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奢侈品缘何情定中国买家
2013-04-27 09:40:58 谢琦芳
随着中国百姓收入的不断增加和他们对于"名牌"的旺盛热情,正在催生一个全球增长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据有关数据保守估计,自2012年圣诞节至2013年中国农历新年结束,综合奢侈品消费上涨趋势和出境游人数激增等因素,中国消费者境外购奢或达300亿元人民币。来自中国的买家成为国外奢侈品企业眼中名副其实的财神爷,受到全球热捧。
国际奢侈品大牌使出"中国功夫"
每逢春节黄金周,都是出境游的高峰期,而购物则是中国游客境外旅行的重要任务之一。受到品类、价格、款式与服务的影响,不少中国游客更乐意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市场购买奢侈品。面对庞大的中国消费者购奢狂潮,国际奢侈品大牌都使出了"中国功夫"。
中国灯笼,中国的汉字,这可不是国内的商场,而是巴黎著名的春天百货。为了迎接中国顾客,商场的各种重要标示有了中文说明,购物指南有了中文版,很多专柜有了中文售货员,就连商场的总经理也学起了中国话。
在英国伦敦,著名商场哈罗德的橱窗里满是中国龙和中国红。包下两面街区的橱窗,铺排几十米。这样以某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为主题布置橱窗,在这家百年老店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走进店内,会发现更多惊喜,满满的红红的福字倒挂在中庭的门廊上,红包高挂。
而在迪拜的购物中心,导览图上清楚地用中文标注了迪拜购物中心的特色区域、商店、品牌和服务设施的分布,如果您看不明白也没关系,这里还有中文咨询员专门为您服务。
正是凭借这些过硬的"中国功夫",许多国际奢侈品牌成功虏获了中国买家的芳心。
中国买家给洋品牌送红包
目前,中国游客正成为海外旅游市场拼抢的商战盛宴,尤其是今年的春节期间,不少奢侈品生产商抢到了来自中国的"红包"。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于2013年1月22日发布的"2013中国春节华人海外奢侈品消费统计报告"称,2013年1月20日-2月20日,中国人在境外的消费总额达到85亿美元,相比去年的72亿美元增长了18%。
该报告称,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奢侈品消费总额按比例分布为:欧洲51%,北美15%,中东11%,港澳台23%,消费主要商品分类比例为:名表33%、皮具26%、时装19%、化妆品及香水17%、其他5%。
另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对中国港澳台地区、欧洲地区、北美地区、中东地区主要奢侈品商业在春节期间的消费者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消费群总量分别占据了海外同期消费总额的53%,约为1/2;占据了欧洲同期奢侈品市场销售总量的65%,多于1/2;占据了北美同期奢侈品市场销售总量的32%,约为1/3;占据了中东同期奢侈品市场销售总量的29%,约为1/3;占据了港澳台同期奢侈品市场销售总量的87%,多于2/3。
洋品牌看透中国消费心理
这是英国利兹,在哈维尼克斯百货商店二楼的一个柜台里,随意就可以找到了一个比较常见的英国品牌。在这间商场里,这个品牌并没有独立的专柜,而是和其他品牌放在一起。现在整间商场只有一种颜色的围巾了,因为不是紧俏商品,他们还没有进货,过段时间才有其它颜色到店。根据当天的汇率,这款围巾折合成人民币的价格不到2400元。那么,漂洋过海后,这款围巾会被征收多少的关税呢?
通过海关的相关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关税是25%,增值税是17%。在我国,围巾类产品不征收消费税,按照海关人员给出的税率,即便是以这款围巾在英国的零售价,加上关税、增值税后,也只有3408元。但是它在国内的售价是多少呢?走进国内的一家商场,不同于在英国商场的二层位置,在这家商场一楼最显眼的位置,我们找到了这条围巾。不同于英国的柜台,这间商场里,这个品牌的围巾,无论是款式还是数量都明显多了很多。这款在英国售价2300多元的围巾,在中国的商场里,价格却变成了4500元。
其实,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偶然,箱包、手表、珠宝等各类产品都存在着国外售价加上关税,依旧比中国国内价格低很多的现象。在中国,一般进口商品的关税集中在10%-20%之间,而在一些关税更高的国家,比如说印度,一般商品的关税都高达30%-50%,商品的价格反而没有中国高。
这出乎大部分人的想象,尽管是新兴市场,这些奢侈品在中国的定价反而是最高的。某奢侈品牌中国区前总裁表示,有些奢侈品在北京一个点的销售额一年就可以达到2亿元。以他在行业内十多年的经验,这些洋品牌之所以在中国自抬身价,一定程度上和中国百货商场的"殷勤"分不开。
在他看来,提高中国售价可以说是这些洋品牌的销售策略。一些洋品牌,甚至是在当地没什么名气的普通品牌,到中国后摇身一变,提升价钱,也成了高档货,在这样的策略下,这些品牌一方面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在欧洲当地,商家降低价格,欧盟实施旅游退税,拉开和中国价格差距,吸引中国顾客,拉动当地的旅游消费。
可见,洋品牌进口卖得贵,成本和关税都不是主因,这不是一场"价格战",这更像是一场"心理战"。首先,推高中国售价,利用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买贵不买贱"的心理大赚一笔,同时利用价差,吸引中国消费者到境外消费,又赚一笔。人家里外全是赚,那,赔的是谁呢?这笔账,是该好好算一算。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