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个人经验是装置艺术的魅力所在
2013-01-17 23:12:39 蔡春伟
1月17日下午,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论坛(武汉站)及年度影响力评选装置多媒体组初评在湖北美术馆举行,论坛嘉宾包括湖北作家协会主席方方、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青年策展人刘礼宾、雅昌艺术网副总编谢慕,嘉宾们以“装置多媒体艺术的变与不变”为主题,集中讨论了装置多媒体艺术在2012年的新趋势与新发展,以及装置多媒体多年来的材料、形式、语言的转变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孙振华在论坛中认为装置艺术在大众看来似乎很神秘,与大众距离有点远,其实装置艺术是非常个人化的,与个人经验是密切关联的。对于装置艺术的理解应该以感性的生活经验回到艺术的现场,再来感知装置艺术,从而每一个人对作品都会有自己的解读,而且也不存在特别权威的解读,这恰好就是装置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
孙振华还在现场回忆了他最早看装置艺术的经验,而这个经验对他的影响很深,也改变了他对当代艺术的看法。时间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候孙振华先生还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有一位澳大利亚的艺术家到杭州做装置艺术,当时的美院的人们都觉得很新鲜。孙振华回忆说:“这个人年龄也不大,什么都没有带,空着手来到杭州,这跟过去对艺术家的经验相当不吻合,一个人两手空空来到杭州做什么艺术呢?他到了杭州说要针对杭州针对针对西湖来做一些作品,他在杭州大概待了一周,他每天东走走西看看,也没有带什么,也没有画速写,也没有带笔,后来他就开始做了,大概做了一个多星期,他的装置就做成了。那时候正好是冬天,他在西湖里面捡了很多荷叶,然后给了他一个展厅,他就铺在展厅的地上,然后他在展厅的半空中悬挂了几块玻璃,他就搞了几块电板,少水,水开了之后就产生了蒸汽,蒸汽满了之后就落到荷叶上。”
对于这个作品,孙振华解读说这个艺术家是要诠释一句李商隐的诗“残荷听雨声”,他非常敏感,就是在杭州待了几天,就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作品。而装置艺术家或许就是这样让当时的很多人的观念都改变了,孙振华谈到:“正是因为这样的作品改变了很多东西,他的这个作品恰好说明了装置艺术的一些特点,他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艺术,让我们过去对于艺术的知识的解释都失效了,原来总是觉得做雕塑、画油画、或者是画水墨,还是很技术的,这个东西的技术在哪里呢?很难有一个技术的标准,过去关于艺术的定语和标准在这样的作品面前会被它颠覆了。它很有意识,人为制造了非常有古典意境的,非常怀旧的,非常有杭州地域特色的场景,通过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感觉到了杭州西湖的美好,或者是作为一个外来人很深的感觉到对西湖的印象。”
这位外国艺术家把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感觉贯穿在作品中,而且在杭州生活过很多年的人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作品感受到,其实这个城市还可以用这种文化方式加以诠释。在意义上来说,是不是很专业的技术方式都变得不重要了,更重要是对于文化的敏感,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
(责任编辑:蔡春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