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价格原理》序言
2013-04-13 15:16:47 西沐
刘晓丹先生是近几年来持续而又深入地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进行研究的重要的青年学者,他以自己宽厚的知识结构与对前沿问题的敏锐,拓展与丰富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艺术品价格原理》一书就是他的一个最新的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艺术品的商品化过程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阶段,按照商品的特性及交易制度的要求来讲,这一阶段重点是要解决货真价实的问题。可从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状况来看,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出在货真与价实这两个环节。也就是我们在不断诟病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鉴定与评估问题。看来,我们今天所遇到的问题,更多时候是由于艺术品商品化阶段,由于艺术品商品化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外乎还要从艺术品商品化制度建设入手。其中,艺术品价格的评估与确定就是一个大的课题。
对于艺术品价格的评估与确定这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说在业界具有较高的共识,但对其系统性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其一可能是因为这个问题复杂,其难度可以说是系统性的难度;其二这项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协同,面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这一新兴的市场形态,对其规律的分析与认识是需要有一个积累过程的。面对这样一个急迫又有难度的现实问题,不能总是裹足不前,总需要有人去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说刘晓丹副教授这本《艺术品价格原理》研究专著,就是一种积极的努力。
我们知道,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一般来讲,正在经历艺术品的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化是基础,资产化是关键,金融化是战略方向。尤其是在资产化阶段,资产评估又是关键,而资产评估过程中,资产定价是核心。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艺术品价格在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艺术品市场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切市场的核心问题都会牵扯到价格问题,几乎所有的市场运行也都围绕价格展开,艺术品市场自不例外。然而,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尤其艺术品走向市场更晚,使得近年来的国内艺术品市场虽然蒸蒸日上,却乱象丛生。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艺术品价格评估体系的残缺、标准的混乱、方法的单一。而在学术领域,关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市场实践的需求,特别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尚未发现专门的艺术品价格论著,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由此可见,这部《艺术品价格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它不仅在选题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理论空白,而且是独具特色的经济学与艺术学的跨界研究与分析。艺术品市场本身是艺术与经济结合的产物,由于国内艺术品市场研究不系统,研究力量薄弱,所以许多相关著述或偏执于艺术学,或偏执于经济学。研究的成果是要么琐碎表浅,要么无解痛痒,很多都不免失于偏颇。尤其是针对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更是如此。《艺术品价格原理》一书给我们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既从经济学的宏观背景着眼,又从艺术学的微观个案着手,既运用了经济学、价格学的基本原理,又落实到艺术家、艺术品的直观现象与资产特征。这种“执两用中”的思路和方法,使论述在追求有理有据的同时,更别开一番新境界。
《艺术品价格原理》的另一个长处,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联。作者用内、外、中三分法,建构出较为完备的、能够自圆其说的艺术品价格研究框架,但不同于很多单纯的理论探讨,本书每一个观点都结合了翔实的市场数据、经典的市场案例、最受关注的市场热点,深入而显出,将复杂的艺术品价格原理娓娓道来。特别在最后一章,作者所做的“3层4级艺术品价格评估指标体系”和“价格评估中的艺术品分类”,既有理论上的创新,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相信可以成为艺术品投资者、购藏者、创作者以及市场从业者的参考与指导。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很强的经验形态,可以说是一门尚处于经验形态的学科,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很多,学科的稳定性与支撑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关键问题的带有方向性的研究,我们特别强调的是理论前沿与前沿实践的一体化取向。可以这样说,中国艺术品价格理论的研究的过程中,前沿实践太需要理论的引导,而理论前沿的研究也更需要来自实践前沿的支撑。这种互动关系是进一步深入中国艺术品价格理论研究的重要路径。我们希望,《艺术品价格原理》一书的探索,会进一步引发对该问题研究的关注与深入,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发展的进程。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