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plus评委专访】曾进:品牌投资艺术是理性行为
2013-04-15 17:26:49 彭菲
2013年4月1日,“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12)”之艺术普拉斯(PLUS)正式上线,该奖项旨在表彰去年年度内在艺术跨界合作领域中,最具创新性、艺术性和影响力的商业品牌,也是历年来“AAC艺术中国”中首度针对商业品牌的评选。4月15日网友投票渠道关闭后,7位专业评委对入围的商业品牌和案例进行最终的评定。
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有:著名艺术家徐冰、霖杰公关董事总经理包一峰、著名艺术家展望、著名艺术家叶永青、时尚传媒集团副总裁苏芒、《外滩画报》副总编曾进、智威汤逊影视制作总监鱼飞。
雅昌艺术网第一时间连线评委曾进,她称,艺术与商业的跨界是一场理性与感性的角力。
艺术plus评委:《外滩画报》副总编曾进。
雅昌艺术网:曾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雅昌艺术网的专访。如今越来越多品牌主办或赞助艺术项目,您认为这类现象的背后有何价值和意义?
曾进:我觉得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这些国际大牌在西方早已有投资艺术的举措,而他们入驻中国后,也采取“本土化”的措施。首先,这些大牌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随着近10年来一线城市的蓬勃发展,大环境中我们的经济实力、鉴赏力以及艺术土壤在逐渐完善,商业品牌投资艺术的背景就不言而喻了。当然品牌作为投资方,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理性、讲究条理的,而艺术家是非常感性、个体冲突性很强、又极赋创造性的群体。因此这两边的角力就很有意思,投资方要赚钱,艺术家要保证艺术上的纯粹性。具体怎么做就非常复杂,是要每个个案逐一分析的。导演李安商业上成功,但也非常注重艺术性。他作为投资人,曾说过他每拍一部片子,每一笔投资都是经过细心审视的。这句话多少能看出品牌投资每个项目时的理性程度。
雅昌艺术网:从去年一整年的项目里,我们看到很多商业品牌不断支持中国艺术家,这是否就是您所说的品牌本土化进程的一部分?
曾进:我认为,国际大牌相较本土品牌有两个主要的优势。首先,国际大牌的包容度会更高,它们能给予艺术家更自由、更开阔的合作平台。其次,国际大牌打开中国市场的同时,也为西方艺术家开拓了新的视野和市场,中国艺术家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的原创力量和潜在的中国市场。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与商业的跨界案例,应该包含哪些条件?
曾进:Andy Warhol的作品就是艺术与商业共存的。说得远一些,第一台飞机的灵感来源是鸟类,设计师将仿真学与物理中的空气动力学融合后,成就了第一台飞机。我认为一个成熟的跨界关键在内核上的创新,若能挖掘到普遍事物的独创性,就有可能搭建一个成熟的跨界模型。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