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朱万章:书画鉴藏的本真与核心

2013-04-12 11:43:52 朱万章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这样描述书画鉴藏的起源:“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已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这也许是有关书画、文玩收藏的最早文献记载。自此以后,鉴藏一道,便成为达官贵人、风雅之士玩物遣兴之余兴,长盛不衰。20世纪以来,这种“余兴”之外,又多了一种投资理财之功能。随着一件件以超出人们想象力的天价作品不断刷新拍卖记录,以及一个个类似神话的、收藏获取厚利的故事广为传播,人们对于“鉴藏”的概念可能越来越集中于藏品带来的经济利益,或者那种以捡漏心态所获取的心理快感。

  在现今甚嚣尘上的收藏界,鉴藏的本真随着各种专家和媒体的推波助澜,已经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商业化的运作成为现代收藏的主要模式。事实上,“鉴藏”本义是先“鉴”后“藏”。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鉴以定其真伪”。在真赝无疑的前提下,然后再纳入书斋中,谓之“藏”。而“藏”的目的在于“赏”,“赏以定其高下”,品其优劣,然后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从魏晋时期的梁武帝萧衍、隋朝的妙楷台、宝迹台、唐朝的李世民、两宋的米芾、赵令畤、贾似道、元代的郭天锡、鲜于枢、柯九思、明清以来的大鉴藏家如华夏、文征明、项元汴、黄琳、高士奇、梁清标、安岐、孙承泽、吴荣光、孔广陶、顾文彬、庞莱臣、张伯驹、吴湖帆等人莫不如斯。当然,以收藏炫富者也偶亦有之,如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以藏画牟利者也不乏其人,如明代的张泰阶、20世纪以来的书画鉴藏及商贾等。但究其鉴藏之主流,仍然是以“悦目”与“养心”为本能。张彦远曾说:“有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此皆好事之病也”,这是对疏离收藏本真的“好事之病”的质疑。

  而如今,这种“好事之病”可谓蔓延泛滥,远离收藏本真的现象似有越演越烈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使书画比其他任何文玩更具商业性,也没有任何时代的书画像今天一样价值不菲。不断翻新的拍卖记录使书画不再成为文人雅士们的案头清供,书画再也不是文人墨客们的专享,更不是骚人墨客间互相唱酬的清玩雅物。无论是否真的喜欢书画,或者是否真的读懂书画,只要有足够的货币和胆识,便可成为新的书画鉴藏者。富甲天下的书画收藏家不断更新,此起彼伏的竞价浪潮催生一个个富豪级收藏家。很显然,书画鉴藏的本真已经渐行渐远,原来那种传统文人所追求的消夏、清玩、怡神已经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书画和其他商品如房产、股票、期货、黄金一样成为不断升值的媒介。人们甚至称之为“挂在墙上的股票”,其商品价值远远高踞于艺术价值之上。

  如同其他任何商品能给投资者带来喜和悲一样,书画的商业性能已被前所未有地无限放大,不断地刺激着收藏者的神经,带来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热闹局面。而在书画收藏界,衡量一个书画家的成就及其影响力,不再是将艺术价值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而往往以其市场价位的高低为重要指标。一时间,古不如新、老师不如弟子、艺术水平高而淡泊处世者不如水准不高而善于炒作者……比比皆是。各种反传统的怪现状层出不穷。价高者艺术水准平平、价低者不乏精品力作的现象不时出现在书画鉴藏界。书画鉴藏的主流正在被商业化的市场规律所逐渐侵蚀。

  当然,对于新型的鉴藏者来说,这种非传统性的目的实在是无可厚非。事实上,自古以来的书画鉴藏,多分为养心性与投资型。以往书画鉴藏,养心性强,而投资型弱;而现今书画鉴藏,则刚好相反。很显然,这是世风使然。本人所要表达的正是,当书画作为高端的奢侈品,其“本能”已被鉴藏者越来越淡化的今天,其早先所具有的怡情养性与美感教化功能不应被淡忘,在小众中应该再次被人提及。近世书画鉴藏家顾麟士(1865—1930)在《过云楼续书画记》中说:“东邻之子好礼,西邻之子好武,询其由然,家藏互异:一多清庙之遗,一多兵库之选。前人之藏也无心,而后人无心焉好之,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熏习濡染有不期然而然者”,这也正道出了鉴藏的根本意义所在。所谓鉴藏,其本能应该在于陶冶性情,熔铸性格。在潜移默化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中,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今天各种媒体和各种声音所高扬的书画鉴藏,似乎正与此背道而驰。

  我无意呼吁扭转这种局面。任何存在的现象,总有其生存的理由。本人只是试图通过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在喧嚣的市场背后,能充分认识到书画鉴藏最核心的价值。很显然,这又要回到我的老本行。

  本人以二十余年来的书画鉴藏经历,在博物馆库房中摩挲书画,把玩品评。书画的投资与本职工作没有丝毫关系,真正能享受到古人所谓的悦目养神、挥麈消闲的乐趣。每有所得,辄手自笔录,诉诸笔端。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以至于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书画的鉴藏与市场》、《岭南金石书法论丛》、《岭南近代画史丛稿》、《明清广东画史研究》、《居巢居廉研究》等多部论著问世。诸书多为品评鉴考,或考其真赝,或定其得失,再或者钩稽史料,或品其次第,均有感而发;亦有史论相参、条分缕析之文。希望借助于有限的纸质媒体,让更多书画鉴藏者能领悟书画的真谛与意义。

  如今,在纸媒之外,互联网的传播力度大有取而代之之势。本人现以著述为延,赓续前缘,以非连贯性小品文形式在互联网中探究书画鉴藏之“本能”,试图为鉴藏之道,重拾风雅。而即将刊出的小文均围绕书画鉴藏的本真、个案的解析、鉴藏之万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试图为商业性的书画收藏热潮提供一些参考,并与同道中人分享心得。当然,这些小文若能为鉴家、方家所垂注,或能为炽热的书画鉴藏带来一些冷静的思考,或博行家一讪,则本人之初衷至矣。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