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的当代价值
2013-01-07 18:48:52 未知
不知是不是因为数码真的太快餐,接触多了会审美疲劳,反正最近大家又翻出了尘封的胶卷相机,或将数码相机调到胶片模式上,开始温习起胶片来。
我们都是墙头草
说起来有意思,虽然我是从胶片开始学摄影的,而且大学就一直主拍反转片,但由于拍摄题材相对固定,所以平时使用的胶卷只有四五种,那么关于胶卷的论战也离我遥远,平时少有关心(当时最大的群体是柯达党和富士帮,偏门点的厚爱依尔福、爱克发之流,然后每门每派又有许多具体型号的支持者,争执起来好不热闹),结果今天行文,竟然只回忆起十多种胶卷型号。
另外,虽然当时常听说某某大师一直坚持使用某某品牌某某型号的胶卷,甚至某名家靠着某胶卷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成就了自己的伟业,但那些似乎都是天外来音,与我毫无关联。不但如此,当拍摄黑白胶卷后,我甚至懒得自己冲洗,总是扔给了一位研究暗房技术多年的老前辈,而且美其名曰:“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用学暗房的时间拍作品去”。也因此,我一直相信自己不是一个坚定的胶卷党人,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叛变。
数码时代瞬间到来,虽然那时数码影像的印刷效果并不算好,但成本低廉,传递及时,更受众多媒体厚爱。一阵出胶片相机入数码器材的狂风刮起,我也“弃暗投明”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毫无疑问,数码确实方便,而且每次出去不用再背一箱子的胶卷,拍上几千万把张也只需一个小巧的数码伴侣盒。不用说,很快胶片相机就被大家埋葬在了防潮柜的底层,身边的一些朋友把胶卷放在冰箱“烂”了五六年!
个性化时代召唤它
有人说人类总这样,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留恋和珍惜。当柯达炸掉了自己的胶卷工厂,富士关闭了胶片生产线,我们忽然怀恋起那泛黄的记忆,胶片摄影瞬间成为一种时尚,如雷峰帽般重新走红了。
最先瞅准这股风的是数码相机厂家,他们在自己的产品里带入了胶片效果模式,以此表示自己从未残杀过它。接着一帮软件开发商纷纷秀起自己的艺术滤镜,仿佛要帮我们找回失去的记忆。再下来是一群依然拍摄胶片的摄影人成为明星,带领着更多的摄影爱好者讨论起胶片的层次感、立体感来。市场上一度滞售的胶卷又涨了价热卖了。胶片,似乎又要牛上一把了。
就如任何神话都值得我们警觉,任何夸张都充满了矫情,面对着胶片的回暖,我不禁暗暗自问:我们到底迷恋的是胶片的味道,还是个性的影像风格?
是的,胶片就如初恋的女孩,虽是不够成熟却也贵在纯真,当我们见识过一帮浮华女子后,总会回忆起它的美好和韵味。不过,这和数码相机及软件厂家的那些胶片模式有何相干?LOMO和针孔效果不是得益于特殊的相机?粗颗粒后期不能添加?反转片模式虽有鲜艳的色彩,但哪来胶片特有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如果假扮为初恋女友的红尘女子能够让人厚爱,是否说明我们只是在追寻那种梦幻的感觉,而非实在的本体?
其实大家一说到银盐胶片的颗粒、饱和度、立体感、色彩还原,更多的是在品味一种个性,回避数码产品导致的千人一面式的“数码味”。当我重新举起胶卷相机的刹那,也是为了摆脱浮躁的回放,希望静静的拍摄,让那种未知和拿到底片时的惊喜成为生活中小小的趣点!个性化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独特,如果独特中加入些历史,融进点回忆,自然更让人着迷。纯咖啡太苦,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添点奶末加点方糖,也就甘甜和个性了,今天的胶片热潮,同样如此!
风中的记忆
别迷恋姐,姐只是一个传说!如今的胶片摄影就如听惯了MP3后重温CD甚至老唱片,总让人感觉到阵阵暖意,但就如初恋的女孩已消逝在小路的尽头,科技的脚步大步向前,我们只是以轻舞飞扬的姿态,品味着那不老的面容和温馨,哪怕,一切已物似人非……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