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村民的标准--影像的本身是回归内心
2013-05-03 13:46:35 未知
内心的表达在摄影来讲一直是比较难的,好像摄影不像绘画那么直接,它毕竟需要机器,有一套物理、化学光学的过程,相对简洁,用摄影表达内心跟情感这个方面来讲它不如绘画那么直接或者不如音乐那么直接。甚至文学。
蔡萌:但是它可以做到。比如今天看村民影像有一部分可以感觉到,包括之前看过荒木经惟《东京物语》《感伤之旅》那一系列也能感觉到他经过一个非常好的编排、编辑之后的情感很顺畅非常细腻地表达出来,像很多私摄影,包括之前看陈哲,国内一些摄影家,这种部分是我觉得能达到的,反过头来当我们做到了,比如我们大家都回到内心,回到情感那个部位,都找到这种方式了,这里头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谁高谁低呀?孰优孰劣啊?谁做得深刻,谁做得薄?是不是在这个意义上讲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深刻的问题?
王征:这个是这样的,比如说影像,刚才藏策说李媚说过的那句话,还有我们现在认知的影像是开放系统,任何一张照片是开放系统,它不是那么简单的,即使想把意义规定死了,告诉你也是徒劳的。比如就像对真实性的诉求一样,他说的可能更多是体现一种空间关系,这是一个前提。你想一想实际影像的东西,单幅影像的一个意义指向或者某种情感指向它不如一本书或者一堆照片,在大家看到这个展览,包括看到《隐没地》这本书的时候,这个毫无疑问主体照片是编辑过的,而且是我们从中寻找到的我们觉得和现在一般摄影师或者和公共影像不太一样的那种影像,从视觉上去抽离的,后来放弃了视角抽离,而且进入视觉研究,它是这样的。
蔡萌:有别于既定的成熟的新闻照、风光照、纪实的包括你们拍的这些。
王征:包括我们,包括年轻人拍的,新锐拍的,都不太一样。
蔡萌:这是你们选择村民影像的标准?
王征:我们选择从这个角度看可能性,当然我们两个多少有点儿历史性,对摄影史的研究或者是在全球范围内看的影像也很多了,我们尽可能选择这样的,而且还要规定到一个人身上,包括本身是带色彩的,我们去掉了色彩,当然去掉色彩,过滤了一下,这是编辑。但是有一个前提我们也给他一个权利,二十几个村民很累很辛苦,追着村民一张一张让他们看,看完了以后让他们选择,最大那张照片是他们选择出来的,他最喜欢的,而且他陈述了他的理由,为什么喜欢,小孩说我们家包饺子了,我平常就喜欢吃饺子,还有说我们家蒸馍馍,马上馍馍要熟了,还有人说这个羊要搬下去了,照片底下有一段字都是他们自己的理由,或者还有说你看我的孙子,我心疼的、漂亮的,所以我就拍他,这次并不是不强调这个问题,所谓艺术民主、平行表达,原来想强调,后来想严格的做到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要把色彩去掉。
蔡萌:我就挺关心这个问题。
王征:我觉得是两个方向,我们希望也给村民一个抽象化的表达空间,显然黑白的抽象化比那个什么要好的多,而且容易更所谓的像艺术品,是不是先不说,实际上本身就是“是的”。为什么讲?现成品换了一个语境关系,小便盆可以成为艺术品,同样他们的作品本身就很好,我们为了这个事仔细想过到底呈现彩色还是黑白?后来我们决定呈现黑白,为什么?还有这个展览当中挂了很多小屏幕,是彩色的,我们把所有东西,当然人们要有耐心,从陈列方式上讲我们是错的,选择这种形态是不好的,原来我们希望把所有东西都还原,从第一张到最后一张整个这几天,以小片子的方式都连起来,后来选择了一个屏幕式的东西,滚动的屏幕。
蔡萌:你试着放两把椅子在那儿,你得有诚意叫大家坐下来才能有耐心,不能乱比喻,说我们没有耐心,是你没诚意。
藏策:不能批评观众,你说的特别好。
蔡萌:过滤过程,因为我不知道,我特别好奇你们发了什么相机给村民?
王征:七百多块钱的小卡片机,有实质,他们居然把瞬间的控制,比如人跳起来,有一个马温,一个小孩跳起来跟挂在树上一样。
蔡萌:发给了多少村民?
王征:一共参与拍摄的是二十九个人,相机没有二十九台,让他们轮着转,这个拍几天,那个拍几天,然后再收回,发给另外的人,每天去拍,这里头有小孩,最小的四岁,有老人,最大的是六十七岁,在六十七岁在农村就是很大的年龄,剩下七十多岁的老头几乎很少动,没有劳动能力,所以我们也问了他,他说不拍了。还有八十岁的老太太走路都费劲,但是我们选择农村的妇女、年轻的后生、小伙子等等,不同的,男孩、女孩都选择了一下,鼓励他们去拍。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