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的20年:成第三大投资方式
2013-04-16 11:28:11 未知
在上期3月刊的杂志里,我们从概念上简要回顾了艺术市场20年的发展历程,由于篇幅的关系,有不少地方都被小编们忽略了,所以本着查缺补漏,尽善尽美的心态,小编们在本期继续艺术市场20年这一话题,将上期杂志中遗漏的点,在本期中再次梳理。
艺术市场从1993年发展至今走过了20个年头,特别是在后十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20年便占据了世界艺术交易市场的头三甲,这不能不说是一场“中国式”的奇迹。人们现在常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艺术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了继股票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之外的第三大投资市场,这一言论无疑使让人欢欣鼓舞的,那我们也不妨将这三大投资版块做一个对比。客观来看,中国艺术市场这20年固然算不上是一帆风顺,甚至用“饱经风雨”一词也难以形容这20年的坎坷,1997年金融危机,2006年书画行情下挫,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行情下挫盘整,这无一不是市场发展中所遇到困难,因而圈子里有不少人和媒体同行对艺术市场的发展抱有一个悲观的态度,“市场泡沫”一词便成为了这些人对于艺术市场最多的形容。但是在小编看来大可不比如此的悲观消极。与人们所谓的前两大投资方式相比,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不可避免,但只要整体发展趋势保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势就好,君不见股票金融市场、房产市场的发展更加坎坷么?艺术市场这20年的发展如果要分成两个10年来看,小编窃以为其结果绝对是1+1>2 的,短短20年走过了国外上百年的路,量变引起质变,仅这一点,就足够让人们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了!再次借用那句已经被人们说俗的老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资本时代催生第三大投资——三大投资“癫狂”路
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有这样一句话,“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品投资已经逐渐成为了继股票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之外的第三大投资市场。”这句话刚出现时,有人不屑,有人认为言之尚早,也有人翘首企盼,但在今天这样一个艺术市场20年的日子里,相信人们都会对这句话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既然是三种并列的投资方式,那我们不妨将其做一个20年发展的对比。
曾经在一篇有关股票市场20周年的回顾文章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一只盲目的甲虫,在弯曲的球面上爬行,它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是弯曲的。” 这句话被用来形容中国股票市场20年所走过的充满荆棘、充满坎坷也中满曲折的道路,可见其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
金融、房产市场20年的“癫狂”岁月
翻开书本上的历史, 你会发现90年代初这个时间段在中国发展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仅中国艺术市场从1992年、1993年起步,就连金融、房产两大投资市场也是从当时开始。23年前的1990年, 与艺术市场的起步一样,同样一些有远见的人士胸怀远大理想, 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揭开了中国证券金融市场的篇章,1990年11月26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同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因而1990 年也被称为证券金融资本的元年。截止到2010 年的这20 年中, 中国股票市场从最初沪深股市13只股票发展到了2163只股票,两市股票市场总值达到了24. 6万亿, 相当于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4%。2009 年,沪深A 股的总市值达到了3. 5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0%,超过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对于房产市场而言,1990 年同样是被人们称为“元年” 的年份。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公房分配体制彻底成为了一代人尘封的记忆,在悄然无声中,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迈出了小心翼翼的第一步, 也是在这20年中, 房产市场走过了稚嫩, 走过了癫狂, 才走到了如今较为成熟的一个阶段。与金融证券市场不同的是, 房产市场中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要更为深远,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 国务院于同年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 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由此不少嗅觉敏锐的民间资本开始行动, 我们现在所谓的“ 炒房团” 在当时便应运而生, 也标志着房地产行业走向“癫狂”。
“癫狂”中的荆棘坎坷
对金融证券市场而言, 这2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但因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同样无法掩盖。这20年来, 中国股市最重要的缺陷来源于股市政策。20年来,“政策市”一直是中国股市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特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变化,中国股市的“政策市”特征也在不断强化。市场与投资者惟政策的马首是瞻,政策的突然性与巨额游资的叠加作用使得市场时而狂涨时而暴跌,成为了狂涨有井喷之观, 暴跌如瀑布飞泻得以出现的基础。想必不少人还记得2008年时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大盘从6124的最高点, 最低跌到1664点, 跌幅近70%, 许多投资者被套牢,而那些在牛市中曾掘得一桶金的投资者, 也体验到了“由富到贫” 的喜悲心酸。截至2008 年中10月30日收盘, 沪市总市值为93565亿元, 流通市值为28073.17亿元, 平均市盈率为14.35倍; 深市总市值为20646亿元,流通市值为10367亿元。两市总市值为11.42万亿元。从2007 年11 月6日起到2008年1030日, 在241个交易日中, 大盘每天蒸发913亿元市值。
艺术市场20年 第三大投资方式
得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艺术市场紧随着GDP一路高歌猛进, 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欧美市场一个世纪里走过的历程, 紧随着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 除去那些在历史中沉淀了与生俱来的“神秘”中国文物艺术品之外,近现代、当代艺术品也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而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严格意义上来讲,在2005年时,中国艺术市场就“偏离”了传统收藏市场的局限,不再是金石赏玩或是附庸风雅,“盛世收藏,乱世黄金”的传统理念也逐渐成为了过时的“理想主义”,迫于市场发展的需要,艺术市场急需一种全新的理念注入其中。但艺术市场本身却迟迟没有成为一个完善市场主体,尽管其个别版块上拥有了独立的模式、规律、标准、理念,在整体上也逐渐被人们称为中国经济中与楼市、股市并驾齐驱的具有影响力的投资版块。2009年末,我们的艺术市场正式进入了所谓的“亿元时代”,使得得益于中国日益雄厚的民间资本有了新的关注焦点, 一时间大量资本涌入市场, 为日后基金、机构介入艺术市场埋下了伏笔。而作为2008年经济危机后最先回暖的经济体, 特别是在国家的楼市政策相继出台, 股市久未有大幅改变的状况对比下, 中国艺术市场有一次火速蹿升, 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 艺术品投资在规避风险与保值方面的能效远在不稳定的股市、楼市之上。于是,2010年,以中国书画市场为代表的艺术市场再次出现“井喷”,成为民间资本大肆涌入为代表的, 最为炙手可热的吸金热点。在采访一些藏家和圈内人士时,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们手里有钱,但股票行情不好, 房地产市场受限, 手头的闲置资金处于投资角度考虑必然会涌入艺术市场, 寻找一个投资的突破口。”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不难理解,人们在潜意识中已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收藏向艺术品投资过度。
“资本革命”下的艺术市场还很年轻
在经历了2005年第一次历史巅峰之后,中国艺术市场出现了投资者多于收藏者的倾向, 此种状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中国艺术市场现代化的缩影。随着藏家与投资者比例的进一步扩大,2009年底这个平衡被彻底打破。当然我们还是要强调, 在市场行情一片大好之时, 艺术市场中的藏家绝对是有增无减, 但大批涌入的投资者却彻底终结了资本与收藏在艺术市场中的平衡。于是,艺术市场的“资本时代”到来了,近几年不断涌现的艺术基金和机构收藏无疑不是雄厚资本的代表。如果将我们所谓的三大投资版块相对比, 可以清晰的发现虽然在我们口中是并驾齐驱的评价,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艺术市场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和每年艺术品的交易金额要远远低于股市、楼市,甚至全年不到1000亿元的交易还略低于股市中一天的资金流动,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 也正是因为艺术市场的大盘相对股市、楼市还很小, 作为投资来讲, 艺术市场的安全性才更高。虽然艺术市场同样也走过了20个年头, 但无论从行业规模、涉及的交易金额、社会舆论影响力而言都远远无法与楼市、股市相比, 全年市场规模不足千亿的成交, 显然还出去资本时代的初级阶段, 远没有楼市、股市资本市场发展得成熟。所以面对当下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市场调整, 无论是在艺术市场中拼杀的人们, 还是持币观望的圈外人士都不必对这个市场产生恐惧, 相较于股市波动回调的惊天动地, 艺术市场的调整显然要温和得多,“ 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 小编对这句话还是蛮赞同的。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