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砚边随想(张波)

2013-03-29 17:33:49 张波

  有关教学

  青少年学书法,一要路子要正,二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三要培养可持续发展。

  好的老师不一定要写得最好。但一定要善事明理、兼容并包;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

  教学相长,也要看如何教如何学。教不会教,学不能学,结果只能是越教越糟,越学越糟。

  不是所有的法帖都可以随时拿来学习的。应根据目的、时机,应依据学习的阶段性。

  入门帖很重要。应选择笔法特征明显、风格相对“中性”、技巧含量比较高的帖。

  要练好字,一是方法,二是勤奋,三是坚持。正确的方法,事半功倍;不正确的方法,事倍功半。

  没有一定的“临帖量”是无法从“量变”到“质变”的,但前提是方法必须正确。

  练习的方法不正确,练了越多就意味着把错误重复越多,把不良习惯越巩固。

  进步的最大障碍是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又自以为是、固步自封。

  楷书工夫体现在点画上;草书的工夫体现在使转上。

  写楷书不旁通草意,难称佳品;写草书不兼有楷法,易失规矩。

  大字写好了,小字也一定能写好,这是糊弄人的。因大字和小字在方法、用笔、用力、用墨上完全不一样。盖苏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常有人问我如何练字?我问:“你练字为什么?”不同年龄、需求、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先要问自己练字为什么。

  有人问我,写字是快好还是慢好?我不知如何回答。我只能说:“一味快或一味慢都不可取。”因为写字要有节奏,节奏就是有快有慢,有了节奏才会有韵味。

  有关临帖

  临帖是改变自己固有的书写习惯。如果不想改变自己固有的书写习惯就不要去临帖。

  蜻蜓点水式的临帖和随性书写的所谓临帖,临与不临无异。

  临帖是手段,不是目的。临帖是为了把帖上的书写习惯变成自己的书写习惯。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积久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是不需思索,举手投足之间完全出于自然的一种惯性。

  临帖的初级阶段在于“取法”,是学习掌握技术的阶段,所以要以临象为好。

  临帖的高级阶段在于要变古法为己法,要学会取舍,要学会概括、提练和运用。

  临帖好比是做规定动作,创作好比是做自由动作。规定动作是基础,自由动作是目标。

  临帖要坚持长期目标与短期突破相结合。

  只有大量临帖、反复临帖才能眼、脑、心、手的协调和增强记忆,才能对笔、墨、纸、帖的亲今操控。“熟能生巧”道理就在此。

  结构是建立在长期临帖基础上的厚积薄发。没有一定的“临帖量”要解决结构几乎不可能。

  有关创作

  书法是毛笔字,而毛笔字不一定就是书法。不要认为用毛笔书写就是书法。

  创作是练习,但练习不是创作,更不要把作业等同于作品。

  创作不是简单地把字帖上的字搬到作品上。

  创作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思想、有形式、有法度。如果还没搞清这些,就不要轻言创作。

  好的作品需要功力加才情加心情,是眼、脑、心、手的合一,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不要在乎别人对你作品的评价,而要在乎你作品本身的艺术含量。

  不要把“装腔作势、自欺欺人”的无知当作个性,也不要把“粗头乱服、无规无矩”的章法当作风格。

  没有过程也就没有结果。就书法而言,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甚至可以说不管过程如何,就看结果如何。

  绘画需要写生,写生是为了创作。书法可以不要写生,但需要游历,这是为了提高作品创作的品位。

  摄影创作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因为光、影、人、物稍纵即逝,而书法创作虽有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

  有关笔法

  书法的核心是笔法,笔法的关键就是起、承、转、折。正确的笔法可以使一个个不同的部份直接或间接

  地连接和连贯,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转”、“折”虽然都是改变行笔方向,但“转”和“折”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有关墨法

  墨法是当代书法进入展厅的需要。墨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作品章法,还影响到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

  浓墨作书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淡墨作书予人以淡雅古逸之韵。故有“运墨而五色具”之说 。

  高手用墨往往是几种方法交替应用、融会贯通,尽显墨法之趣,尽显意境之雅。

  有关章法

  章法讲究的是点、线、面、块的排布,讲究的是局部的对比、虚实和通篇的协调。

  章法要注重视觉效果,要注重艺术效果,要注重展示效果,更要注重完整统一效果。

  最好的章法是刻意安排、有意为之,却又匠心独运、天意无缝。

  书法大到一幅作品,小到一点一画,无不揭示着与哲学的关系。书法家在创作中,无时不处在有意制造矛盾、解决矛盾之中。无时不处在不断协调、平衡、再协调、再平衡之中。

  钤印是画龙点睛、是锦上添花。不能锦上添花,千万不要雪上加霜。

  有关抚古

  对于古人的书论片段,不能死守不放。贿于古法、食古不化不可取。

  杜甫的 “书贵瘦硬方通神”。什么是“瘦”、“硬”?没有“肥”何来“瘦”,没有“软”何谈“硬”。当知,书法是辩证的。

  柳公权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我曰:“心正,笔未必正。反之亦然。”

  虞世南的“善书者多不择笔,择笔者多不善书。”我理解为“善书者更择笔,择笔者更善书。”否则,如何去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有其社会背景,有针砭赵董之意,而非放之四海皆准。

  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最大贡献——在于能从当时民间的书风中破古开新, 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的魏晋书风;在于把汉字从实用书写上升到讲究情趣的艺术境界;在于开创了行、草书法之先河,从而奠定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范式。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李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