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青年摄影家采访笔记
2013-02-02 11:34:04 未知
作者:孙慧婷
开本 720毫米*960毫米 1/16
印章:17
字数:240千字
版次:2013年3月第一版 2013年3月第一次印刷
印刷:北京市十月印刷有限公司
书号:ISBN 978-7-5155-0643-2
定价:88元
高雷、黑墨、贾代腾飞、李木子、李强、刘杰、柳熹、商华鸽、王琬瑜、王远凌、杨抒怀、张沫、钟锐钧、朱丹阳、朱阳、朱翊……用文字揭示年轻一代摄影艺术家的真实思想与生活,用影像表达艺术新主力的先锋观念与精神
作者介绍: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赴台北世新大学、葡萄牙Universidade Catolica Portuguesa大学参加学术交流项目。参与过多部独立电影、宣传片、广告片的拍摄并担任编导、制片、摄影等。先后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等媒体发表作品。出版有《接近:青年摄影家采访笔记》。现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内容介绍:作者通过对十六位摄影人的采访,描绘出他们对摄影的热爱和感悟。这十六位,有专业的摄影人,有摄影记者,更有摄影爱好者。对于他们而言,摄影不仅仅是简单地按下快门,还包涵了镜头前的不同人生和镜头后的不同心思。凝固下永恒的不可重现的瞬间的照片,是一张穿越回去的门票,只要拿起它,记忆的时空便开始倒转……
编辑推荐:这本书用整理采访的文字真实记叙了当代青年摄影家的创作与生活,用大量摄影家自己的作品来表现他们独特的艺术品格和人文精神,不仅在摄影界影响巨大,在大众读者里也是很好的艺术人文读本。
目录
历史的“战斗”机………………………………… 1
默默地登陆“诺曼底”…………………………… 15
用影像追赶时代…………………………………… 35
愿镜头前不再有硝烟……………………………… 47
摄影记者是个“良心”活儿……………………… 65
用天使的面孔讲述魔鬼的故事…………………… 83
目击时代的现场…………………………………… 99
我们为什么拍照片………………………………… 117
正青春……………………………………………… 131
时间的对话刚刚开始……………………………… 147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165
用头脑启动快门…………………………………… 183
拍摄生命,用影像呼吸…………………………… 201
足迹留下,影子取走……………………………… 217
西北双城 逐风掠影… ……………………………… 237
内容节选
“你”走后的家,空了
2011年,新华社举办一个选题为“贫困”的摄影比赛,因为摄影部实行“采编合一”的体制,虽然刘杰的第一职业是编辑,但是新华社也会给他们留出创作的时间并且没有发稿任务,所以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自由创作。刘杰作为一名“菜鸟级”摄影师开始了自己的摄影创作生涯。他的住处离北京火车西站不远,一年四季,雨雪风冻,天天能见到衣着简陋、扛着大小“家当”赶路的农民工。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他们在城市里过得怎么样?最终归宿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他选择了最代表中国农耕文化的陕西省。多年来,进城务工浪潮在不断蚕食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生活结构,一种“移民”模式成为现在农村的真实写照。他在陕北和陕南的很多个村子里拍摄。发现陕北人的传统观念较强,不愿意离家太远,这一地区的农民,大多在本省或本市打工,而且有一种“集体效应”。比如,陕西定边县石洞沟乡的农民工在外以从事建筑业为主,在城里盖楼;而相邻的堆子梁镇的打工者以餐饮服务业为主,在饭店打工或者自己开餐馆。陕南地处秦岭山脉以南,生活习惯与四川相近。这里的一些山村家庭,几乎举家迁往城市,有的村子甚至只剩下几户人家,用当地人的话说:“有能耐的都去城里干活了”。
刘杰从小在农村长大,那时乡下常见到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合影。在国与家的某个重要时刻,几代老幼举家来到照相馆,在单调而经典的背景布前正襟危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站错了要被老人家骂。和今天家庭聚会后的留念照相比,那时更像是一场家族仪式,挂在墙上经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现在,受到城市化冲击的农村地区,人口流动非常活跃,加上摄影本身的变迁,拍一张一家老小“谁都不缺”的合影,已属不易。刘杰心里想,怎样才能拍摄出缺失家庭成员的合影呢?表现“不在的”,只能通过“还在的”,于是就借用了按人头分配的凳子。刘杰知道凳子在一个农村家庭里的意义,大多数时候,全家人围在桌前吃饭用的凳子,一般跟家庭成员的数量相当。
本来他可以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村子里就能拍完所有照片,但是他选择了走访更多村子的空巢老人。因为他觉得单一地区的影像不具有代表性,环境肖像要表现出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生活状态的老百姓遇到的普遍问题。刘杰在村里里遇到老乡就打听,四处找拍摄对象,村里的老人很热心,刘杰说他觉得农村就是他的家乡,看见老乡就是亲人,特别有亲切感,拍到哪家就在哪家吃饭,毫不拘束,被拍摄的老人们也爱跟他聊家常,毕竟好久没有晚辈听他们说说话了。
他拍摄的《空凳子》这组照片,采取了环境肖像摆拍的形式。刘杰的摆拍有它的客观性,既还原事物原来的状态,又创造性的改变了原来状态;他的“还原”和“创造”不但没有引起受众误解而且更直观刺激了大众的思考。如果没有刘杰的参与,照片场景中的人和物不会彼时以照片中的状态出现。它的环境人物肖像相对真实地反映出现实情况,把暗含在画面外的信息视觉化成直白的方式展现出来,他的真实在于是宏观上的真实,与照片中的个人无关。刘杰说:“我的再造场景与观念摄影有很多类似之处,只不过目的和服务对象不同。我的拍摄过程本身,是一种毫不掺假的真实。”
《空凳子》系列刚传到新华社的图片库内,就立马被各大网络媒体转载,在网上引起广泛的热议,网易上一天内的评论达到四万多条。刘杰觉得自己的影像创作的过程就像孩子的诞生,经历艰辛孕育在看到它的时候就惊喜万分。
没有团圆的全家福
刘杰一直向往着拍摄出能够留存在历史档案中的图片,他意识到历史除了画面感还需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故事。所以在他拍摄的作品中都会反映出他对社会和大众生存的思考,比如《空凳子》中表现的留守群体,除了受贫穷所迫,还失去了必要的家庭生活,夫妻不相见,子女长相思。而从这些家庭走出去的进城打工者,由于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只是生活在与工作相关的一片狭小区域内,过着与城隔绝、离家千里的“软隔离”生活。对刘杰来说,摄影就是在不断变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中开一扇窗,将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整合在一起,固定下来。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在摄影出现之前,没有任何艺术和技术形式能做到这一点。
新闻纪实摄影师,从社会身份上来说,既是医生又是病人,伴随着一种身份上的分裂,扮演着双重角色。医生也是凡人,吃五谷杂粮,受人间病苦。从精神层面讲,新闻纪实摄影师转身又成了病人。他们心里承受着各种是非对错、黑白美丑的博弈。
2011年下半年,刘杰决定将摄影的博弈继续下去,利用自己的假期再次去关注农民现状,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农村群体“留守儿童”,目前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省份的总人口,人数还在增长。刘杰拍摄之前做了大量的相关调查,他总结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三大问题:生活、学习和心理,其中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留守儿童家庭普遍经济困难,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孩子营养状况堪忧。孩子多由祖辈照料,生活上有的因老人年龄过大,疏于照管,有的则过度溺爱。学习上他们难以得到辅导,与老人代沟明显,难以深入沟通。不少儿童心理尤其敏感,有的受到欺负,自卑、自闭倾向居多,不愿与人沟通,有的甚至走上歧途。不少孩子与父母长年分居两地,虽然可以电话联系,但中国人感情普遍内敛,电话沟通多数是生硬套话,一些父母两三年才能见孩子一面,由此导致亲子感情疏远。
刘杰背着相机到了四川省的农村小学,寻找合适的学生。他说有几个学生第一次见就给他一种强烈的感觉,他们面对镜头时下意识地想微笑,可是他发现他们已经不会笑了。他们大多数都沉默寡言、自卑消沉,也许是亲情缺失导致内心情感无处宣泄,他们习惯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忘记与外界的交流。刘杰说:“ 希望工程实施已有二十多年,有学上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已经不是奢望。但是,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口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学校有了,父母走了;知识近了,亲情远了;收入多了,快乐少了。这是‘后希望工程’时期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刘杰对拍摄的具体呈现方式思考良久,怎样将两个生活空间的亲子放在同一个画面中,他想过很多办法。他想租下农民工父母工作城市的某个大屏幕,把孩子的影像投放上去,再让父母进入画面,这样既有城市的商业区背景,又将亲子关系展现出来。但是需要大量的公关工作,对于时间紧缺的刘杰来说很难实现。他最终决定将在农村先拍摄好的孩子的照片用photoshop分割成一百份然再后冲洗出来。画面里呈现出的孩子影像都是他一个人在宾馆的床上拼贴出来的。我问他为什么不直接打印出来1米5大的照片,要那么费劲的拼凑几千张小照片。他说四川那里影像工业不发达,很难找到专业的输出地,而且一张要好几百块钱,而这样一百张照片拼贴成一张完整影像,不但可以降成本压缩在百元之内,而且还具有了形式上的寓意,马赛克样式的影像正好传达出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支离破碎。
刘杰把拼贴好的照片带到孩子父母工作的工地或者厂房里,让他们能一家“团聚”,在一种充满思念和伤感的气氛中他按动了“合影”的快门。他的这组个人创作再次感动了很多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身份相关的人,有农民工,有农民工子女,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和远离父母的子女都纷纷在网上写出了自己的故事,令刘杰欣慰的是,没有人会提到他拍摄形式的问题,没人质疑他的摆拍行为。大家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了画面内容要传达的情感本身。
拍摄,像活着一样
刘杰的创作过程,也是一个寻找自我、疗治心灵的过程。一个严肃摄影师关注的题材与其本人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不同阶段的作品能暗示其世界观的变化。他拍摄的《空凳子》和《合影》等作品,都是表现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民的生活现状,他说那就是他的一部传记——感觉就像说自己,从小父母远离村庄,长大后自己也离开了家乡。他通过摄影完善了自己的内在精神和外在人生。
刘杰羡慕其他媒体记者的自由程度,他们有大量的时间拍摄选题,还有相对自由的舆论空间,审核压力与政治压力都相对较小。市场化媒体的记者带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会让他们的影像水平不断地完善。他喜欢马格南的摄影,他觉得摄影应该就是以天使的面孔讲述魔鬼的故事,就好像萨尔加多一样,把血淋淋的现实美化成视觉的艺术品,在享受美的同时产生深刻的反思。
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摄影时代:有时会因为填表格缺一张证件照而着急上火,而社交网站facebook目前每天有近一千万张新上传照片;一个纪实摄影师可能用毕生心血拍一个专题,过着清贫的生活;狗仔摄影师在海滩上埋伏几天,偷拍到的Lady Gaga暧昧照可能卖到上万美元,这是一个最坏也是最好的摄影时代。刘杰对摄影曾经迷茫不知所措,但他说:“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也许我们不应指责照片和相机,就像不应指责炸药和刀剑”。对严肃摄影师来说,镜头后和镜头前,一个是真实的自己,一个是理想的幻象。为了追寻这个从未谋面的幻象,他不惜攀山涉水,不惜寂寞长路、生活清苦。理由很简单,像为了活着一样而拍摄。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