网记者提出了自己对大艺博的异议:“以自身经验观察本次大艺博,参展的作品良莠不齐,有70%的学生不具备当艺术家的潜质,容易误导市场。年轻艺术家没有经过学术的沉淀和市场的考验,就直接将作品搬到艺博会上,这是资本急躁带给艺术家浮躁和市场的不知所措。”

  在知名策展人朱其看来,也颇赞成以上的观点,认为社会应该鼓励年轻人甘于寂寞,研究艺术,沉寂多年后创新,而不是鼓励大家制作山寨艺术品卖钱,将艺术生产化。一旦进入这个商业体系,年轻人踏上离创造力越来越远的不归路。

  但是这样的看法却马上被一位年轻艺术家强烈反驳:“我不同意,像我们这种年轻人,没有人给我们机会,一味沉寂,只会让年轻艺术家迫于现实压力改行。吃画廊饭的老一辈不下去,新人永远没有机会。我觉得大艺博是一次表达自己的机会。好的东西自然沉淀下来,不好的也自然会被时间淘汰。”

  一方面是艺术家推手的观点,而另一方面是被推动者的个人看法。很多人为大艺博的火热与“60万”的惊呼与喝彩,对于学院里的学子与毕业生确实带来为之一振的鼓舞,但是也敲响了业内人士的警钟:年轻艺术家的创作需要资金,并渴望机会,希望受到关注,但是我们的市场与体制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与引导吗?

  在大艺博所见的作品当中,虽然有精品存在,但也有观众反应,实际上里面也有甚多的“山寨”与“模仿”之作。如果一个年轻艺术家通过这样的“模仿”收获了资金与肯定,但是却是否会造成令到他们认为这个创作模式既然受到市场的肯定他便一直按照这样的方向复制创作?收藏家江宁认为年轻人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们已经不再是温室的花朵,对与错、是与非要他们自己去经历才能判断,同时经历也会是他们的作品有更多内涵。大艺博参展的年轻人不可能都会成为艺术家,能成为艺术家的还是少数,大部分可能会从事美术工作。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提出问题,而是从事解决问题的工作,如美术教师。但是这些人却对提高全民的审美能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大部分对大艺博持支持态度的专家学者或者学生本人,都认为大艺博最值得肯定的一点事给学生与年轻艺术家提供了机会。著名雕塑家向京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中也曾表示过,她认为这两年年轻艺术家的相关活动特别多,这对于年轻艺术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种机会对于她的年代是十分稀缺的。这些机会至少是一个生存的机会,因为年轻艺术家首先是要生存。如果艺术家能够以职业艺术家的身份去用作品生存是很理想的状态。但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历史发展很短,商业运作的历史就更加短。在市场体制发展还不够成熟与健全的时候,确实会对青年艺术家的成长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例如现在有些画廊,在学生还没毕业的时候就进行挑选,十分快地把他们的作品投放到市场。在目前中国的艺术景观里面,商业的权利过大。与她刚出道的时候,学术权利占主流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她认为最理想的一个生态是权利更加多元与分散,这样的生存土壤才会有更多的缝隙与空间给青年艺术家成长。但从另外一方面说,目前这种残酷的环境,也是对艺术家的一种磨练。

  从“60万元买一件学生的毕业创作”到“学生是否应该过早进入艺术市场”的讨论,中间所引申出的一些列问题正是目前当下中国艺术市场不健全的一个缩影。吕澎在大艺博期间举行的“市场就是力量”论坛上发言提到, “市场”之所以被反复唠叨是因为它在中国短短的几十年经历了好几个阶段1949至1977年是罪恶滔天的市场;1978至1991年是语义不淸的市场;1992至1999年是取得合法身份的市场;2000至今是走向制度的市场。未来,中国需要完全制度化的市场。在市场制度不完整的情况下,或许谁都没有足够的论据去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也无法给“年轻艺术家是先学术还是先市场”这样的问题给出一个强而有力的回答。但是可以肯定的一定点,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随着近两年业内对于年轻艺术家的频繁推广,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与年轻人正确理解市场与走进市场,是建立制度化市场的重点之一,也是学院与社会共同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相关链接】青年艺术能否撬动艺术消费力?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归雅昌艺术网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雅昌艺术网”字样,纸媒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邓小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