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沈阳道的收藏传说

2013-06-04 15:15:37 未知

  如今玉器精品 可谓凤毛麟角 王灵生讲述沈阳道的收藏传说

  关于市场的起源,《周易》这样写道: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场是生活的田园——广阔、丰富、获得所需。而今,市场已不再是一个孤单的名词,它的前面被缀上了很多主语——花卉市场、古董市场、水果市场、跳蚤市场……人们去市场的行为和目的也已不再是单纯地买,如今,更多的人是在“逛”,是获得一种享受。而对于喜好古玩和收藏的天津人来说,沈阳道是他们经常要去逛的地方,即使买不到心仪的东西,只是单纯的走一走看一看,都是一个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天津市内出现“旧物调剂市场”,和平区的旧物调剂市场就在沈阳道一带,便在当时形成了旧物交换市场。1987年,原旧物交换市场已逐步发展成为古物交易场所。1992年,和平区对旧物市场进行改造,并更名为“沈阳道古物市场”。

  在沈阳道上有许多销售玉器的商贩,也曾有很多资深的玉器藏家在这里淘到宝贝,对于沈阳道玉器藏品销售的情况,资深玉器收藏者王灵生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沈阳道玉器藏品的前世今生。

  “在沈阳道古物市场没有以前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人们交易的古玉一般都是家传,而且大都通过‘鬼市’等渠道进行交易,从总量上看,老东西并不多。在1992年沈阳道古物市场正式命名以后,到2000年之前这段时间,沈阳道销售的玉器大部分还是以新东西和仿品居多,老东西很少。到了2003年,沈阳道的玉器市场出现一个新趋势,翡翠盛行,这也是跟当时人们的喜好有关,喜欢翡翠的人多,买的人多,这类商品也很风靡。从2003年到2009年,应该说老玉器开始在沈阳道这个新兴的古玩交易市场中较多的出现,尤其是在2006年,可以说是老玉销售的高峰。如果说如今沈阳道超过95%的玉器都是假的,那么在2006年时,差不多有接近五成的东西都是对的。而且那时还能经常见到‘一眼活’的宝贝,比如汉代的宫灯、玉璜、玉璧,品相完整、沁色漂亮,都是很好的收藏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白玉玉弓,器形很大,但由于当时没那么多资金所以就没有收购,而且以为今后还能见到,但遗憾的是,我只看到那一次,后来去徐州博物馆时才看到了一件一模一样的东西。可以说,2006年,那时候的沈阳道是可以见到不少精美老玉器的。”王灵生说,在2009年以后,沈阳道的玉器销售出现明显的滑坡,仿品越来越多,老东西以及其中的精品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其中的原因和市场的发展演变有一定关系。“我所知道的一些有稳定老玉来源的山东、陕西玉商,都曾经在沈阳道有长摊,但从2009年以后,他们就以北京和唐山作为主要的销售渠道。据我了解,他们不在沈阳道的一个原因是觉得在天津很多老玉卖不上价,而北京的一些古物商店经常会以高价收购老玉,而唐山则会有港台客商到访,他们的出价也是很诱人的。”

  王灵生说,一个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会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对这些现象要有一定的了解,当然现在的沈阳道也不是不能去,像他自己仍坚持每周四去逛逛,一是看有没有捡漏的机会,二是通过看大量的仿品、假货,积累自己对假东西的认识程度,为以后的收藏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倩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