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实验影像拓展·展

2013-05-06 10:30:05 未知

  过三周的课程训练,以影像获取的技术媒介为出发点,在视觉静态影像的获取方式、再造方式和呈现方式中探索影像的多种可能性,并对影像的记录性、时间性、存在性等本质属性进行解析,以拓展影像的创作四维空间。 ——刘阳

  这次展览的作品,可以洞察摄影二、三年纪学生对于影像拓展实验的思考与尝试。从图像的获取媒介、形式与构建以及呈现方式等角度,我们看到了他们思考方式的拓展,在更为宽广的影像价值观的引领下,这些作品为我们呈现了立体的、当代影像的多维样貌。 ——赵莉

  通过此段课程的训练,尝试摄影媒介在艺术思维和艺术方法上是否还能展现出更大的生命力?

  以摄影——这一静态影像所具备的物理特性为基础,以形式为契入点,在空间、材质等重构、转化的尝试中,从多维的视角重新审视摄影艺术的独特性,并瞭望作为媒介更新的表现潜力。 ——邵文欢

  去年冬天,我来到转塘与时为影视系摄影专业的五位老师碰头,在红墙咖啡馆的一个昏暗的角落里,我们讨论摄影专业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表情凝重。几周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我们的话题是从眺望象山山峰、从窗口进来的清新空气到美院基因、到实验性……那一天,我们又开始被称为摄影系了。接着我们启动在美术学学科背景下的摄影系建构,铺设教学与“新学院活动”的平行轨道……

  此次二、三年级同步的基础课程意味着我们的结构性调整首次浮出水面,代表了我们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重新定义。因此,这个展览不是课程的结束,而是摄影系新希望的开始。

  我们何其有幸,有天资聪颖如饥似渴的学生,有担任此次课程的实力与爱心具足的刘阳老师,赵莉老师,邵文欢老师,你们正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你们是摄影系的骄傲。 ——矫健 2013.4.17

摄影系实验影像拓展·展

  老师说(以下均为矫健老师采访)

  我们摄影系要的基础课是什么样的?

  课程是传统的基础课,说传统呢,是因为本来就有。但现在又不是传统了,因为我们新的摄影系把牌子立起来以后,我们在建构一个新的框架。之前,学生们所接触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基础课,没有涉及到这个方面——就是影像拓展的训练,这个是跟以前不同的地方。我们认为除了把技术,除了某种专业机器,或者是说,摄影本来有的光圈快门等这种手法上的训练作为我们的基础,还有一种基础,就是一种拓展的可能性。可以理解为从影像获取、制作到输出,中间环节有各种语汇和可能性。让他们在这个课程里,再去思考和寻找影像到底还能做什么,或者影像是怎么获得,影像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利用影像做些什么事情等等,这些在语言本体上的探索。

  他们在这段课程里面,要涉及的,其中包括比如说,怎么用照片拍摄声音?比如怎么获得图片,还有用这样的图片表达一件事情。或者是也许这种类型可以叙事,也许这些类型不能叙事,用来做些别的。这种表现的可能性的尝试,这个训练之前的课程是没有。

  我们现在上的课,名字没有这么叫,但是他们想的名字是对的——拓展,“影像拓展·展”两个展,这个名字虽然不通顺,但是是对的。这是他们自己起的名字,本来是二年级要上的,三年级已经过了,但是我们发现他们要补这个课,以前就要做这个事情了,没做。所以我们现在重新给他们规范“基础”这个概念,还有“应用类”板块的概念。所以这次是故意的,所以这次总共三个班,我们排课把他们排在一起,同时呢,三个老师,我们认为的“基础”,我们达成一个共识,每个老师可以根据个人方式去做这个事情,但是总体是朝这个方向去做的。

摄影系实验影像拓展·展

摄影系实验影像拓展·展

  关于这次展览——太high了

  一开始三个班一起做这个展览,定义为“课程的汇报展”。没有想到,就是他们同学能那么用功的去学,最后,就玩开了。我很意外,摄影系老师也很有办法,在学生里面特别有号召力,课程上三个星期完以后,本来我们就要做一个展览,在定时间的时候,说不行,来不及,一直往后推,推了一个多月大概,为什么拖这么久呢?说来不及。天天忙着比上课还忙,因为他们平时还有专业课,所有的课余时间全部都在做这个事情,就是前面这个课程结束后,他们的心一直收不回来,他们太high了,他们太喜欢了,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一方面是重要,一方面是他们玩进去了,像着了魔一样,他们觉得有花样,他们每个人在这个课题里,几乎做过所有事情,最后这个展览呢,是他们觉得最感兴趣的部分。要不铺不下,这个楼都铺不下。工作量特别大,包括影像的装置啊,都随他们做,包括最后的选题、策展。

  有一次说,想听听老师们的意见,我也故意没去,就是想让他们自己。最多是他们的一些有展览经验的老师,给他们一些建议,最多了。但有一个提示,就是他们要做开幕酒会的,我们赞助酒的,因为这是一个社交的场合,我们觉得有必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让大家聚在一起,做一件开放的事情。而且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展览作品,我们自己本身应该是严肃的,所以我让他们学生都在那天穿的严肃一点,他们自己喜欢,不是被逼的,特别好。

摄影系实验影像拓展·展

  最成功的地方——美院基因

  这次得到肯定,已经不是说感到意外的事情了,是惊喜,就在前几天,院长带着一帮老艺术家(就是他的老师那一辈了),这一帮是我们美院里面“留苏”的那一拨儿,他们觉得很新奇,他们都是有油画背景的,他们对这种拓展的东西,直觉的东西,这种实验性的东西打心底觉得是一路的,他们在绘画的时候,能体验这个事情,我们在做的东西跟他们的基因,或者说是,我们喊的口号“美院的基因”,我们要续这个基因,他们认可,认可的标志,就是不光是当时看了很感叹,还留下证据,在门口签名,全部都在板子上签了名。用行动来支持我们。当然没有他们的肯定,我心里也觉得,这就是对的,就该往这上面做。这是我觉得成功的地方。

  更成功的是,我们都没有管学生,他们自己开动起来了,我觉得学生这种启动是很难的。就变成你让他刹车都刹不住车了,他们学生之间,互相之间还有一些影响,这个东西可以做成这样,可以做成那样,原来影像的天下这么大。

  三个口号——美院基因、实验精神、高品质

  现在社会有这样的倾向,并不太乐观的倾向,就是从风花雪月的糖水片之后,做一些社会纪实,突然间,所有人都涌到这个方向上去了,像报道摄影一样了,唯恐天下不乱。说起来跟社会有关,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这么做呢?向记者的方式去做呢?并不是这样的。等于说两极化,中间还有没有呢?没有了!

  我们这里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所以说,我们把这个东西,要推广出去。这种实验并不是一种创作,但他开创了视野,原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是原来没有被重视的灰色地带,其实里面很灿烂。这个带给大家的提示作用,包括对于学生,他们意识到这个事情,亲身参与这个事情,对于我们摄影系的整体规划而言,我们还有很多计划,这是冰山一角。

  我们想不太且实际一些,做一些我们认为的“在学术上可以做的事情”,我们不是想做大范围的引导,而是想从小范围开始,然后慢慢推出我们的学术理想。我们先有一个学术理想,就是我们先认为“影像该这样”,“该这样训练”再展开去,对影像有爱好的,或者说实践者,他可以有各种方式,这种差异性和不同,是他里面的精髓。这个因人而异,而不是说大家一窝蜂的过去。

  在这个训练中,我们有一个问题“凭什么是你用这个技术和方式做这个东西,而不是他”他真正的影像动机,是来自内心,就是原动力。这种对影像的理解,我们认为是一个基础。

  三个口号“美院基因、实验精神、高品质”高品质代表了一种严肃性,是对影像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仅是分辨率,层次很高,大画幅,而指的是一种状态,所以说,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高品质的概念,可以覆盖到,哪怕你是做报道摄影的,你也要追求高品质,这是一种从业的态度和状态。美院基因包含了“探索的精神,人文的情怀,还有人和人之间的好意和友谊,我认为美院沉积下来的这种跟人文有关的,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的默契,还有代代相传下来对于学术的严肃性是我们需要传承的。

摄影系实验影像拓展·展

摄影系实验影像拓展·展

摄影系实验影像拓展·展

  如何将实验性习作越走越远?——这里面有一道关!

  一些习作我认为是可以拿出去给别人看得,包括参加TOP20,浙江新锐这样的比赛。在这些作品拿出来之前呢?首先要回顾这个问题,“为什么是你做?”如果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很可能从一个技术实践转化为一个个人艺术创作。现在拿出来,我们并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作为课程来说,这是一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实验是不是可以拿来作为你表达想法的一个工具,这里面还有一道关!

  有一个学生拍了一段歌曲,根据音乐的旋律,用手机挥舞,像指挥棒一样的那种光的轨迹,她认为她理解这段音乐,她把她转化成一种空间图像,好,这个在做实验的时候,蛮有意思的,挺开心的,但慢慢,要把他变成一件作品的时候,就觉得缺乏了一种个人的理由。上次跟她聊,她说,她现在20岁,她要把过去的每一年的成长对应的每一首歌曲,她这样就对了,她从音乐回溯到她每一年的经历感想,每一年的感悟,这就有了她个人的理由。

  用跟人连觉有关的一种方式,图像居然可以拍摄一种拍摄不了的东西,用很奇妙的组合来做这个事情,很难用常理来推,但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很好奇,很好玩。好玩背后发现,这是跟她的生活有关的,她来做和别人来做就不一样,往着方向走,走走走,就变成了一个她的艺术创作。而区别就是,你在做一个你的创作,而不是一个实验。

摄影系实验影像拓展·展

  而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单纯的,纯粹的实验本身,也就是说语言探索本身也就是艺术品,也是一种艺术家追求的方向。

摄影系实验影像拓展·展

  我们仍在关注的事情——“真正的高品质”、“黑色会”、“后传统摄影”

  现在我们“新学院活动”铺开来,我有三个筹备的。“真正的高品质”——大画幅、超大画幅这样一个社团,跟社会上做机器的不同,我们对内容,对我们认为的严肃摄影有我们的理解;还有一个“黑色会”但我发现这个名字被用了,回来会改掉,就是黑白暗房的坚持者,先是我们学生,以后向社会上覆盖,当然我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而不是说我们莫名其妙的坚持。最后一个,叫“后传统摄影”这是我们新确定的名字,包括手机拍摄,蓝晒等这种古典工艺的,包括lomo的,针孔的等等全部归为“后传统”,他已经是传统了,不是未来的,虽然他们现在还很新鲜,包括刚刚在影展里看到的,浇筑,用肥皂在相纸画等这些方式全部归为后传统,其实早就有人试验过了。现在,我们就是重新开发大家的思路,我们把它规整规整,包括对影像的基础实验的,我们都把他归为后传统。

  学生说(以下均为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大三学生)

  李勃说:“摄影系的春天来了。”

  这次展览叫“实验影像拓展”,这是一个课程(影像拓展)的作业展览,但这次跟以前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去年,系主任薛华克老师,他主张民俗摄影,更注重摄影画意,更注重感觉,这次可能更注重想法上面的开拓,更注重实验,所以,这次叫“实验影像”。

  你参观这次展览,会发现有很多同学的作品,都脱离了摄影的范畴,其实我们在做影像,而不仅仅是摄影了,就比如我这次作品,我做的是装置,这次作业,在想法上面也是跟老师沟通了很久,我们前一个星期都是在谈方案,很多方案都被毙了,方法确定后,我们就确定表现形式。有的同学做装置,有的就选择在平面上呈现。

  收获,我觉得这次,就是给大家一个很大的鼓励吧。之前,我们摄影系并入影视系一年,今年我们重新分离出来,昨天我们的院长,也带了20多个老艺术家来看我们这个展览,他们也觉得摄影系跟以前有很大不一样,大大的称赞了,就我们而言,我们是特别开心的,我们都说摄影系的春天已经来了。

  从统筹我们班级的作品,到最后来完成我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是最后上房顶的),老师会给我们很多经验,包括怎么去布展,墙上挂那些作品,那些作品是可以挨着的,那些作品是不能挨着的,这些我们都跟老师有很多交流嘛,这些东西,我觉得是很宝贵的经验。总之这是我第一做策展人,我当时做策展人,我没有把自己当策展人的身份,因为我不知道策展人要做什么,就是老师说要把这个展览做好嘛,那我们就努力嘛,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策展人是干嘛的。

  聂敏君说:“有什么想法,就做,不要怕有什么做不到,只要有想法,就可以把它做出来。”

  这次这个作品,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刚开始的时候,线条没有那么多嘛,后来老师就不断的改进之后,就好像音符的顿音,音节,还有这种表现比较急促的声音,这三次作业的进步,其实根据自己当天的感受,可能那个时段,你的心情很好,或者那个时段你的心情很差,那么表现的就完全不一样。(编者注:其就是上文矫健老师提到的拍摄图像表现声音的学生,作品名为《茉莉花》)

  不断改进,是一件开心的是事情,因为可以不断成熟,虽然说现在还没有完全成熟,我想再做的更大一点。20年之内,我想每一年都做一首感动自己的音乐,我可以一直往下做。

  关于策展,这次作品,就好像有了质的飞跃一样,因为之前看大家的作品好像并没有那么大胆,但这次老师就是鼓励我们嘛,有什么想法,就做,不要怕有什么做不到的,只要有想法,就可以把它做出来。

  编者语:在展厅里,细细看了2个小时,其实不完全是摄影作品,稀奇古怪的什么都有,但这就年轻人的天马行空、敢想敢做。这次展览无疑是成功的,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谈起这次展览,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摄影这个世界很大,有着特有的描述语言和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需要这样,不论对错的,勇敢的,忠于内心的在这片土地上前进。关于这次展览,或许大家看不懂,或许大家不接受,但摄影的多样性毋庸置疑,也必须被尊重,总有一些人是先吃螃蟹的人,不是吗?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