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哲文像》创作手记
2013-03-04 11:43:46 柯萍
接到《收藏界》杂志的邀请,为罗哲文先生画像。原本这段时间特别忙,但因为是为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画像,便应允下来。
如何画《罗哲文像》?从什么角度和立意来表现?重点画他的哪一面?在创作之前,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开始查阅关于他的资料,看视频,从采访过他的朋友那儿了解关于他的各方面的信息。慢慢地罗哲文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他是质朴的、平实的、淡然的,随和中透出儒雅与学识,是离我们很近、让我们觉得亲切、没有心理上的距离感的这样一位大学者。
他的老伴说他:“电话一响,背起包就走。”“他是个小老头,个子矮矮的,今年已经86岁高龄,但依然有一半时间在飞机上,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忙碌得很,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专业聚会,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中央文史馆馆员舒乙与罗哲文有多年深交,他曾对罗哲文的生活常态做过这样的描述。
再看他一生的成就,着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史话》《中国帝王陵》等;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很年轻的时候,就承担了修复八达岭长城的重任。当拥有这些荣誉和成就的一位大学者,在亲人和朋友的眼里被这样描述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出这是多么可爱、可敬的一位老人。
画他是为了纪念他,呼唤这种精神和风骨,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就如同一缕春风,让我们觉得沁人心脾、滋润心田。所以,我不想把他画得高高在上,也不想过多地粉饰形象,我想用画面的整体气质来对应他的气质,应该是一个给人清新感的色调。他好像在一个会议室里,通过窗外的风景,跟你说着古建筑保护的事,远处的古塔,是种象征和暗示,它既是他成就的反映,又是一种高度、一种珍贵的象征,同时也是历史与文化的承载物。
因为是肖像画,所以背景不想画太多说明性的东西,只想把观者的视线集中到罗哲文先生身上来。他的丰厚学识与风貌,恰是通过朴实无华来展现的,在今天呼唤大师的时代,这种品性才是最弥足珍贵的。
2012年12月1日
(责任编辑:彭亚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