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且说文物艺术品拍卖标的征集难

2013-04-07 10:28:32 冯家驳

  2013年开年以来,不少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声音——拍卖标的征集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一、视其所以

  拍卖标的征集难,是一个老问题,也可以说是拍卖行业自身先天的隐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拍卖”就是要吸引人们通过公开的价格竞争获取某种物品,最后实现“价高者得”。那么,什么样的物品值得让人们争相加价,志在必得呢?那一定不是萝卜白菜一类的普通商品,而是不出高价就无法得到的东西。换言之,一定是稀缺的特殊商品。拍卖行业正是充分利用供求关系的价值规律开展业务的。用老北京话讲,就是“卖缺儿” !

  既然拍卖是“卖缺儿”的行业,那么他们就必须要把那些短缺的、稀缺的,甚至是奇缺的“宝贝”征集到手,并且这些“宝贝”还得是人们趋之若鹜的。

  更何况,拍卖行业并不是手里托着真金白银去淘换,而只是凭着两只慧眼和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将这些“宝贝”一件件聚集起来。而这一征集就不是一件两件,而是成百上千件;而这一征集就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成年累月,年复一年。本来资源就缺,需求量又大,特别是那些文物艺术品是不可再生有限资源,征集起来怎么能没有困难呢?

  所以说,拍卖行业的业务特点和操作模式就决定了“标的征集难”是与这个行业的与生俱来的问题,并且也还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二、观其所由

  尽管标的征集难是拍卖行业终生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各拍卖公司都深知道“手里没有米叫鸡,鸡都不来”的道理。所以都始终非常重视标的征集工作,把它看成关乎生死存亡的主要矛盾,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应该感谢在中国拍卖业复业初期阶段,世人还不知道“拍卖”为何物的时候,那些就对这个行业抱有极大希望的先觉者们。他们的鼎力支持与慷慨解囊,使中国拍卖业得到了第一批文物艺术品拍卖标的!

  拍卖行业不负众望,经过二十几年的拍卖实践,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收藏热潮中,拍卖公司了连连创造出骄人的业绩,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搞得热火朝天。社会对拍卖的认知度也因此大大提高。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活跃,使得一部分人增强了通过拍卖公司更新、交换自己藏品的信心,其中还有不少人喜出望外,嚐到了通过拍卖可以使手中的藏品盘活并且大大增值的甜头更愿意继续和拍卖行业打交道。因此拍卖标的征集渠道有所拓展。

  与此同时,一些聪明的投资者也看到了在拍卖会上买进卖出文物艺术品可以盈利,是一条发财的道路。于是乎在这家拍卖公司买进,在那家拍卖公司卖出;在这场拍卖会买进,在那场拍卖会上卖出;在南方拍卖会买进,在北方拍卖会上卖出。翻来覆去地炒“熟货”。再加上金融资本的为这些纯属以盈利为目的商业的炒作推波助澜,就造成了文物艺术品购销两旺的假象。从而也使拍卖行业感觉到“征集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的错觉。

  那么为什么今年大家都感到标的征集难的问题又卷土重来了呢?自然有内外因素。

  其外因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波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藏热潮。文物艺术品收藏成了时尚也成为了积累财富的手段。一些富人和权贵们财大气粗,敢为天下先。修炼成了有志于文物艺术品收藏的“大家”。他们不惜屡掷千金,将文物艺术品市场上的看得上眼的藏品大量收进囊中并且沉淀下来。这就必然使得本来就稀缺的可流动文物艺术品的总量进一步减少。

  其外因之二:近几年来,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必然影响中国,进而影响到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与拍卖。从而出现了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不景气。

  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如此形势下,那些曾经抱着投机心理并且在拍卖火爆时高价“吃进”货物的机构和个人,现在舍不得“割肉”抛出了。“玉在匣中求善价”,因此“熟货”少了。

  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如此形势下,那些看到过拍卖兴旺景象,也曾想通过拍卖盘活自己藏品的藏家们望而却步了。“钗于奁内待时飞”。故而“生货”也少了。

  其外因之三:“屋漏偏逢连夜雨”,海外回流的文物艺术品也大大缩水。本来就由于中国对进口艺术品征税较高,进口渠道不畅。尽管2012年初关税做了一些调整,但仍未达到货畅其流的目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好不容易征集到的一些海外藏品只能靠手提肩扛进关。

  偏偏在刚刚调税之后不久,海关又突然查税,致使海外藏家“谈税色变”,不敢出货。一向被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所津津乐道的“海外回流”也面临困境。竟使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征集工作难上加难。

  文物艺术品征集难,除了这些外部因素也还有其内部原因。

  其内因之一: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数量膨胀过快,据统计现在有艺术品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已经有三百几十家了。而且还有相当多拍卖公司在积极申请。说实在的,就现有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标的总量根本容不得几百家拍卖公司争抢。由于大家都要吃饭,而文物艺术品这块蛋糕很难做大,狼多肉少,势必形成恶性竞争。大家都喊“征集难”。

  其内因之二:拍卖企业良莠不齐,挫伤了藏家的信心。

  有实力的大拍卖公司定位高端藏品,没有错。但长期以来“抓大放小”,照顾中低端客户不够。有的公司的业务人员甚至冷落、歧视他们,对他们送拍藏品或作品嗤之以鼻,白眼相加。难怪有相当多的藏家抱怨某些拍卖公司“门槛太高”。

  这些公司在拍卖业处于高峰期时,有大主顾支撑,尚无问题。但在低谷期,大藏家纷纷缩手的时候,想临时抱佛脚,回过头来求助于中低端客户提供拍品,这些人大概也得考虑考虑、比较比较了。

  有些急功近利的拍卖公司平时操作不规范,时不时搞些“假拍”、“拍假” 的恶劣动作,而这些违规违法行为又没有及时得到有关部门的处理和拍卖行业内部的抵制。藏家们意见很大,说怨声载道大概都不为过。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这种恶劣影响的得以广泛传播,就给整个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信誉带来严重的损害。不少藏家不敢向拍卖公司送货。

  其内因之三:有的公司对业务人员疏于管理,致使个别业务人员假“司”济私。诸如有:截流拍品;索贿受贿;“吃曹操饭为刘备干活”等等现象,不便细说。。如此“漏柜”,公司自然就更会表现出“征集难”了。

  凡此种种,内因外因,造成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感觉到“多乎哉,不多也”,出现这一轮标的征集难。

  三、察其所安

  为尽快走出这一轮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低谷期,拍卖行业付出了很大努力,有的公司在境外开辟第二战场;有的公司南北结缘,强强联手;有的公司推出“私人洽购”;有的公司深挖拍品的文化、历史内涵,举办主题专场;有的公司开拓诸如红酒、钟表之类的拍卖业务;有的公司开展无底价拍卖;还有的公司主打在线拍卖等等。

  仔细想起来,这些做法都是围绕着标的和客户做文章。毫无疑问,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是拍卖业的宗旨,但是如果手里没有他们所需要的藏品,再优质、便捷、温馨的服务也是空谈。“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首自来”。因此,拍卖标的物的征集还是最为关键的。

  在如今的低谷时期,大家所体会到的“征集难”,其实不过是拍卖行业这一永恒话题的集中体现。而这个问题恰恰关乎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发展。是否可以通过诸如: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加强业内合作,以合理配置标的资源;加强正面宣传,提升市场信心,以盘活标的资源;调整定位,重视中端市场,以深入挖掘标的资源;扩大领域,开展与艺术品相关的拍卖业务,以广泛开发标的资源;整肃队伍,留良驱劣,以集中标的资源等等办法解决。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