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定知识:浅谈青铜器铭文辨伪
2013-01-24 13:16:29 常晓彤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
仓颉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念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可见文字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文字能够记下前人的经验、载录先代的历史、便于信息的传递。青铜器自古就是国之重器,青铜器铭文是古代文化、历史、法律的载体。也为我们研究古人的思想方式、生活状况、规章制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带有铭文的青铜器除了研究价值外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一些唯利是图的人,便开始从事青铜器作伪、铭文作伪。扰乱文化研究的同时也严重扰乱的市场,对广大研究者、收藏爱好者而言,铭文的辨伪就十分重要了。
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商周青铜器绝大部分是范铸的,但也有极个别是刻的,自春秋晚期起,青铜器上出现了整篇刻出的文字。原刻和后刻也是能够分辨的,原刻是青铜器脱范不久刻的,那时无钢刀,刻铭文是欧诺个做玉器的小轮子琢磨出来的,字口较为光洁,只有琢磨痕,而无刀痕,但是也没有笔意。
后刻的铭文是刀刻的,那就一定会留下刀痕,另外,青铜器经过若干年埋藏,表面已经生成氧化层,原刻和范铸的铭文,子口里也会有氧化层。如果在氧化层上刻字,字口上会出现爆裂的现象。有的在字口内还会露出青铜本色。为了掩盖,作伪者就做假锈填进字口(假锈的辨别请见本站《青铜器锈色仿造手法剖析》),细心者还是可以分辨的。
伪刻铭文可以分为以下这几种情况:
整器皆伪:多仿西周名器。
真器伪铭:原器无铭,在素面上直接凿刻,因此露出的地子比别处新,有刀痕。铭文横竖笔画都是同一宽度的小凿子凿出,因此,字口宽窄相等,极为呆板,也是早期刻凿伪铭的特点。
伪器真铭:原器残缺,有的只剩铭文部分,有的古董商借此配了一个伪器,应仔细观察地子的新旧差别,锈色等。还应仔细观察有无接缝,如有接缝,则要思考此接缝是此类器型本来就都在此处接铸,还是后期为铭文接铸的伪器。
真铭增刻伪铭:有的器物原来就有铭文,但古董商人不择手段追求利润,为吸引眼球,因此在真铭前后增刻伪铭。此时就要仔细观察每个字刻下去的阴线在锈色、地子等方面是否一致,是否有刀痕,字体风格是否一致。新刻与伪刻因为时间不同,因此颜色也不同,即使后期染色,也不可能毫无差别。
镶嵌伪铭:将铭文刻在铜片上,在器的内壁挖一相应凹框,把铭文铜片镶上。
腐蚀法:在近代,后刻铭文为避免刀痕,也有的用腐蚀法。方法是在青铜表面涂一层蜡,留出文字部分,将文字用三氯化铁、硝酸之类腐蚀后,再去掉蜡,铭文部分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鉴定时应注意字体,字口锈色和地子的新旧差别。
鉴定青铜器铭文真伪,除了知道各种作伪方法外,还要懂得各个时代铭文的风格,从而可以判断书法结体、语汇文法等是否符合。另外,还得掌握大量的标准字形,掌握得越多,判断就越准确。
(责任编辑:常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