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峰:艺术北京需要请500强企业
2013-05-10 10:01:27 陈晓峰
艺术界正在进入一种“去混乱化”的阶段,当代艺术市场交易核心指标平台之一——博览会也需要分泌出新的信息指向,我想这些都是改善当代艺术生态链的关键一环。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博览会——艺术北京,自身关于艺术环境变化的信息应该能够充分的释放,从而成为一种真实的信息指标,而不简单成为传统的卖场。卖场798和宋庄就是一个现成的现场博览会了,因此博览会需要在有限的精华时间内让外界看得见艺术界的时令变化以及艺术品状况,以及运营社会化交互的直观体现。我的意思是艺术运营的社会化资源匹配度远远不够,才造成艺术消费力量的不足,博览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受到极大的遏制。除了这“看得见”的五天之外,艺术博览会在其他时间更重要的是如何布阵社会化资源的运营,这一点才是博览会背后的舞台挑战——中国众多知名的民营企业都没有和艺术博览会真正的互动起来,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核心思考的问题。重点的问题不是艺术博览会的形式是传统的,关键是博览会的运营方式,它所能搭建起的社会化通路是开放的,如何保持对接面永远是新鲜的,以及与社会资源的摩擦面将变得可能性越来越具有可能性,这才是博览会存在与发展的精华所在。如果非得用一个新的词汇,那就是博览会应该进入到一个“有机”阶段,让国内的艺术博览会具有真正的营养,甚至成为城市阶层主动“进食”艺术季。博览会需要把艺术和社会的微妙关系建立起来,强化出来,放大起来。
相比于汽车博览会不同汽车厂商们干露露们的疯狂作秀,国内艺术博览会低调得不成样——这恰是未来博览会最大的机会空间。我更希望中国艺术博览会“男神”董梦阳和他的团队在运筹中能够建立一个博览会未来研究院,对口的一个研究方向是,博览会未来的运营模型。既然博览会关于自身的整合面已经加强,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神奇的土壤上,做一个更具有想象力的创新型博览会又有什么不能尝试的?创新是国内谨慎型博览会扩大和改变传统属性的唯一手段。博览会需要发酵出,才能吸引不同人群,才能真正把艺术的影响力和实际的成交棒真实的传递到更多的社会人群中去。一个国内博览会品牌首屈一指的博览会成交量是700张,成交率只有30%,扣除各种隐性的操作,这个数字实在不足以让人兴奋。这也给了中国艺术博览会的运营提供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因此董梦阳们要讨论的重点甚至不是艺术的构成和画廊,而是运营层面的创新,在这上面尝试不断的疯狂一些,可能才有博览会新的灵感,新的接触面产生的可能性。
如何让博览会成为在物质消费迷失的城市消费者的“情感和精神”的双料寄托平台?如果艺术北京能够做到这种层面的诉求深度,那么消费者消费的马力也同样会加大和井喷的。艺术品和其他产品的消费维度一直不能类比,甚至成为不了一种常态消费,就在于关于艺术品的营销能力和手段过于传统,而没有把艺术品背后的“使用价值”真正挖掘出来。我想中间平台——博览会就是要最大化的把艺术作为精神消费的关键性维系空间强化出来,能够把消费者在城市消费中的倾斜线或指标线做出来,才是这个平台社会化程度更高的标志。最直观的一点是,我们看不到国内最知名的企业在这个平台上找到接触面和发力点,更没有尖端互联网加入进来大合唱,比如与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平台对接起来。我想这些都是留给中国艺术博览会操作者巨大的运营空间,只有更大的运营创新,博览会才有存在的价值。中国那么多商会,那多企业家组织群体,为什么博览会的运营不能和这些社会经济燃烧面的组织体进行对接,让更多国内的企业家走进来,要打破艺术圈的传统信息匹配,建立更大的外围资源圈,才能让博览会传统的资源重新激发出能量。
我个人的观点是,今年才真正算得是董梦阳好过的日子,他在国内最强劲的对手王一涵和CIGE博览会现在仍然没有动静,而“外敌”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更是由于主办方合同到期问题面临停摆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在似乎并不漫长的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生态博弈中,董梦阳终于稳稳的拿到了新一轮博览会竞争格局的入场券。换句话说,未来的博览会之争面对的是外围资源的整合幅度将极大增大,而不是面对内部资源的运营。在我理解看来,之前的博览会环境相当恶劣,从来都是生存之争,而不是系统运营艺术的产物,但是新一轮的环境重组,很可能未来的博览会之争关键点就在于突出自己的运营本色,构建一个更具想象力的平台。因此经过竞争的洗练,将在市场层面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推动艺术走上大众消费领域做出不同的尝试,这才是新一轮博览会发展的趋势所在。我的理解是,艺术博览会的魅力在于社会化的资源整合可能性,强化博览会的边际影响力——博览会应该通过艺术嫁接出来最大化的社会效应平台,从而让社会对艺术消费的进化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在运营上的“扩散”能力要增大,渠道的影响面要增强,跨界面要强化出来,博览会的社会渠道才会更有创新的可能,因此博览会交互作用的渗透力才能够体现出来。博览会应该回归到运营商的角色,而不只是停留在初级的招商阶段。我一直认为,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新兴怪物体,“养活”一两个在文化上创新观念的博览会绝非难事。因此博览会所能匹配的社会资源才刚刚开始,并需要被真正打通,搭建起来,形成一个立体概念的博览会运营体系,让更多社会资源,通过为数不多的艺术专业化平台之一——博览会联系起来,才能让整个平台的实际影响力变得更有社会效应。社会关系化和资源网状链的模型才是艺术博览会未来运营开拓的重点所在。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全国遍地开花,博览会作为一个传统平台需要进行深刻
的裂变,才能让自身强大起来。在董梦阳看来艺术北京理想的优化模式的重点在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道出了这个行业的苦衷,“如果招商的目标数量是150家,而递交申请的数量是250家,那么我们就有了选择和制定标准的权利”。我想董梦阳的困惑是传统的,但是这个博览会的指向性已经裂变出更多社会化渠道的可能性,我想如果董和其团队在运营方向进行裂变,他提出的“完整亚洲”的观念就不会被这些数量所局限。我想董的思路应该切入到社会其他资源和博览会的对接,而不只是系统中的画廊单元和博览会的对接,或许博览会的这门生意就会好做很多。可能,之前董和其团队大部分精力都被套在招商的局限中,而忘记了突破口恰恰在于外围资源的开拓中,才能解决博览会的传统运营短板。我特别希望看到董梦阳能够不断的像360的老总周鸿祎输出的是精神和观念,从而成为移动版艺术北京的真正代言人,就像聚美优品的老板陈欧“我是董梦阳,我为自己代言”。这一块董梦阳团队实在有必要加强学习了。董梦阳要高调起来,完成“艺术北京”新的升级任务,才能满足艺术“粉丝们”的需求。
中国500强企业跟艺术北京没有关系,我想这才是评判这个中国目前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博览会运营能力的指标性问题。如果把这些500强的企业的关系建立起来,董和其团队,还会为参展商的数量所当心吗,艺术北京要做的是艺术信息的社会化分享平台,更需要做的是运营理念创新的分享,让更多的企业和消费人群,能够分享到艺术创新的能量,从而让艺术品能够成为社会精神调剂的重要一环。把拍卖公司请进来,做艺术论坛这些都只是博览会内部自身纵深度的开拓,本身很好很专业,但还是同频率在震动,而更需要的是横向面的资源整合,让艺术北京不单成为艺术界的品牌活动,而是社会化消费资源的汇聚平台。我之所以把讨论问题的核心指向博览会,是因为博览会作为艺术最传统的平台之一,它涉及到传统艺术结构的创新,因此这个平台的创新多大,实际上维系着艺术界未来的创新,因此博览会的生态创新方向和变革显得极为重要,而博览会的运营变现能力,又是整个博览会创新推动的关键之所在。
开个玩笑,替艺术北京做个未来的广告定位:艺术北京必须请到中国至少500强企业及相应人群,才是真的“艺术北京”。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