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政策支持:上海画廊业蓄势待发
2013-04-04 09:41:50 李虎
近两年,在全国艺术市场剧烈降温的大背景下,上海画廊从市场最火热时期的800余家调整到如今正常营业的300余家,两年多的市场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可谓巨大。然而,上海市政府将艺术产业打造成上海特色名片,对上海画廊业的政策支持成为这一市场的利好消息。业内人士称,借政策东风,在不远的将来,上海的画廊业或成中国艺术市场中最为活跃、上升势头最快、增值幅度最大的行业。
转变服务观念 努力开拓新市场
日前,记者在上海莫干山和红坊艺术区看到,虽然上海这两个艺术区没有像北京798那样举办多场新展览,但艺术区内的人气明显比几个月前要好很多。由于并非旅游旺季,观众以操着本地口音的中青年为主。画廊里的工作人员态度主动热情,业务水平较专业,对于当代抽象作品和部分近现代书画作品,多数能够给予较为详细的解说,对于观众的问题也能给予比较细致的解答。这和以往多数画廊对观众采取任其观赏的被动式服务有所不同。对此,菲利普画廊经理白薇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以来,上海一部分画廊针对艺术区人流量下降、有效客户群体减少的情况,在上海多所艺术院校联合招聘了一些艺术专业的兼职大学生,并进行了大力度的培训和激励。而各家画廊也配合目前参观群体的消费水平,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开发了多种艺术品衍生产品,高中低价位都比较齐全,有效地提升了营业额。
一位不愿意透露画廊名称的高级业务经理宋小姐告诉记者,采用开发新客户群体方法的画廊多数是两大艺术区内“新人”,由于进入上海市场时间较短,有效的长期客户群体较少甚至没有,无法支撑主干业务,所以只能利用两大艺术区人流量大的优点来扩大销售额。而一些不在艺术区内,但经营多年的老“上海”,则利用广泛的人脉和良好的客户关系,集中力量在私人银行、高尔夫球场等高端会所拓展高端客户群体,提供更深入和个性化的艺术品定制服务,提升画廊的层次和品味。
对于租金问题,两大艺术区的多数业主则称目前物业租金还比较合理,但并不愿谈及具体数字。红坊艺术区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市场比较艰难,很多画廊也在咬紧牙关过日子,所以暂时没有涨价计划。
华东师大艺术研究所胡懿勋教授对记者表示,上海画廊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画廊业相比面临着相同的命运,却也承受着更大的困难和压力。
首先,上海本地的拍卖行业垄断画家资源远没北京那么严重,这在带来画廊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无序竞争。画廊间的非正规竞争越演越烈,生存空间更为狭小,那些真正想做出艺术水准的画廊大多因经济问题很难承担起代理宣传或推广画家的职责。
其次,上海本地艺术家由于人脉、习惯等方面的原因直接介入商业中介,对于定价权过于敏感,造成画廊经营者与艺术创作者之间的矛盾加剧。
政府促结构调整 政策支撑市场前景
3月底,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交易中心执行方助理经理张志敏日前表示,该中心在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政策的辅助下,将作为各地政府在上海对外展示的文化艺术品平台;该中心会提供相对优厚的基础服务和租金优惠,打造上海长江口“画廊旗舰店集群”;另外,该中心具有艺术品进出关销售与展示的保税政策优势,可以帮助资金链普遍紧张的画廊业节省大量的流动资金。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运营有望推动上海艺术一级市场产生集群化。而上海市正在制定围绕上海当代艺术馆、中华艺术宫两个世博园区AB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将成为上海市政府未来发展计划的重点政策。
对此,胡懿勋表示,政府支持整合优化上海画廊业,并将这个行业打造成上海特色名片,这是上海一级市场的一大利好。未来政府将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画廊管理机构和规范体制,树立一批高品位的画廊典型,让他们以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来引导和促进整个上海画廊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使上海画廊业成为中国艺术市场中最为活跃、上升势头最快、增值幅度最大的行业。
与此同时,上海画廊之间沟通和协作关系也在加强,也有助于上海画廊业的发展壮大。从去年开始,红坊“画廊联盟”等画廊行会的出现,打破个体行为和“独自经营”的思维定式,以各自的优势特长与画廊、机构等方面尝试很好的协作画廊之间积极的协作关系及与收藏家、艺术家、媒体等,努力为自身营造一个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责任编辑:张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