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蹴致千里——浅谈徐悲鸿《奔马图》

2013-04-25 16:20:56 马永

北京东方大观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李可染画牛,都是招牌题材,尤其是徐悲鸿的“奔马”,享誉海内外,有的人甚至把它当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与“标志”。

  徐悲鸿在长达八年的旅欧进修的时间里,对素描、油画有着深厚的功底,推崇写实主义,强调物体的造型与“光线”,对人物及动物要讲求解剖学,对“四王”中因循守旧的末流画作,大加挞伐,以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之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徐悲鸿《国画改良论》)言语虽然有些过激,但在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大环境中,亦当无可厚非,这对吐故纳新,推动“中国画”走向世界,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不但这样说了,而且身体力行:他经过认真、刻苦的钻研,最终将古今中外的绘画技法,熔冶于一炉之中,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成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徐悲鸿 奔马 104×51cm

  展开《奔马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匹雄劲、剽悍的神骏,迎面奔驰而来,刹那间,回首一瞥,表现出不辞劳苦、坚强豪迈的飒爽气概。全图采用了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形式,这不仅仅是拉长——扩大了画面的空间,还通过上(远)小、下(近)大的透视技法,增加了马的冲击力,同时,给人以如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觉: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尤其是马的前足并拢一同直伸,几乎冲出画面之外。其次,墨色淋漓酣畅。干、湿、浓、淡、焦,五色具备,层次分明,再上加“计白当黑”,利用空出的纸素,巧妙的显现出光线的作用与墨色、水分在宣纸上面的自然晕化,浑然天成,突出了物体的立体感。表现在马的脸部、颈部、腹部和腿的内侧最为明显。至于马的顶、胸、臀、蹄的留白,更是别具匠心。第三,用笔大胆、果断,做到了稳、准、狠。笔笔折钗画沙,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这些富有弹性和力度的“活”线条,又突出的表现了马的骨骼、肌肉的质感。最后,以大笔焦墨干扫马尾及鬣毛,除了使其具有真实感而外,更能让人感觉到马在奔跑时风驰电掣般的动态。

  此幅《奔马图》落款是“卅六年(1947)岁晚”,“岁晚”指的是“立春”节气出现在上一年岁末的情况,多代指农历九月。其时徐悲鸿曾与北平艺专国画组以及北平美术协会在美术教育主张上有些分歧。为此,徐悲鸿还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及发表刊物来阐明他的教育主张。参照这段历史来看,此幅倾尽作者心力的作品或许是徐悲鸿对于自己在艺术上所走的道路的表达。另外,画旁有谢稚柳、赵少昂以及杨善深三位前辈的题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这幅作品的欣赏。

  徐悲鸿在西法中用方面达到了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度——经过正确的把握物象的特征,运用解剖与透视;块面与光线;线条与轮廓等技巧,经过精心提炼,准确描绘出它们的神态,切实的做到了古人要求的所谓“六法”中之“应物相形,气韵生动”的标准。徐悲鸿自己就曾经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郭燕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