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尼斯双年展观察系列之一: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角色
2013-06-02 22:11:25 刘倩
2013年6月1日是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对公众开放的第一天,结束了三天VIP和媒体预展之后,一直阴雨绵绵的天气开始放晴,大量游客和参观者登陆威尼斯主岛,使得圣马可广场人满为患。“看我们脚下的桥,连接了左右两座岛,整个威尼斯就是这样一百多个小岛组成,并由无数座桥连接而成。”一位中国导游在为几十个中国游客介绍着威尼斯,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另一位中国导游在清点人数,毫无疑问,大量中国游客慕名前来走访威尼斯,就在旁边的军械库也成为他们重要的参观对象。
圣马可广场同时也是威尼斯岛上一个大的交通中转站,在这个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海岛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十几个展览包括中国馆、平行展和特别展都分布在不同的岛上,但关于他们的广告几乎铺遍了每个船站、多数客船和威尼斯双年展的官方地图上,就靠船穿梭在各个展览场地之间,并时而在船上相互偶遇,于是,这个季节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参与成为新的潮流。
对于如今的中国艺术界而言,威尼斯双年展虽然早已不是那个神秘的国际大型艺术展,但在众多中国艺术家、策展人和媒体人的眼里,它依然是掌控着国际艺术权威和最高学术标准的国际艺术展。担任过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之一的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与《艺术世界中的7天》作者萨拉·桑顿曾经在对话时说:“威尼斯是一个熔炉,对中国、远东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拉美国家的现在及过去,西方艺术界知之甚少,现在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他们。”就这届威尼斯双年展中的中国力量来看,他曾经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期待似乎达到了。
中国艺术家的威尼斯经验
从1993年奥利瓦邀请十三位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就开始努力寻求世界认同,直到2003年正式成立中国馆,再到如今扎堆的各类展览,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已经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平台。
方力钧在二十年前收到了奥利瓦的邀请,之后又参加过1997年、1999年和200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但二十年后他首次将自己的个展带到威尼斯,他在威尼斯马赛洛宫殿举行的“处境——方力钧作品展”虽然只有十一件作品参展,但已经成为中国艺术明星的方力钧个展毫无疑问吸引了众多艺术人士前来参观。
已经对威尼斯甚为了解的方力钧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坦言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相对于威尼斯双年展而言已经与1993年大不相同,“1993年的时候中国没有钱,而且即便有钱,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也很少,其实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有当代艺术这回事,所以更不要说把一些资金投入到这个上边来,我们的经验也非常不足,所以那个时候办展览相对要困难很多,而现在大家对当代艺术熟知和认可程度不一样,可能有很多钱用在这个上面,大家做起事来相比要方便一些。”而且当下有如此之多的中国艺术家和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入威尼斯是在以前不可想象的。
同样是1993年的参展艺术家,喻红对于自己20年来的经历也颇为感慨:“回想过去跟现在完全不能同日而语,那个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有策展人的概念,只是觉得做相关工作的人来挑选作品,也不懂得根据空间和展场去创作和构思作品,就是直接把手里的作品拿去展览,而且不懂得运输更谈不上保险。还有就是当年的很多作品包括我自己的作品至今都没有回来,这20年来作品也都消失了。”
从2011年开始就开始研究威尼斯双年展历史和文献的策展人吕澎在资料中了解到,当年十三位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并非一帆风顺:“布展时间仓促、展示场所极为不理想、旅馆条件简陋、大多数艺术家需要自费前往、中方负责人没有机会向世界介绍中国艺术,如此等等。”据资料介绍,当时的十三位艺术家前期准备工作并未受到太大阻碍,于是,“这帮名不见经传的现代艺术的探视者,从银行取出自己大部分或全部的积蓄,兴奋十足地朝着世界艺术圣地的意大利出发了。”但是,之后这些艺术家在意大利的经历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
在20年后的当下,中国艺术家对于威尼斯和威尼斯双年展的熟悉程度有了很多改变,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从中国人对于威尼斯的关注程度还有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的人数上来说,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方力钧二十年前第一次参加双年展,多年来也参加了不少威尼斯的相关展览,但在此做一个个展一直是自己的梦想,虽然对于方力钧来讲这次展览的规模并不大,准备也并没有像其他大型个展那样充分,但却完成了一直以来的希望。
喻红今年参与的是由喻高和张玮策划的威尼斯平行展“心·跳”,她将自己的油画与教堂玻璃进行结合创作,她回忆在当年谁都不懂得展览体制和模式的状态下,没有赞助商也不知道去寻找资金,“哪里像现在无论是赞助还是支持经费,大家都可以去威尼斯参加展览,虽然当年我们有一些人也都自己去了。现在想想如今有这么多的展览和平行展都参与到威尼斯双年展中,我真是感觉到非常感慨。”
二十年过去了,方力钧依然对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平台评价很高:“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开幕式很多朋友、很多圈里边人来看展览,这个平台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虽然这次是第一次个展,也许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个展。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是第55届,它已经有110年的历史,在我们国家,连续做110年展览的可能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就能知道它能够在世界上的位置了。无论对于中国艺术界还是全世界的艺术人士来说,威尼斯双年展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性的展览,大家对艺术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信息来源是从威尼斯双年展来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上边它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系列阅读:
从艺术家到策展人的主角转换
中国艺术家早在前十年间都以被西方策展人邀请的方式参展,而在2003年设立中国馆以后,中国馆的策展人更改为中国人,中国馆位于军械库的处女花园旁,紧邻东道主意大利馆,中国策展人包括范迪安和王镛、蔡国强、侯瀚如、卢昊和赵力、彭锋、王春辰等先后担任近年来的中国馆策展人,那年是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威尼斯另一关键的年份,中国当代艺术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参与从以艺术家为中心转移到以策展人为中心。
作为本届中国馆的策展人王春辰首次参与到威尼斯双年展之中,他在谈到本届中国馆的主题“变位”时说,变位象征的是事物在发展中的变化,特别是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艺术在其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内关注,在威尼斯双年展这样一个国际平台上如何准确展示中国的当代艺术其实是一个挑战,同时今年中国馆的大型油罐已经被拆除,所以中国馆主题同时也围绕着“变化中的中国馆”来进行。
到达威尼斯之后已经近一个月,王春辰一直忙碌着中国馆展览的布置与调试,还未来得及对其他大部分国家馆进行观看,担任中国馆的策展人让他成为威尼斯双年展上解读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人物,他在展览现场忙碌着为观众介绍作品、艺术家和中国当代艺术,从VIP开幕式到观众开放日,他都亲自守在中国馆,为观众导览并发放资料,短短几天之内,从中国带来的关于中国馆的资料都已经所剩无几,每天不停的发言也让他的声音变得沙哑,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访问的间隙他还穿插着招呼参观者。
但他对于双年展的参与让他与之前的看法有了很多不同,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吸引力和现场感是他在其他大型展览上从未感受到的,他觉得无论大家对于威尼斯双年展持怎样的怀疑态度和批判态度,甚至或是质疑和反对以及不屑一顾,但这些都很难影响到它在今天全世界展示机制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威尼斯双年展的观众如此之多,我从未看过任何展览这么多的人,参观者是如此国际化,比如从中国馆的角度讲,接触到的观众是非常国际化的,而且观众的交流也都很积极,参观者的专业性也都很强。”
站在国家馆的角度来看,王春辰谈到整个双年展给人的感觉是五彩斑斓包容性很强的,这在目前的中国来看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几乎不可想象的,而且他认为说威尼斯双年展是西方的话语权并不准确,威尼斯双年展目前的开放成都很大,双年展今天关注的对象很广泛,而且很多获奖的艺术家都是小国家的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家,并非是只盯着世界流行趋势,“我们平时所以的媒体曝光多的和市场化的在这里都没有。今年的获奖艺术家有一个老太太,她创作了一辈子但是缺不被世界所了解,获得这个奖项之后她没有来领奖,发来感谢词说‘这是一个迟来的荣誉和鼓励。’从这个角度会发现他没有关注所谓流行的大牌艺术家,这个能看出一个整体面貌,它的兴趣点就像主题‘百科宫殿’一样,它的包容性至少通过评奖有这么一些迹象。”
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角色
无论对于主题展、国家馆还是平行展,大众对于策展人的展览主题和策展理念都比以往更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都或多或少受到威尼斯双年展的影响,在对20年来的历史研究之后吕澎认为:“2000年,上海双年展开始采用接近国际规则的策展人制度,有不少西方艺术家参加了这次展览;到了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有了中国馆,尽管这年的‘非典’影响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威尼斯的展览,但是,设立中国馆表明了中国官方艺术机构基于自身的策略也开始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利用,中国当代艺术的合法性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无论人们对中国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有怎样不同的评价,事实上,正是所有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人们的参与,使得中国的当代艺术渐渐为世界所知。”
对于威尼斯双年展上如此之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王春辰并没有单独分开来讲,他并不认为中国馆就代表中国而平行展不代表中国,他说:“实际上中国的当代艺术走向国际化平台之后国外的人并不区分谁的展览和艺术更代表中国,唯一需要的是如何把我们带过去的艺术做一个更好的展示。
策划了《未曾呈现的声音》的策展人王林已经连续策划了两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他更倾向于谈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国际上“发声”,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当中发生的。
王林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中国当代艺术则要在这个相互发声的过程中更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他说:“所谓的自主性就是我们的活动、展示不是一种被动的被选择,而是一种主动的展示,这就有助于双向的交流。要对艺术创作产生作用,所以它会慢慢形成自己创作面貌的独特性。这种双向的交流当中其实艺术在不断地发声,我觉得艺术家的创造力会不断地被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性就会被不断地激活,这是一种新的状态,而且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中国当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特性就会慢慢地呈现出来,因为我们的艺术家毕竟生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边,而且也生长在不同的历史文化里。我觉得恰恰是这种独特的东西,这种不同的东西才是交流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反过来交流的过程又会促成这种独特性的产生,我觉得这就是全球化和本土化或者本土性的关系,或者说中国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只是谈论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这两个东西是水乳交融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去更自主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更充分、更自主、更主动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达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良性的交流,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可能还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