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走向产业化
2013-03-24 15:57:03 刘书琴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侗族百家宴》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回娘家》
雅昌艺术网讯(刘书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的农民就开始用原始的材料作画。去年年底,一幅由18位三江侗族农民画家创作的巨幅长卷《美在侗乡》登上广西美术馆的开馆首展,并成为该馆第一幅馆藏的美术作品。现如今,已被广西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与传承的三江侗族农民画逐渐成为三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日前,雅昌艺术网华南站记者采访了广西三江县文体局侗画负责人、农民画家杨清利,他向我们讲述了这一在广西颇具代表性的农民画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
笔耕不辍绘侗乡
侗族千百年来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艺术,例如剪纸、刺绣、纺织、雕刻、建筑等都与侗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建筑上的板壁画和飞檐瓦板彩画尤为精美,这些作品都是出自远近闻名的侗族民间艺人之手,他们借鉴传统的民间剪纸图案和民间刺绣进行绘图,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有龙凤花草,日月星辰,有侗族神话故事,侗族民间传说,侗族文官武将,侗族民风习俗等等,绘制精美,色彩鲜艳,色块对比强烈,风格独特,三江现代农民画即渊源于此。
二十多年前,三江县文化局、文化馆美术干部下乡组织农村业余美术爱好者进行画画,借鉴传统的民间剪纸图案和民间刺绣的色彩进行涂色。面对新鲜事物,男女老少踊跃参加,学画热情高涨。每次参加学习画画的农民达五十多人。他们白天荷锄上山,晚上匍伏在暗淡的油灯底下,用一张张不规则的纸张,一支支廉价的笔,画鼓楼风雨桥、民风习俗。没有绘画材料,他们就以锅灰底为墨,以侗家染布的蓝靛为颜色,以烂碗烂玻璃为调色盒;没有绘画经费,他们就上山砍柴、摘茶叶等筹集资金;没有创作时间,他们就利用农闲工余,很难想象他们在艰苦的环境和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条件下用艺术来追求精神满足,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全是对自然、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农民画家吴怀中正在创作
农民画家吴述更正在创作
草根画家受青睐
三江农民画作者大都是农民,其中有夫妻、父子、也有祖孙几代都参加农民画创作,农民画队伍先后发展到有一百多名男女青壮年农民画作者,创作作品近万幅。民族审美情趣清新明快、使人耳目一新的三江农民画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作为装饰品、收藏品,数千幅农民画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有许多作品参加全国各种画展并获奖,部分作者甚至光荣加入广西美术家协会,有的农民画家靠卖画盖上新楼房。可以说,农民画已成为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三江农民画正以一个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前进,现已成立柳州画院三江农民画艺委会、三江县书画协会农民画学会。三江县文联这几年的工作重点是打造“三江农民画派”,要求三江农民画家要挖掘侗族传统技艺、传统文化内涵、民风、民俗、装饰、图腾、色彩、造型等等,并且在表现工具上也作挖掘与研究,充分利用乡土材料,比如用侗布代替纸张。又如颜色用染侗族蓝靛和侗乡的红黄黑土壤、矿物、植物自制颜色等为绘画颜料。有了独特的工具,就会形成独特的技艺,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表现技能,同时结合画家个性,启发农民画家创作出既具个性,而地域特色又极强的作品,竞争海内外。
杨清利担任美术老师在指导作者创作
发展农民画产业
当地逐渐树立起把三江农民画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的观念,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作者”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加快三江侗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三江县在独峒乡建设了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通过整合农民画资源,使三江农民画成为生产、加工、装裱、销售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基地。据统计,2011年里三江农民画年销售额达200万元。杨清利表示,研究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注意它的实用性,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民画产品去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侗族农民画不仅可以制成侗家盛装,而且还可以做成书包、挂袋、钱包、手绢、腰带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农民画为基础的侗绣也可制成各种装饰品,以适应市场需求,这样市场就可以打开了。在创作农民画上,也要保持侗族优良的古风古习、原始图案、强化绘画作品的神秘色彩等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
“为解决三江农民画在构图简单和色彩单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作品质量,我们分别在县城和独峒乡举办农民画培训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农民画’进校园活动”,杨清利现在也作为美术老师指导那些年轻一辈进行创作。今年,三江县计划在独峒乡独峒村建立三江县侗画艺术博物馆,展示三江侗画的发展历史和三江侗画的优秀作品,做到侗画作者有地方创作研究及文化交流,使三江侗画既有传承保护又有发展。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