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绘者絮语

2013-04-03 11:23:28 田卫

  

  张子厚曰:“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宋·张载《张子全书·语录钞》)由此知为学的目的实是探究本性,以琢石成玉。气与质的进益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源于向内的探求,是梁任公倡导的内省与躬行的治学正脉。借此方能自觉而觉他,自利而利他。为艺与为学之道大抵一致,重在内求,主宾互利方为上乘。看似简显,行之却缓慢而艰难,其中些许变化,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秦少游曾自述其“卧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过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于枕旁阅之,恍入华子冈,泊文杏竹里馆,与斐迪诸人相酬唱。忘此身之匏系也。因念摩诘画,意在尘外,景在笔端,足以娱性情而悦耳目……一笔墨间,向得之而愈病”。(宋·秦观《摩诘辋川图跋》)中华道统,大抵性命二字。不外求怪诞乖张、追新求异,以至于癫狂憔悴;而是内修身心,泰然浩然,淡泊虚静,自在喜乐。

  我心目中向往的作品应能令人宁静祥和、心旷神怡。蒙克等大师的作品虽堪称经典,毕竟不是我所想求的境界。如果绘者气息渊雅,能溢于丹青,使观者睹画便能愈疾病、养心性、移气质,于梦中亦属奢求。

  洞山良价辞别云岩昙晟时,临行“师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五灯会元》卷十三)尝觉得我的画也是映射在水墨中自我的镜像,幻中见幻,深迷其中,因缘相生,流转不止。镜像,是我作品中最为主要的结构,是我妄求变化气质却更年不得要领,唯留于纸上的声声叹息。

  蒙德里安在上世纪初受苏恩梅克尔积极神秘主义创作法则的影响,将想象中的现实转为理性操控之结构,以造型视觉洞察自然,因之而创“新造型主义”。蒙氏假逻辑、理性、数学,创造新的构图与画面,借以寻找宇宙万物中之神秘真理。我则尝试以模糊之感性,摸索世界本源中的真实与纯粹,画面中的灵性之光来源于内求的冥想与幻境。太虚本辽廓无阂而生生不息,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而已。

  “光”的造字甚奇,甲骨文里是人字上面一个火字。今天西方科学发现人身有光,且头部之光最为明亮。先人造字象形而作,此字或可解为人首有光如火,殊有神趣。更为有趣的是,我们习惯的成语“回光返照”竟也被德国学者所证,人于濒死,身光增亮百倍之多。据密宗生死书所载,人死后将有两次获得解脱机会的明光出现,很多科学的濒死实验也验证了明光确有其事,只是认识不同,称谓有异。光在印象中总是美好而温暖的,宗教中的光更似乎隐着解脱的路径。佛道两家典籍里记载了很多光:慧光、蟾光、真光、性光等,每每读到,常心生向往。

  时间于我而言如净化器具。心灵一遍遍地在漫长的时光里洗涤,去除自以为是的机巧,那深深隐藏的一线光芒,慢慢在画面里呈现出来。虽只是一星一点的微光,却充满生机与希望,指引我穿越黑暗的过去,与同样黑暗的未来,前往生命与精神的原点。□

  壬辰春月夜,于北京西郊蜗居小室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彭亚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