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报帖》确是唐摹本?
2013-01-23 08:48:48 楼乘震
《书圣王羲之》特别展东京开幕,《大报帖》摹本首次公开亮相引世人关注
由NHK、东京国立博物馆、每日新闻社等联合主办的“《书圣王羲之》特别展”21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22日正式对外展出。中国国内各大博物馆和书法界、收藏界的专家及诸多媒体记者也蜂拥而至,主要目的是想亲眼目睹在日本最新发现的王羲之《大报帖》唐摹本。
展出5件唐代摹本
展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王羲之书法原貌”在介绍汉字字体的演变和王羲之学习书法的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其作品《孔侍中帖》、《行穰帖》、《丧乱帖》、《妹至帖》等的唐代摹本、宋代拓本等,尽可能再现王羲之书法神韵。
第二部分“《兰亭序》的诸多摹本”介绍和展示了现存的各朝《兰亭序》摹本和拓本。
第三部分“继承和发展”则通过展示欧阳询、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吴昌硕等历代书法名家作品,介绍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展览作品绝大部分从日本全国各地博物馆和私人藏家中收集,部分从美国和香港借来。其中,被认为最具价值、世界上仅存约10件的唐代摹本就有5件。日本《每日新闻》在其关于本次展览的特集中说,本次展览是“千载难逢的一睹王羲之书法真容的机会”。
展览主办方表示,王羲之对东亚汉字文化圈影响巨大,至今仍被尊称为“书圣”,希望观众能通过本次展览,领会距今1600多年的王羲之书法魅力,并把它作为重新思考书法真谛的契机。在去年11月举办的《书圣王羲之》特别展新闻发布会上,东京国立博物馆副馆长岛谷弘幸表示:“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两国关系面临一些困难,越是这种时候,越要通过文化交流来加强两国的感情纽带。”
一直秘藏于日本民间
在准备此次展览过程中发现的唐代《大报帖》摹本,在展览中首次公开与世人见面,为全世界文博界关注。
因该帖前几字有“大报”二字,故将其命名为《大报帖》,该摹本长25.7厘米、宽10厘米,共计3行24字。该摹本为纵帘纸(纸上存在竖的条纹),帖前附有幕府末至明治时期日本书法鉴定家古笔了仲鉴定的“小野道风朝臣”的纸条。一直以来,日本收藏家都将该作视为日本书法家小野道风的作品。《大报帖》一直秘藏于日本民间,直到1973年日本五岛美术馆举办“昭和兰亭纪念展”才首次公开面世。据报道,这个摹本是五岛美术馆理事兼学艺部长名儿耶明收到个人收藏者的鉴定请求后,又委托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鉴定的。
《大报帖》引来各方关注
在中国书法史上,书圣王羲之的影响力无人能及,其书风奠定了中国书法的根本,也是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心慕手追的对象。唐太宗、武则天、宋徽宗、乾隆、嘉庆都是王羲之书法的拥趸,日本的圣武天皇和空海大师,也是王羲之书法的膜拜者。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的“王羲之”其实都是高古(唐宋为主)的精摹本,即便是高古摹本,存世的数量也只不过十几件,最为著名的有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流失日本的《丧乱帖》等。
2010年11月20日,在中国嘉德秋拍“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萃”专场中,41个字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摹本经多轮激烈竞价,最终被著名收藏家刘益谦以3.08亿元天价买下。因此,《大报帖》的出现无疑是一件轰动的事件。
日本放送协会(NHK)在1月8日披露了这个消息后,随后连续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因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而存世摹本也少之又少,《大报帖》自然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焦点,也迅速引发了中国国内对该帖及王羲之书法的讨论热潮,尤其在网络上更是百家争鸣。
与《妹至帖》为同一书法帖?
中国国内有研究者表示,分别藏于日本民间的《大报帖》与之前曾现身的《妹至帖》应为同一书法帖,后被一分为二。研究者将两件作品图片进行拼合,拼接的两件作品纸本上显示出一致的切断面相连的纹理,合并之后的两帖内容如下:“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需旦夕营视之。便大报期转呈也,知( )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 )日弊,为尔解白耳。”(括号内为字迹缺失或笔画摹失部分)不同专家对文字有不同断句、大意解读和分析。
专家俞丰意译为:“吾妹病体极为衰弱,我心中苦闷,无法排遣,忧虑之深,难以言表。为了便于早晚看顾她的病情,所以冬至日的‘大报’之祭就要缺席了,请代我向官长转达此意。得知你身体不适,一定是你多愁善感所致。等一切好些,我就算抱着疲老之躯,也要去你那里看看。”
目前,中国的专家出言都较谨慎,认为就所见照片而言,《大报帖》与《妹至帖》二者书风的确相近,皆为草书,而纸质色差较大,二者是否属于同一纸,在没有对比原件前不好妄定。与其他几件现存日本的王羲之法帖一样,《大报帖》也不见于著录之中,但国内外学者大都认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科科长、书法史专家福田淳的鉴定:“该摹本极为精致,当属唐代宫中之物,可能是被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字迹应接近真迹。”
认同《妹至帖》与《大报帖》是同一帖的专家认为两帖都摹写在灰白色的纵帘纹麻纸上,前者高25.3厘米,后者高25.7厘米,两者仅相差4毫米,这是合理误差。仅从书法风格来看,两帖在笔法上是高度一致的,两者拼合后,行高吻合,行距匀称,一气融贯,赫然天成。从两帖的纸纹质地(抄纸过程中留下的帘纹)、边缘残损、横折痕迹等几个方面作了比对,均可证明两帖吻合。仅就图像而言,这已经是相当充分的证据了,若不是一帖裁而为二,这种巧合的概率几乎为零。
据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研究员刘建业介绍,唐代我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当年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品被友好人士带到日本。因此日本本土发现唐代遗存是有可能的。但是,近年来日本曾多次表示发现了中国珍贵拓本等。而经过中国文物专家考证后发现,存疑较多。这说明日本专家在对中国文物的断代上并不权威。刘建业说:“如果真的是王羲之唐代摹本,价值毋庸置疑,肯定非常珍贵。但是仅凭现在的信息量仍无法判断,必须见到真迹后经过鉴定才能最终确定。”
故宫专家存疑
被认为与《大报帖》为同一帖的《妹至帖》2006年曾到上海展出过,但对该帖是否唐摹本,书法鉴定界存在较大争议。事实上,该帖次年亮相佳士得拍卖时,虽然估价仅2400万港元,但遭遇流拍,也反映收藏界对日本私人收藏王羲之书法的谨慎心理。
对于此次在日本发现的《大报帖》,知名碑帖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表示,他仅在网上看到图片,并未见过实物。对于日本所言的唐摹本,他表示,如果仅从网上公布的图片看,或有疑问:“不少字的笔道都比较肥,与以前被确认的王羲之书迹唐摹本还是不大一样,与《姨母帖》的肥瘦匀称也不一样。”王连起认为,如果有当时日本遣唐史带到日本去的证据,那是可以认为这是唐摹本的。尽管王连起表示对是否唐摹本不能下结论,但他也表示,对这一书帖作出鉴定的富田淳是他的老朋友,是一位比较严谨的学者。
专家还认为,网络是凝聚全民智慧的纽带,网络时代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大报帖》的讨论,或将成为一个典型。
据主办方介绍,“《书圣王羲之》特别展”将展至3月3日。展览期间,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举办《真实的书圣王羲之与兰亭文化的传播》、《书圣王羲之对日本的影响》等讲座,日本书法家山中翠谷现场展示临摹技巧“双钩填墨”,NHK将拍摄专题电视片,帮助观众了解王羲之,领会其书法艺术神韵。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