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公共艺术进校园 Public art step into the campus

2013-03-14 13:52:14 亢康

第三届KHORA国际艺术交流展 The 3rd KHORA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KHORA是由德国、日本艺术学院发起的一个国际艺术项目,其宗旨是促进国际间艺术学院学生间的交流。项目是由德国纽伦堡艺术学院与日本广岛市立大学艺术学院发起,不定期地由各参与方的艺术家在各参与学院所在地举办艺术创作、展示、交流活动。今年4月,第三届KHORA国际艺术交流展由汕头大学主办,来自德国、日本、韩国、乌克兰等八个国家的艺术家和汕头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42名不同专业的师生共同参与了这次活动。以下介绍本次展览的几件作品:

  《木棉花》(Mumienbaum)

  来自乌克兰的艺术家Iryna Pryval在这件作品中,直观地表达了对当地植物木棉花的喜爱。作品是用麻丝将红、黄两种颜色的橡胶手套系绑在树上,以象征木棉花的花瓣和花蕊。她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我用橡胶手套做成木棉花的形状,这是冬天过去后第一个感受到春天气息的‘花朵’,这些‘花朵’就像人类的手和手指,或许在指引着人生的道路。”艺术家正是通过将日常生活用品与大自然相结合的简单方式,让人们在校园的自然环境中感受艺术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夕阳下,“花”开正红时,恍惚中让游走在校园中的人感受到那春未到花先开的美丽景致,走近时,才惊讶地发现“花”的真相。

  《柱子》(Pillar)

  日本艺术家Shiro Kano在这件作品中展现了日本民族具有的坚毅与执著的品质。在十天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坚持用手工的方式将花岗岩雕凿成艺术品。为确保作品的完整,甚至在我们看不见的基座底部也坚持手工打凿,一锤锤的凿痕记录了真挚的情感与创作过程。看到作品中那一处处粗糙的凿痕,眼前仿佛看到一位艺术家正在挥舞着手中的大锤和铁凿创作,耳旁仿佛听着那响彻校园的凿击声。作品让师生们感触坚毅的精神品格时,也为他们提供了途中休憩的基石。

  《痕迹》(Trace)

  这件作品记录了韩国学生So Youngkim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感受。作品是将人的影像拼贴成放射状,一部分贴在墙面上,一部分延伸到地面。通过这件作品,他将每天的不同心情、状态用不同的色彩、身体姿势表达了出来,无论是丰富多彩的还是枯燥无味的生活,无论是思绪万千还是纯真烂漫。他在谈到作品时这样说道:“我只想保留住我对中国的记忆和感触,我每天都画自己的自画像,然后把它们都剪切下来,这就像是我留在中国的一段生活记忆。”对于人生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很多来参观作品的人对于出差、旅游、工作、学习等生活变迁所带来的异域文化都有不同的调整和适应,怎样能记录下那特定时期的特定感受,抽象的生活印痕有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材料和作品呈现出共同经验下的自我感受。

  《温柔的诱惑》

  很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依然保持着童年很多美好的回忆。用铁条、草席编织成的巨大箩筐被一根木棍支撑起来,木棍上系着一根长长的麻绳,等待着“猎物”的到来,拉倒木棍,放倒箩筐,从而把“猎物”罩在箩筐中,一网打尽。《温柔的诱惑》就是这样一个被放大的童年记忆。作品是由中国艺术家冯秀莉、李嘉欣创作的,主体是一个放大的原始的捕鸟器,放置在空旷的校园操场上,给校园生活带来一些童年情趣的同时也增添了很多诙谐和幽默,可以说是一件为公众寓教于乐,遮阳避雨的成功作品。

  《春想》

  这件作品是由中国艺术家苏小霞创作的,由三个比较粗实的木桩组成,每个木桩上都有用不同的玻璃器皿插满的鲜花。作品利用强烈的材料反差使人联想起懵懂的青春期,生活与成长的道路。作品象征了在顺从与叛逆之间,在成长与烦恼之间,敏感的青春期正经历着人生中身体与心理上的成熟过渡,在他们平淡而充满憧憬的大学生活中,带给人们无限遐想。

  《锁与钥匙》

  由中国艺术家卢远良创作的这件作品,是两个用铁丝围拢的圆球,一个上面挂满了钥匙,一个上面锁满了锁。一个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作品邀请人们参与寻找正确的钥匙来解锁,给人们提供了与作品的互动机会,也让师生受到启迪: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给莘莘学子锁上了不少功名利禄的心锁,在寻找钥匙的过程中,打开了那把尘锁,也打开了自己内心的那把心锁。

  《无题》(Untitled way)

  这件作品是被改装过的自行车,自德国的艺术家Marcel Grosse这样描述这件作品:“自行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维持生计的载体,它不仅载人,更多是载着他们的货物,一家人甚至都可以骑坐在一辆自行车上,所以,我的作品灵感就来自于这样的运载能力。”作品中的自行车有着八个不同的方向和不同高低的车座,这使得整个作品更像是人生的一个寓言:车前面小孩的车座就像生命的诞生,随后的三个车座就像是青春期的成长与成熟,再后面三个比较低的车座,踩着合脚和舒服的脚蹬,可以很好地休息与放松,回忆曾经的青春岁月。

  《椅》

  这个作品用布把充满氦气的气球包装成沙发的形状,这也是一件互动的作品,参与者面对这件作品将发生心理变化。因为气球的柔软与脆弱以及受挤压后发生的爆破声,会给人心理带来不安全感,没有人敢去坐一下这不是椅子的椅子,随着作者不断强调沙发的安全性,大家慢慢地开始尝试,当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施压于这个沙发时,微妙的心理变化产生了,由起始的紧张、不信任,到随着安全入座后的舒服与放松,参与者经历了一次心灵上的奇妙体验。

  《外国人》(Foreigners)

  来自德国的艺术家Anna Handick用竹条、竹叶编织出一些状如鸟巢的东西,把它们悬挂在校园湖边的竹林。很多师生和学校附近的居民都会在闲暇时间到这里来散步,路过的人们将感受到这里又搬迁进了很多新的“居民”,殊不知,这是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甚至外国人在此安的新家,谁住在那里?为什么只有巢穴是它们唯一的痕迹,它们的生活习俗去了哪里?还会再回来么?这是作者通过作品向人们提出的疑问。

  校园公共艺术因为受到地域、文化和特定人文的影响,有着自己一些特殊的地域群体特征:一是参与者比较特殊,主要是学校师生,二是与学校艺术教学紧密相关。不同的院系学科、不同的地域家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市井乡村构成了特定环境、特定地域和特定人群对于公共艺术形式、认知上的不同理解。这次活动通过作品反映了当下校园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建设问题,师生们积极参加,共同完成的这些艺术作品从不同程度上带给人们艺术上美的享受,同时也丰富了我们校园的文化生活。从校园出发,结合自身内心感受,真诚地将自己的作品在精神上与公众产生共鸣,让校园公共艺术在美化校园视觉景观的同时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有效工具。

  (本文图片由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提供)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李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