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窑独占青瓷之首 居瓷器史上烧制年代最长
2013-03-07 09:26:28 未知
龙泉窑青瓷
青瓷之美 当推龙泉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 , 龙泉窑青瓷就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享誉海内外。龙泉的灵山秀水下是悠远与厚重,一如美玉的青瓷,上千年孤寂地守着浙西山区龙泉。而只有这如君子般的处 世,风格挺拔,恰合了青瓷的气质。著名瓷器鉴定专家毛晓沪先生曾说:“三国两晋时期龙泉就有生产瓷器,但真正的龙泉窑是从北宋开始的,宋代的龙泉窑最能体 现其本质特色。”所以,收藏龙泉窑青瓷为什么选择宋代,就是因为宋代的龙泉窑才是“真正”的龙泉窑。
青釉是宋代瓷器釉色的主体。中外驰名的宋代五大官窑中汝、官、哥是青釉,官窑以外的龙泉窑、耀州窑、越窑也是青釉。青釉以梅子青、粉青为佳,梅子正青,色如挂枝初梅,青翠碧绿,莹澈剔透;粉青,色似淡青湖水,柔和明净,都是收藏家追捧的上等藏品。
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如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
有人说,玩老窑瓷器玩的是文化,玩明清瓷器玩的是工艺。与色彩鲜明、富丽堂皇的明清官窑瓷相比,宋瓷大多造型古拙、色彩单一,这也正是宋瓷的魅力和内涵 所在。但是许多人玩陶瓷的入门往往是从容易看的青花瓷开始,到色彩斑斓颜色亮丽的彩瓷,再到比较耐看的明清单色釉,最后才是玩颇具内涵的宋代老瓷。相信随 着人们收藏理念的不断成熟,古朴的老窑瓷会因为更久远的出产年代、更稀缺的存世量受到关注。
龙泉窑青瓷
南宋龙泉 藏家最爱
南宋是龙泉窑青瓷在历史上的鼎盛时代。无论在品种、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都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完全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代表 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是宋元时期销量最大的外销瓷,在世界各国享有盛誉,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迄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还藏有我国古代龙泉青瓷 1300余件,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收藏的龙泉青瓷视作珍宝。
16世纪晚期,当龙泉青瓷初到法国时,风趣的巴黎人将青瓷的美色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女主角的美丽青袍相比拟,称为“雪拉同”(Seladon),直到现在,欧洲人还是把龙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南宋龙泉窑和其他姊妹窑系一样,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陶瓷美学意境。在装饰上,它运用最简练的艺术手法,创造了新的风格。过去的刻划花和篦纹已渐次淘汰,新 兴的堆贴花、浮雕和弦纹得到广泛的采用。为了使纹饰玲珑凸出,不为厚釉所掩,最佳的方法则是由凹变凸,即在胎骨上增加厚度不损伤胚体,凸出的纹样施釉后, 釉在高温烧成时产生流动,这样纹样的凸起部分显得清清楚楚。
南宋龙泉还在造型上运用出筋技法来渲染青瓷釉的变化莫测,所谓“出筋”是在 一些器物边缘或肩腹的转折处,做出一圈棱线,使全器棱角鲜明,通过釉汁的流离作用,烧成后显露出一条条规整的白线,并造成某些地方釉层变薄,颜色变浅,很 自然地出现釉色的浓淡变化,甚至透过它可看到纯净的胎体。又如在碗上饰着一周浮雕的莲瓣纹,玲珑饱满,和器形浑成一体。或者在盘洗中心模印双鱼,生动逼 真,富有动感和立体感。
这些纹饰精练简洁,没有多余的堆砌,出色地发挥了装饰美的作用。它不象汝窑和官窑,专注重造型;又不象元、明的龙泉窑满堆纹饰。而是 造型与纹饰 同时并重,配合巧妙,大方自然,所用的花纹都是些平凡习见的题材,却能获得不平凡的艺术效果。
龙泉窑青瓷
开创年代是个谜团
龙泉窑的开创年代问题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谜团之一。目前通常的说法是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说始于五代或者宋代的。在古文献中,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的记载极少,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南宋绍 兴三年( 1133)庄绰的《鸡肋编》 “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庄绰曾在包括浙江在内的南北各地郡县做官,交游 甚广,见闻颇丰。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所贡青瓷的产地。“宣和中”,龙泉窑已成为朝廷青睐的宫廷用瓷生产窑场。正因为朝廷向 其订烧青瓷,使得“龙泉青瓷益加工巧”。过去,许多学者在引用此条文献时并不认可“五代秘色瓷出龙泉”的观点。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龙泉县志·大事记》中又提到“五代贞明五年( 919)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这说明在有限的古文献中,至少有两处提到了五代以前,龙泉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的事实。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 日官窑。”这则文献清楚地表明,在北宋“政和间”以前,当时被称作“龙泉县窑”的龙泉窑场在朝廷指令下已开始烧造青瓷,虽然“质颇粗厚”,但已经是宫廷用 瓷的“老面孔”了。可见北宋时龙泉青瓷的地位已相当显著,技术水平达到了当时同行领先,不然怎会引起皇家的重视呢?
当然,关于龙泉窑开创年代的考证,文献的记载一定是滞后的,但这也说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下限必定在五代钱氏时期或更早些。
龙泉窑青瓷
龙泉窑分“哥窑”和“弟窑”
龙泉窑瓷器胎质细腻,按其胎色可分为白胎和黑胎两类,以白胎为主。龙泉窑有“哥窑”和“弟窑”之分, “哥窑”即黑胎青瓷,釉色以粉青为上,釉面多开有纹片,有“紫口铁足”之特征。 “弟窑”即白胎青瓷,釉色青翠娇艳,尤以“粉青”、 “梅子青”为世人所珍,代表龙泉窑系的主流。
成书于南宋开禧二年( 1206)的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说 “今处之龙溪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这是描述龙泉窑产品特征最早的文献记载。
明《格古要论·古窑器论》记载 “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日处器、青器、古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粉青色者低。有一等盆,底双鱼,盆口有铜掇环,体厚者不甚佳。”该书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 1388),作者的父亲特别喜欢收藏、鉴赏古代文物,曹昭自幼耳濡目染,也嗜好古董,而且还将其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孜孜不倦。
明著名养生学家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也有记载“定窑之下而龙泉窑次之,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薄,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其制 若瓶若觚若蓍草,方瓶若鬲、炉、桶,炉有耳,束腰,小炉菖蒲盆底有圆者、八角者、葵花,葵花者各样,酒鳖、骰盆。其水盘之式,有百棱者,有大圆径,二尺者 外比与菖蒲盆式相同,有深腹。单边盥盆有大乳钵,有葫芦瓶,有酒海,有大小药瓶,并立地梅瓶、大瓶,诸窑所无,但制不甚雅,仅可适用种种器具,制不法古, 而工匠亦拙。然而器质厚实,极耐磨弄,不易茅篾。但在昔,色以不同,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别。”高濂称得上是一位玩家,对古陶瓷自然十分在行,按现代 标准也称得上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鉴赏家。
另外,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也说 “龙泉豆绿者,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今为析之,汝胎色粗而略糠,龙泉坚而且细;汝釉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之处,色如羊肝,龙泉无釉之 处,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釉上无光,滋润若玉;汝多有鱼子文,少有蟹爪文;龙泉间有蟹爪文,绝无鱼子文,其相异之点在此。” “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且极耐磨弄,不易茅篾。”张应文的《清秘藏》对中国的古陶瓷记述较详,尽管没 有太多的新鲜观点,但功课还算是做得非常认真细致的,一部值得重视的文献。
清佚名所著《南窑笔记》也说 “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龙泉窑青瓷
三方面辨别龙泉窑年代
从造型上看,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典型器物,以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时代的造型特点。以鬲式炉为例,这种造型在宋代较为常见,宋代炉一般较矮,轮廓鲜明,板沿口外伸,束 腰,腹部突出,三足紧收,廓线起伏明显,整体造型优美细腻。而明代的同类炉整体造型较呆板,廓线不够流畅。从细部看,宋代炉器足底部较圆,而明代炉器足较 平呈蹄形。
从胎体上看,宋代龙泉窑器物胎土颜色为白中泛灰,底足露胎处可以看到桔红色窑红,胎体适中,较元、明时期的胎体要轻薄得多。明代龙泉瓷胎体厚重,胎色灰黄,底足露胎处显现赭褐色窑红。
从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龙泉瓷釉层较厚,釉色青翠,光泽柔和,釉层中有气泡,分布大且稀。明代龙泉瓷釉层比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泽强,釉色或绿中带棕,接近艾绿,或黄中带灰,二者都很不悦目。
从纹饰看,宋代龙泉窑器物纯以釉色取胜,纹饰装饰极少,即便有纹饰也多是刻花装饰辅以篦点和划纹,以及波浪、云纹、蕉叶等图案,构图极为简练,手法生动。而明代器物上的纹饰,装饰较为繁复,图案带有了明显的象征意义,是明代龙泉窑器物比较常见的装饰手法。
要判定古代瓷器的年代和真伪,就要掌握不同时期器物 的 特征,这些特征要从器物的造型、胎体、釉色、纹饰以及款识等方面人手,典型特征就是时代器物的名片。在了解器物时代特征的同时,还要将不同时期的标准器熟 记于心。所谓标准器就是这一时期最具有典型特征、最能说明这一窑口特色或者最能代表 这一釉色品种的器物,掌握了标准器就有了判定的标准,就能以此作为比 照,从不同的方面来判定一件器物的时代和真伪。
龙泉窑青瓷
四点辨识龙泉窑青瓷作伪
1.器型
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仿 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 范。
2.胎釉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
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 , 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作伪器物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对器物釉表面进行去光处理,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 一些工业技术上的打磨。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经过作旧处理的器表损伤,在高倍显微镜下表现出的不同显像,作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对古陶瓷辨伪的科学水平。
3.纹饰
龙泉窑产品的伪品的刻划纹样,不如真品线条的婉转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不像真品的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的相衬,伪品对这类产品的仿烧,提供了识别点。
4.装烧方法
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 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 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责任编辑:刘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