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研讨会
2013-02-01 09:11:06 未知
曾星明:各位评委,经过前几轮的初评,大家对参评作品都有了相当程度的读解,下面要进入终评的阶段。在过往的评选中,常听到评委对评出的结果表示遗憾,因为在评的过程中评委们没能充分沟通,对一个奖项的定位及依该奖项的定位应该评出的结果没有从争议到统一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今天我们评的“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是一个学术性的奖项。目前中国摄影实践存在着过度模仿化、跟风化、符号化、样式化、复制化的现象,这也已成为摄影业界的普泛性问题。那么,怎么办?我想,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的设立就是一个起而行的举措,裨益自在。
对于新锐怎么看?
我想,第一,新锐并不是经典,并不一定很优秀,无需求全责备。只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一定学理的支撑,能自圆其说,有个性化的表达,就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新锐的表达应有一个追寻的方向,不能是语焉不详,要有指向性。在评选过程中,我比较看重参评者的自述文字,虽然不长,但有参评者的思考或者说思想在其中。一个参评者,能否获评为新锐,他的思考或思想很重要,这将决定作为一名新锐,他未来能走得多远。同时,这也能鉴别他是否只是在跟风、复制别人的想法、做法,是模仿之作。
我现在对景观化影像、并置影像就很警惕,因为这两种类型影像被跟风、复制已有泛滥之嫌,在本展的参评作品中该类型影像也不少。怎么判定?创作者的自述文字就很重要,从中能读出是模仿之作还是有自己独立思考之作。
现在的新锐在未来可能成也可能不成,是否具备持续的独立思考、独自观察、个性表达会是其成与不成的决定性的因素。
第三,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怎么评?我想,因名额有限,我们评出的这10名新锐的作品应该体现出当下摄影实践的多样性来,应该有多种摄影形态的文本位列其中,这样会更具传播、倡导之力,也将更彰显其整体的锐度。本展的200多组参评作品具备了多样性,这也让我对浙江摄影,对浙江的摄影师,对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肃然起敬。菜有特色,很不错,如何推出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这桌宴席,现在考的是我们这些评委,各位老师都在取舍中纠结着。前面说到参评作品中景观化影像、并置影像比较多,水准高的有不少,但,我建议,在评选的结果中,也只能是优中选优,占一席之地。
第四,一个结果,一个奖项能否被更广泛地读解、认知与传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个人更看重那些与公众切身经验、体验相关的题材的深入表达作品,它们更具备传播的潜质。
第五,对于一组作品,我从5个方面来评判。一是作品的选题立意如何?选题是否新?选题是否有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某一方面哪怕是微小侧面的指向?选题是否有独创性?等等。二是作品对视觉符号是如何选择的,并如何来组构?三是作品的视觉表达如何?诸如画幅、构成、动感、平面感、三维感、比例关系等。四是支持视觉表达的各技术技法的完成度。五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作品是否具有哲学的意味。
抛砖引玉,就教于诸位老师。
姜纬:去年浙江就在做新锐的事情,一直到现在。丰富性、多元性,我一直是比较强调的,因为新锐嘛,年轻人,允许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还有一个方面,我在今天稍微考虑了一下地方性,因为这是“浙江当代”,我比较喜欢浙江,因为它是文化大省,从古到今一直是这样,我举个例子,参选作品里面有一组刘轶恒的作品,新也不是很新,但是他上面很多山水的东西,我觉得放在浙江这个省来讲,作为摄影品种是非常恰当,看得出美院的扎实功底,而且有他对浙江以及他作为浙江摄影师的定位,其实也有现实性,也反映了我们的某种现实,因为这些山水的痕迹在铁门上,为什么要在那里?作者是有思考的,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
至于现实性方面,卢广是纪实类的摄影大家,名师出高徒,陈敏真的非常好,因为我没想到拍成这样,拍得非常含蓄,也是直面现实。所以我们一直说,昨天晚上我们也在说,直面现实的东西,纪实性的、记录性的,关注社会公众话题的东西,其实也是百花齐放好,非常直截了当的事实,但是她拍得非常含蓄。我觉得同样是一个非常纪实类的,非常现实主义的题材,我们也应该提倡多元化,有各种各样的手法。
我和年轻摄影师相对来说接触比较多一些,他们受教育的环境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我们完全不同,你一定要求他们完全按照传统的路子去理解这个社会,是不现实的,他们更关注自己个人,更关注自己的内心,这不是中国才有的现象,世界各国,比如日本、欧美,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我最近在看一本书,《以摄影为乐》,里面选了很多人,也是新锐摄影师,像北井一夫这种老一辈的摄影师,就是直面拆迁等,和政府和商人之间的博弈等,我们当下的社会问题,可能日本在50、60年代都碰到过,现在日本几乎没有这样的摄影师了,这是一个趋势,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哀叹说怎么变成这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确不太关心这种东西,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坏事。
我觉得应该更多地了解年轻人,不能轻易指责说你怎么对身边活生生的事实不管不顾?这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但你因此不去理他们是不对,他们存在着,而且越来越重要,这不是你愿不愿意的事情。我觉得新锐无论是评出十个还是十二个,一定要多样化,因为生态也这么丰富,尽量不要漏。
曾星明:像我们去年做的“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景观化影像占了较多的名额。
姜纬:我觉得花式品种一定要多,哪怕是一些实验性的,而且作为一个标杆性的首届活动的话,可能有很多浙江本地的年轻摄影师在看,或者其它省份的年轻摄影师也在看。我承认有一窝蜂的现象,一个骆丹成功了,许多个小骆丹出来了,这很讨厌。如果十个人选里面有八九个品种,你到底跟谁好?从这个角度也应该花式品种多种多样,一个是反映生态,另外一个,也给那些盲从跟风的摄影师一个提醒,摄影完全是个人的行为。卢广兄昨天说得非常好,他说我是为自己而拍,他的这句话我们不能理解成好像是自娱自乐的意思,摄影师说到底,是非常个人的,是我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看法,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怎样的就是怎样,没必要变成一个公众人物,对一些公众题材发表一些自己也搞不清楚的见解,我觉得这是强人所难。
比如储楚这次参选的作品,有一个评委,好像是高士强老师,他说这些作品和她以前的作品不一样,我觉得非常好,因为大家一提到储楚就想到她以前的作品,她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也许她过去的作品并不是她的本意,但是她要安身立命,要冲出来,要把自己的形象打出来的话,她需要这样的作品出来,但是这套《花间词》,她拍太合适了,浙江这个地方熏陶出来的一个女艺术家,储楚拍出来很恰当。我觉得作为一个当代摄影师和艺术家一样,可能是多面的,她一段时间的积累或者心理的变化反映在某一组作品里。所以我觉得如果储楚以这套作品呈现的话,我相信有很多人,包括我当时看的时候,在想这是储楚吗?我也楞了一下,我以为她会是上一套作品的延续,但是我现在觉得这样也好,我觉得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新锐”的要求,对于老新锐来说,又有新的东西出来,我觉得这个也很不错。
总而言之,我希望各位评委能够想到摄影样式的平衡,一定要尽量多,第一届尤其要做到样式平衡。去年TOP20这个评选,其实有好多人是完全实验性的,和照相机已经没关系了,但是他不敢投稿,为什么?他怕这个作品评委一看,问这个和摄影有什么关系?现在很多欧美、日本的所谓摄影师已经和胶片、照相机没关系了,有很多感光材料和手段,和照相机都没什么关系了,就是影像。TOP20获奖的一个上海摄影师就有这样的作品,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投?他也很现实,说我不知道评委是谁,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懂这个作品,能不能理解、接受,我觉得这是一种缺憾、遗憾,我明确表态了,我在《中国摄影报》发表的文章中也写了,这种遗憾我们能不能在浙江的当代摄影新锐里逐步加以弥补?没有什么政治性的、现实性的内容,我们也应该提倡和鼓励。
作品和阐述,我都仔细地看,其实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想这次的评选还是从这个方面多注意一些,尽量能够引导浙江摄影界的人怎么走出一条新的路出来。
曾星明: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发展到当代艺术的今天,艺术、媒介的跨界、融合已成潮流,多样性也蔚为大观,这也是主旋律。我觉得方法无所谓新与旧,我看重的是一种艺术媒介在艺术家的手中是怎样与自然,与社会发生着关系。艺术家通过该媒介是怎样观察自然、社会的,表达的结果又是怎样的。现在的问题是,摄影太一样了,类同化成了模式,也是蔚为大观。我能感受到,现在不少摄影人也想求变,但怎么变?我想,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能打开一扇窗。当然,通过这扇窗能看到多少东西,就看我们怎么评了。
卢广:其实你说的主旋律,我个人感觉是这样,要站在哪个角度来说,我们这么多年的摄影展览,主旋律比较明确,以弘扬为主,很多人看了这些作品以后,包括去年的展览,很多人看不惯,因为观念没有改变,像我们今天说的主旋律,我认为很对,问题是很多人没有理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讨论,让很多人知道我们今天评的东西也是主旋律。
高士强:我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感触很深,首先对我触动很大的一点,我这么多年来很少和协会打交道,我也检讨一下,我对协会也是很刻板的印象,今天就颠覆了,尤其是诸位老师们说的标准,我很感动,我们一般来说,比如跨媒体,有介于各个领域之间的尝试和试验,自己天然地觉得不会被主流的表述,或者接受协会的标准。我今天恰恰在作品里不仅看到了我们学生的作品,而且看到了有很多跨领域的,真的有新锐思想的作品,诸位评委在聊天的时候都是给予充分的肯定,这点我印象非常深。
另外,既然是新锐展,我还想说,在技术底线达标的情况下强调它的创新性、思想性和实验性,当然思想上不能出问题。实际上我们已经经过了推荐或者过了初评的,技术指标都没有问题,我想能够围绕新锐展开讨论。另外,我特别同意曾星明说的,现在确实是景观化非常严重,就我们这次选的作品里,基本上还挺好的,有一定景观化的比例,但是没有想象中的高,我觉得还挺好,还是希望能够兼顾各个方面,不要形成所谓导向性的东西,使大家回归自己探索的对摄影的理解,这样一个认识,而不是某一个机构或者模式告诉你什么才是摄影,这是我的想法。
矫健:谢谢给我这样的机会。摄影家协会的这次安排,意味着悄悄地在做着一件事情:和学院更多地发生联系,因为这次有两个来自学院的老师作为评审。原先“学院派”定义已经转变被作为一种僵化的教条方式的固定称呼,但是在我们的学院,包括我所在的摄影系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在做的事情是以非常宽松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创作和思想:一方面强调新意和实验性,另一方面,我们比较关注“个人理由”。我想我们是警惕把对新意与实验性的追求演变为变相鼓励为了新、为了奇怪、为了不同而进行的创作,因此现在在我们学院里所倡导的就是你使用具体技术的时候需要个人理由——首先是个人理由和技术的完整性。实际上我这样看待一些作者利用曾经泛滥的方法或者是与众不同的方法:我关注他是不是有他的个人理由以及完成的完整性。前面几位老师,你们说的我都赞同,所有人说的话都没有矛盾。我是倾向于在看图像作品时,虽然要看这样或者那样的式样是常见还是不常见的?更关心他是不是有理由以这样的方式来说话?他关注的东西是不是有必然性?有些是借用的,你看得出来是很夹生的。我们自己(包括高老师)也在做影像创作,我们其实都时时反思这件事情,尽管有很多不常见的方式,很多不常见的式样,但我们最关心的东西不是这个方向,而是你自己有没有自己想说的和你有关的话,至于最后选用哪种方式,这是以此为前提的。
还有一个话题,就是将来。我想摄影家协会从上一届开始已经做了一个方向的调整,这个调整表面上看轻松,但是其中的阻力非常大。作为一种直觉,这届好像很明显地比上届更加顺利。我有一个提议,之后是不是能在设置评比的方式上,更多地考虑另外一种(方式上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在教学实践和自己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把作品和作品展示的方式,包括影像的获得和处理,整个的系统作为我们的考量对象,也作为创作的话语方式,不仅仅是在网络终端上用组照以及平面的状态来看。目前组照赛制是否会有某一种导向倾向于纪实摄影?摄影家协会所给出的结果对外面的影响力非常大,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话,我们做的事情可能被理解成我们是在倡导纪实这一类的方式,这就相对来说就挤压了另外的方式。再假如我们提倡彻底的百花齐放,在式样上的百花齐放,可能又会压制另外一部分人用成熟的技巧、常见的技术来做他自己的东西。这个其实不是对现在的这届来说的,而是思考将来我们是不是有可能在其它层面上考虑做更多的尝试。
高士强:以前往往是给一个主流的或者官方的定义,那是一个"螺丝钉"的概念,现在恰恰是强调个性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包括对自己人生的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我们所从事的艺术,不管是摄影还是其它的媒介,这个定义我觉得也应该是个人化,最好是十个人有十个人的理解,有些起码的底线要遵守。
姜纬:刚才曾总评选的时候问我是不是有点纠结?我确实有点纠结,里面有两组作品,一个是《一平方米》,还有一个是《火柴礼盒》,我同意曾总的看法,其实这两组作品我很犹豫,因为从技术上来说不是最好,因为比较单薄,它可以做得更丰富、更完美。但是我为什么会纠结?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因为当代摄影里,自编自导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像共识化的东西一样,《火柴礼盒》表现的比较直白一点,就是像童话那样的东西,可能是一个女孩拍的,她有一种幻想,通过导演或者找一个模特来做一个电影场景,像剧照一样的东西,这个欧美早就开始用了,在中国的年轻摄影师也有开始做,但总是限于种种条件,做的不是那么到位,我觉得很可惜,这个将来肯定是一个方向,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表现手法,包括《一平方米》也是一样,看上去和我们过去的摄影不一样,因为它的格局很小,一平方米可能就是周围转一圈,也没有宏大的主题,但是完全是非常个人化的表现方法,就是围绕这个,打破了以往摄影师说的一定要走到田野、工厂、街道或者战场上去,她就想我今天就拍这个也可以。纠结就在这里,确实做的不够好,但是是不是不够好就不够新锐?很难说,这是很纠结的一个事情。
高士强:我插一句,实际上《一平方米》我是比较注意,我比较喜欢这个作品,就像我刚才说的,达到一个技术底线以后重要的是想法,我觉得这个作品很有意思,就像姜纬老师说的,首先它改变了我们摄影的习惯,我们对摄影习惯性的认识,这是很重要的。另外,在看似划地为牢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节的设置,基本上是年轻人生存境遇的领域化东西,我不认识这个作者,但是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
曾星明:所以我们评选结束以后,对我们评出来的结果,好的或者不足的都要充分地讲,因为新锐的东西出来以后,阐释太重要了,为什么这么评,要给出理由。如果没有阐释,它的传播不会走得很远,不少人可能会看不明白,难究其竟,有了阐释,它可能会走得很远。要说引导的话,这可能也是一种引导。
矫健:我从《一平方米》说起,包括刚才我说的书法的那组作品,我们在学院里,现在的学院教学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课题,你从自己的个人理由来做这件事情,来观看,摄影并不是按快门,而是整体的思路怎么呈现,所以不见得是我给他限定某一个范围。有学生说要站在一个车站拍一天,就在这个位置,这样的实验有他自己的理由,拍到后来没有意思了,再拍点别的,他的拍摄其实和他的观看有关,到最后再无聊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从来不曾注意的细节。通过影像来进行自我对话,从里面挖掘,所以表面上看画面不见得很有趣,但是过程是自省式的,是很有价值的尝试,这种类型的摄影尝试是我们在学校里倡导的,或者是在教学里鼓励的。我想摄影家协会这次活动评审有我们的学院教师过来,我也解释一下这种创作方式,而且她敢投稿过来,我想也是一种信任,或者说她领会到这个意思,她不见得做得很好,但是是一个开始,我在学校里就有和他们说你们现在可以试试看了(意思是你们可以相信摄协的标准),这样的方向,其实我们很多的学生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这是很开心的事情,这个作品获奖,宣布了一种可能性。
高士强:我今天觉得很吃惊,我觉得摄影家协会的这些评委的判断眼光令我意外。
矫健:这是实话,我们之前很少和摄影家协会接触,我们都在杭州这么多年了,我现在在很多正式非正式的场合说过我们很喜欢和摄影家协会这个班子合作。
二、评选结束后的讨论
曾星明:今天评出了十名摄影新锐,我个人感觉比较兴奋。下面请诸位评委老师就评选的结果,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品牌打造及摄影方方面面的现象等讨论一下,以期达到更好的传播、倡导之效。
姜纬:真的很感谢浙江摄协,地方协会混日子的多了,也不去说了。实际上现在的情况大家也知道,包括摄影界的很多年轻人,协会搞这一套,我不跟你玩,因为现在出路也很多,不像50、60年代那么封闭僵化。我曾经在《上海摄影》杂志做过一个“成都八少”的专题,成都八个年轻有为的摄影师,除了一个有工资以外,其他人都是自由职业,无所谓一定要在体制里,谋生的渠道多种多样,有的好,有的差,但是至少不会饿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摄协也好,作为地方协会也好,无非就两种作为:一种是不作为,还是继续老样子,群众文艺活动,没什么风险,也能够混;另一种是像浙江摄协,想要有作为,但是要有作为,就要冒一定风险,你做好了,人家觉得是应该的,你做的不好,两面不讨好的事情太多了,我能体会到。
所以从目前来说,浙江新锐现在是第一届,去年搞了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不局限于浙江省,这两个活动都是开了个头,我一直在考虑,我碰到周主席、毛老师他们都在说,一个活动有没有可持续性?第二届往往是最重要的,中国摄影界这种活动很多,贵在坚持。另外就是要借力,包括全国各地社会上的力量,要不拘一格用好这些力量,我觉得浙江离上海那么近,而且有中国美术学院,刚才矫健老师也说了,他们学院也希望多交流,多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总是好的,所以我觉得这是开了一个好头,其实浙江的摄影人才,说实在的,我有点惊讶,因为我想一个省再怎么动员,而且又有很多限制,有那么多值得我们推荐的人吗?实际上到最后大家都看到了,名额还不够,我觉得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其实真正动员起来了,人才还是有的,放眼全国,全国的人可能更多,关键是来源于去年的TOP20,浙江摄协和《中国摄影报》打了一个好牌,如果没有去年的TOP20,可能这一次的来稿不会那么多,因为大家对浙江摄协有了一个信任感,认为能做事,能够关注到年轻一代的摄影人,这让我非常敬佩。
我说过,有两个趋势我们不能避免,一是国际化,无法阻挡,故步自封、自娱自乐已经不行。还有一个,年轻人这一块,我们叫新锐,对协会来说,或者是协会的主流媒体来说,不能视而不见。现在协会做了一些好事,放下身段也好,主动沟通也好,否则这些资源就给别人拿走,看他们搞得生龙活虎、风声水起的,为什么放着这个资源不好好利用?我觉得浙江摄影家协会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
矫健:去年摆了一个方向,定了调,今年学生们还没有完全回过神来,如果回过神来,明年我都有点怕,像潮水一样过来多到大家收不了场(笑)。这是一件事情,还有,这些人会导致媒体关注,一个是媒体,一个是画廊,他们经常会在这种地方挖人,怎么样好好利用起来?是不是能留他们的原作?这些原作该怎么收藏?包括我刚才说的,艺术家拍的东西得提供肖像使用权证明,这种东西应该跟进,如果之后再做展览,之前有一个智囊团会议的话,我觉得应该更详细地讨论这种后续的,包括目前没发生,将来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姜纬:我就是重复徐肖冰杯讲的,一定要有官网,高水平的,现在年轻人不看纸质媒体,网络是最起码,你要让这个品牌更国际化,更具有影响力,哪怕不要国际化,也要在中国的年轻人里有影响,可以和中摄协做一个链接,就是打造新锐摄影师,这些年轻人,因为现在一个全国的,一个本省的,两届的得奖资料、评委的评语、研讨会等已经很丰富了。
矫健:杭州有几个做外贸的发烧友,他们做一个小网站,他们推荐艺术家,每个人注册都有自己的空间,你放你的作品,然后越来越多,作品成千上万。这样“思路”就来了,要做展览的时候,你就可以在那里挖人,其实这个影响力非常大,一看都是年轻人的东西。
卢广:网站在中国的影响很大。
姜纬:网络媒体现在的影响力很大,你们应该整合一下这方面的资源。
卢广:这次搞的活动很有意义,让我有很好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像高老师他们,在这方面是精英,这次在评选中他们的观念让我学到了很多,这种结构也特别好,包括你们学院比较注重的,这次的评选特别有意思。通过这次,包括我们现在说的一些好照片,还没有太到位的这些,我们谈了很多东西。
所以浙江的摄影朋友其实特别要感谢到省协的领导,因为除了正常的展览以外,还给他们开辟了这个领域,别的地方都没有,只有浙江在做,这是很好的事,我想以后这个东西还会延续下去。
再一个,既然我们现在已经办到这个程度,走在别人的前列,我参加省展览也不多,我参加过一次,我的感受是这样,既然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否能够再提高展览的东西,比如镜框,很多都很类同,很通俗,因为这个和摄影一样,老是那几个镜框,出来没有新鲜感,我们展览的东西或者式样,我认为都要改变,能够提到更高的层次,高老师也在这里,他的学生也很多,爱好摄影的人都很愿意,包括沈珂老师,他爱好摄影,愿意这样来做,你们爱好摄影的学生也可以加入到这里,让他们把六个厅都进行设计,或者是三个展览的风格都不一样,包括镜框、照片大小等,都设计一下,我想这样能够更提高浙江摄影的水平,因为像今年的平遥确实改变很多,比如欧阳星凯的那个,投入确实很多,我们不是要像他学那个,但是我们的很多展览确实需要投入,不能是老的传统,照片挂过去就可以了,可以改变一下,做的更完美,我就想说这点。
高士强:我还是接着前面的话题。很出乎我的意料,严格来说我既是协会圈外的人,又是摄影圈外的人,说实话,以前对摄协,不仅是我们这里的摄协,还有全国的摄协有一个印象,觉得这些哥们用很昂贵的相机、镜头拍风光,是这样的概念,我一直在运用影像做创作,比如当代艺术系统里有这样一个路,用影像的手段、媒介,但是觉得自己不是摄影家,而是艺术家,是这么一个概念。现在看来,我发现真的是一个偏见,我发现大家都是艺术家,摄影只是一个媒介、手段而已,真的是这样,这是今天对我来说最大的触动。这样也使我看到了一个很好的前景,以前基本上是大家各走各的路,这样就有了下一步大家一起来做事的可能性,这是很乐观的。
结合卢老师所说的,确实在传统的摄影展示方式上,大家只是挂挂,我也是建议在呈现方式上可以多元化,而且对作品的评价可以往后延,延到展厅里,像我们装置形态的,借助装置、行为甚至录像、多媒体结合形态的,都可以考虑,这样可能会多元化一点。我想并不是说它是跨媒体的状态,而是交叉、互相融合,而不是单纯往哪边靠的问题,我们传统的、经典的品质,就像艺术里的古典艺术一样,我觉得也是一定要保留住这个价值。
说实在的,今天很幸运认识各位专家,有一些是初次见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深度交流里再向大家学习,产生新的想法,一起来做。因为我现在在跨媒体里是负责两块,一块是多媒体工作室,一个是实验电影,我想和摄协这边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来做,谢谢。
矫健:今天我觉得有一点特别好,就是评选的制度、方式,大家各说各的,因为大家的背景不一样,每一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据理力争,这是非常圆满的,这是一个典范,包括做主任的,包括几个发起领导,我很高兴这是非常圆满的过程。
高士强:真的大出意外,一点不像一个官方评选。
卢广:在座的几位领导都不说一句话。
矫健:而且我们把该说的都说完了,每个人都有这个权利。
高士强:我也不知道哪位点的我,以为来了就站个台,不说话就可以了,但是来了忍不住想说,我主要是用影像的媒介,但是是在另外一个领域做。
矫健:有一些做摄影创作的不称自己是摄影家,而是艺术家。
卢广:国外很多是写“艺术家”或者“摄影师”。
曾星明:首先,谢谢各位老师,今天的评选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收获良多。我这么说不是矫情,在艺术跨界的今天,怎么来看待摄影这个媒介发生的那么多的新变化?怎么来看待呈现出那么丰富的新的摄影实践样式?如何来评判?等等这些都需要自己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在摄影行业做了20年的“老”人,就更为重要。我们不能只用过去对摄影的认识、经验来评判这些新的摄影实践,如果硬要这么做,要不就是失语,要不就只能是话语霸权。感谢组委会给了我这么好的学习的机会。
第二,今天的评选方式我觉得很好,值得推广。我们是在完成初评之后,评委们对参评作品有了很好的读解之后这时坐下来讨论最后的奖项应该怎么来评。我参加过多次的评选,这次的评选,我没觉得有什么太大的遗憾。我唯一纠结的是奖项太少了,还有些好的作品受名额限制,没能进入。不过,这也能看出浙江摄影的实力,让我们惊讶,惊讶之余,也让我们刮目相看。
第三,评出的这10名新锐的作品,达到了较丰富的多样性。这其中有传统纪实摄影作品,有景观化影像,有并置影像,有私摄影影像,等等。我个人认为符合前面我们讨论的新锐的定义,符合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这个学术项目的定位。如果有心人能推开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这扇窗口,将能看到丰富而别样的风景,一定能引发触动、思索,引起讨论乃至争论进而共同获得提升。
第四,我在“伯奇杯”的评选讨论中谈过这样的观点,过度模仿化、跟风化、符号化、样式化、复制化的现象可说是摄影业界的一个普泛性问题,究其成因,林林总总,非一日之寒。在抱怨之余,如何能有所改善呢?一个奖项的倡导、引导之功可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我坚信,只要起而行,日积月累地做下去,虽然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可能汇集不成一条江河,但纵然只能凝结出一滴水珠,这滴水珠也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辉,照亮些前行的路。
在此,向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的起而行致敬。
矫健:如果说我可以代表美术学院的摄影力量来说一句话,我们和摄影家协会的合作是肯定的。
吴宗其:首先应该感谢大家!今天下午看了你们评委们的评选以后我也学了不少,我搞摄影也有三十多年,是从传统摄影开始的,如果说新锐摄影成功的话,应该说你们中国摄影报和曾总是功不可没,你们确确实实为浙江的新锐摄影出了很多点子、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当然,接受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就新锐摄影而言,目前也不是很成熟,也只是探索而已。面对当今摄影的一些模式化、样式化、复制化的现象,这样下去也真的没有意义。前几天我和北京798的徐勇在一起吃饭时,他谈到了一点讲的很有道理,他说:“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来摄影的功能主要是起到了记录和史料的角色,而以后摄影的功能慢慢转到艺术的角色上来”。美术毕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也认为摄影艺术要多元化发展,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新锐不能否定沙龙,沙龙也不能否定其它,各个门类要相互尊重、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这一点我们浙江这几年来的氛围还是很好的。
第二,还有中国美院你们两位老师,原来浙江摄影和美术界基本上不太来往,这几年我们联系也比较密切,你们也为浙江省的摄影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大家一起可以多元化发展,当然必要的争论还是需要的,所以我也慢慢在吸纳一些新的营养,非常感谢,希望能得到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周闰三:今天听了一天,首先感谢五位评委,包括远道而来的曾总,做的非常好,我们非常感谢五位评委,本来我和毛处说好,我要挂盐水去的,但是没有去。这次我们邀请到诸位来非常不容易,我们吴主席也讲了,确实我们也是学习。
从这段时间来说,我们感觉浙江就是在打自己的品牌。曾总这几年给我们出了很好的点子,我们在他的点子下逐步地推进,前段时间有天晚上我们和浙江艺术界的朋友包括学院里面的几个院长在灵隐寺安静地喝茶、聊天,那天晚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美院跨媒体学院高士明先生等对中国当代摄影有很好的见解。我们做中国和浙江本土的新锐展,意见肯定有,不可能没意见,这一步不跨出去永远跨不出去。所以今年策展的时候,我和毛处一起商量的时候就说既然大家有意见,我们就搭建了三个不同的平台,你自己去展示,有什么强项就去展示。平台搭好了,我们有传统的省展,又有老摄影家的展览,当然老摄影家的展览我们有要求,必须是胶片,又开辟了浙江的新锐展,实际上在三个不同的平台我们同时展出的时候,各自观看的时候对我们摄影人也是有触动的。我一直主张多元化,并不主张商业拍的很成功的马上扔掉搞新锐,我很反对。走自己的路,哪怕不成熟,一步一步跨过去肯定会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鼓励作者探索自己的路,在这条路上怎么走,我看大家也是鼓励作者来探索自己的理解,我们过去主要是媒体在宣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鼓励作者要有自己的思索、探索,走自己的路。大家讲到了模式化,我们不希望模式化,这几年也是支持在多元的道路上走。
我们当时就是想分工,做纪实就是做纪实,新锐就是做新锐,几块平台搭好了,浙江的摄影就可以很好地完善起来。所以这次展览我们非常感谢大家。
我们在评审中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介绍这个作者的过去,因为介绍过去可能会引导你,所以希望各位评委看现在,他的作品有没有发展潜力,就靠你们来给我们把脉,如果你们把脉好了,我们也知道这些人有潜力,可以发展,当然只是一部分,十个十个推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摄影师群体,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诸位,我再次代表摄影家协会感谢诸位,给我们做了那么好的一项工作,我们也从各位评委那里学到了很多好的经验,下面请省文联领导柳书记总结。
柳国平:今天去参加一个文化节,里面有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摄影作品看着也是很精彩,闭幕式参加了一半就来到了这里,只有一天时间,我们请来的都是专家,有北京、上海等,还有美院的,每一次举办展览,很重要的就是评委,我们为什么策划这个浙江新锐?为了和两年一届的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衔接起来,明年也有底蕴,交叉进行。今年摄影家协会策划一个大节目,就是这个节目,既是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要艺术载体,所以策划的比较丰满,既有艺术展、有摄影家作品展,还有新锐展,整体把内容充实了一些,前期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新锐的评委和省展的评委要有所区分,体现学术性、创新性、前沿性,大家也很辛苦,所以我代表文联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新锐应该说是经过评委初步评定以后,浙江从整个新锐方面有了一个底气,有了初步的成果。下一步看看需要什么改进的地方,评委还可以给我们提出建议,你们都是学术权威。艺术是无止境的,关键是一个人的观念,你们提的意见对我们很有帮助。
第三,希望我们成为好朋友,各位老师经常给摄影家协会提出建议,保持联系,作为联络点,各位老师能够和我们成为好朋友,以后来日方长,如果你们需要帮助的我们尽力而为,我们摄影家协会也希望各位老师也能够鼎力相助,其它的我们还在过程当中,希望整个活动下次开展的时候,也请各位老师过来,现在浙江展览馆还在改造,改造以后是很好的展览场馆,也邀请各位老师能够给我们捧场。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