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朱熙勇:用真诚敲开陌生的房门

2013-04-25 16:15:40 未知

  2013年3月25日,第九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揭晓,我拍摄的《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获经济及科技类组照金奖。《湖北日报》在要闻版发了我获奖的消息,《楚天都市报》除了发获奖消息之外,还拿出一个版面介绍获奖作品及作品背后的故事。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这是一个差点失之交臂的拍摄题材。凭着多年锤炼的新闻敏感,我抓住了它,历时3个多月,40多次登门采访,其间无数次在坚持与放弃之间纠结,经历了自己新闻记者生涯中遭遇的最大困难与考验。

  那是2012年6月间,我的同事在选题会上报了这样一个选题:在武汉市一个城中村内,隐藏着一栋未被人注意的胶囊公寓,租客多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小白领。白天,他们衣着光鲜出入写字楼,晚上,则住在逼仄简陋的胶囊公寓。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在那栋6层共500多平方米的私房,房东隔出了55间配有独立厨卫和网线的胶囊房,最小的一间面积仅有4.5平方米。在城市里居住,对这些刚进城奋斗,收入低廉的年轻大学生来说,是梦想,也是重负。于是“胶囊公寓”,这个特定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在城市中脱颖而出。

  当同事因诸多原因遗憾地放弃时,我毫不迟疑地接过这个选题。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在发稿压力下,不可能有同事支持配合,长期跟踪采访;狭小的环境,该用何种拍摄手法?特殊的人群,如何走进他们,拍出生活的原色?一系列困难横亘于前。

  怀着犹豫和忐忑的心情,我联系到这栋公寓的房东,并在江城最热的季节,开始实地探访,不料第一天就吃了“闭门羹”,年轻租客们的反应让人始料不及。

  “你想拍就拍吧,那我们走好了。”面对摄影记者这个“不速之客”,租客们普遍选择了抗拒和回避。几乎是瞬间,原本在公寓走廊里晃来晃去的年轻租客们玩起“快闪”,要么紧闭大门,要么走出公寓,将我拒之门外。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不能摆拍更不能偷拍,只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而要做到真实记录,就必须成为他们的朋友。作为一个有着16年职业经历的摄影记者,我试图打破这种隔阂。

  被挡在门外的我坐在楼梯上,静静地等待。遇到有上楼的租客,主动上去搭讪,给他们看自己发表过的照片,获得他们的认同。其后几天,我逐家拜访,不带相机,纯粹聊天。

  年轻的脸庞学生气尚未脱尽,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1996年自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辗转三地,并最终在武汉扎根。刚在城市中定居时,曾与三人合住,连小小的厅中都睡了人。我甚至羡慕“胶囊公寓”里的年轻人,因为这里空间虽小,但是有独立的厨卫,甚至有网线。住在里面的年轻人清一色都有笔记本电脑。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从广西大山走进城市,求学,求职,从居无定所到成家立业……我主动和这群年轻人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职业感悟,陪他们吃饭,帮他们搬家,鼓励他们坚持心中的梦想,常常从下午五点多一直聊到半夜十一二点。

  我与年轻人们推心置腹:“今天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昨天的自己,当年我住的地方更差,但我现在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所以现在艰苦一点无所谓,重要的是你现在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你们这栋楼502的随州小伙子,刚刚考上了公务员,你们一样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301房的张妙是一位爱美的女生,每天打扮光鲜靓丽的她没有勇气让大家看到自己生活的背面。我耐心地劝说她,正是这样环境的对比才让她显得更加美丽,更加积极。非常遗憾自己当时住的地方没有影像记录,所以要帮他们记录下这一时刻,等到有一天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就可以指着以前的照片,告诉自己的孩子,妈妈以前住在那样的地方,却从未丢下对美丽的追求和对梦想的坚持。

  我的坦诚和真挚一点点换来了年轻人的尊重与信任,被允许进入他们的私密空间拍摄。

  拍摄时间并不容易约定。白天他们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打拼,周末往往外出逛街会友,只能在晚上的七点到十二点拍摄。403房的汪帅和函海洋同在一家快递公司上班,虽然同睡一张床,但因俩人三班倒时间错步,相见很少,想要拍到两个人同时在房间里活动并不易。先后3次登门,均无法拍到他们的“全家福”,10月8日晚,汪帅已睡下,而另一人还在上晚班,无奈之下,我只好等函海洋下班,直至凌晨1点半,函海洋拖着疲倦的身体回来了,一头倒在床上,面对两个沉沉睡去的大男人,没法按下快门,拍摄计划再次落空。转眼间便到了18日,晚10时他俩终于同时出现在一张床上,我拍下一人已入梦,另一人在网聊的图片。

  善良的年轻人也竭尽全力配合拍摄,吃饭、看电脑、穿着睡衣、甚至裸体洗澡……将一种随意、放松、真实的平常状态呈现在镜头前。

  越深入采访,我就越发觉得像是挖掘到一座富饶的矿藏,抛开公寓与租客形象对比的表象,要开掘更深层次的新闻内核:高校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批来自城镇乡村的学生涌进城市,毕业后飘在城市;城市土地有限,房子量少价高,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买一套房是一个遥远的梦;胶囊公寓里同样有理想和追求的色彩,充满了青春的正能量。

  围绕这一主题,拍摄两个多月后图片有了一定积累。当编辑这组图片时,我随即发现其致命弱点——张数虽多,但内容凌乱,没有一个主线把几张照片串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出于对题材的珍惜,使我不得不做出一个“狠心”的决定:全部推倒重来。

  重拍谈何容易。拍摄对象需要重约,而且季节即将更替,要保持后面拍摄照片与前面已拍照片画面的连贯性,必须赶在人物穿着发生变化之间完成拍摄。拍摄时间紧,9月份又要值夜班,一度欲放弃拍摄,最终支持我坚持下来的是年轻人的信任和配合。

  每晚11点钟,我匆匆赶往胶囊公寓,在租客休息前抢拍。

  我决定采用带环境的人物肖像拍摄手法,对这栋胶囊公寓进行全纪实,要做到每一张照片,都能通过画面讲述出一名租客的故事。我选择了略微偏蓝的冷色调,这是心目中的胶囊公寓的颜色,独立而宁静。在拍摄的时候一概使用平视的视角,避免使用俯视和仰视,一如拍摄者心中没有偏见和误解。每张照片的焦距都一样,使用17毫米的镜头,因为“胶囊公寓”着实太小,必须用很短的镜头,才能看到房子的整体格局。每张照片都没有经过裁剪,尽量保持真实的质感。每张照片中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几乎一样,保持整组图片协调一致。401房的李成辉把他在房间吃烧饼的图片传给了他妈妈,妈妈看到图片就哭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想,图片故事中的每一张照片都能做到,环境与人物的反差,反差越强烈越好,一组这样的照片,全天下又有多少父母会流泪?

  又经过一个月的辛苦拍摄,最终从数千张照片中挑选了10张照片,构成“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从胶囊公寓到幸福居所,从四处漂泊到稳定工作,一群为理想而坚守的年轻人的城市梦,但愿不是从地球到月球那样遥远。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