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北京:打破边界 让艺术随时发生

2013-05-16 09:09:03 宋小青

艺术北京:打破边界 让艺术随时发生

  4月30日—5月3日,"艺术北京"又拉开帷幕。这已是艺术北京举办的第八个年头,同时也是艺术北京将"现代场"和"经典场"合并的第二年。经过上一年的摸索,我们发现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参展单位都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丰富了"艺术北京"现有的概念,同时也在打破一些边界的定义。

  打破空间:让艺术随时发生

  在通往艺术北京主场地的户外通道,出现了另一场展览:这就是本次"艺术北京"的特备项目"ArtZone"。ArtZone是一个以公共环境媒介艺术为主方向的特别展览项目,以雕塑、装置、影像多媒体呈现城市环境的多元主题性。该展览涵盖诸多艺术家,包括艾敬、陈文令、隋建国、杨千等人的作品,在空旷宽敞的林荫道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艺术北京首次尝试户外空间的展览,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元素,但却也让艺术品在和大众产生关联。近些年,关于公共艺术品的讨论愈加激烈,什么是适合放置于公共空间欣赏的艺术品?怎样引导大众对公共艺术品进行欣赏成为重要话题。

  在"ArtZone"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游人对雕塑或装置进行点评,但同时也会发现有孩童攀爬到艺术品之上,这些充满偶发性的行为其实属于艺术启蒙期不可缺少的阶段,而国人对艺术品由好奇转为欣赏的过程中,艺术家和策展人承担着异常艰巨的任务。这并非一句"国民素质"可以解决的问题,而"艺术北京" 似乎在用户外展览这种方式传达另一种有关艺术品的声音——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展览让大众找到与艺术的共鸣,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现代与经典:不再是鲜明对立

  分立于主通道两侧的"现代场"和"经典场"两个展场依然没有出现绝对的融合。然而在作品选择上,我们却发现了边界的松动:经典场中,出现了当代水墨的身影,而现代场中,以经典艺术为基因的作品也比比皆是。

  这种界定,与创作者的思维有关,同时也与观者及专业评判人的界定趣味有关。时至今日,确定地说出某样艺术品的属性变得有些吃力,一件艺术品,往往融合了传统、当代的多种元素,在组合的过程中,如果能让这些元素的不再突兀,那么一件艺术品就可以算成功。

  对此,"柏埔"品牌创始人赵剑英颇有心得,这是一个经营古典红木家具的品牌,和那些经营传统"八仙桌"的红木家具不同,"设计"这个词在该品牌中被格外重视,每一件家具都有着不同的意味,每件家具的比例和尺寸也经过严密计算,这种做法与中国传统家具的打磨颇为相像,赵剑英称:"在‘柏埔’经典,变成一种气质融入到每件作品中。"

  藏家与观众:目的性的渐弱与随机购买的增多

  在展览期间我们还发现,艺术北京的受众群也从原来的带有明确目的的买家过渡为大众观者。而更有趣的是,这些本没有明确购买意愿的观者也会定下价格适中但自己中意的艺术品。

  这种行为的发生,与艺术北京的展品从较单一的装置、绘画类艺术品延伸至具有设计、艺术感的日常用品有关。

  在展会中,首饰、器具、家具甚至衣物都在此展示,它们的出现,增加了极大的购买几率,这也反映了普通观者面对艺术时的心态——更愿让艺术与生活发生联系,更愿欣赏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美好。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