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复调——二十一种状态”展览阐述

2013-06-08 17:59:30 林书传(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本次展览策展人)

中国艺术生态调查江浙沪站

  每一个展览都需要一个展名,就像人都需要姓名是相同的道理。在趋于同质化的社会中,仅仅依据姓名区分不同的个体是肤浅的。今天亦是一个展览同质化的时代,不同的美术馆、画廊用着相似的方法与相同的资源拼装着“不同”的展览。我们将已经进入美术馆与画廊展览体系中的艺术家比喻为一幅扑克牌,美术馆与画廊只是用老一套的游戏规则拼凑着手中的纸牌。“复调——二十一种状态”从玩牌的角度思考,本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手中的牌(艺术家),并没有进入任何一种游戏规则之中,他们以后可能成为一把漂亮的手牌,但至少在今天他们还只是白纸一张。

  “复调”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相反,“复调”小说中则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每个声音都是主体。因此在巴赫金构建的“复调”小说基础上,所有人物、线索在同一世界中,互相交织,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本次展览正是借用巴赫金“复调小说”的概念,将整个艺术圈生态比喻成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不需要作者统一的意志(主流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对美术馆进行支配。相反需要更多多元化,差异化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进入美术馆,展览作品需要一些互不相容的独立意识,各具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而且艺术家自身便是一个复杂的个体,艺术家无论是从个人情感还是作品趣味上都是极其丰富与多变的,个体之中就存在“复调”般的矛盾。因此在展示作品和解读作品的时候都不应该朝着一条既定的主线思考与前进,在作品的展示方法及解读方法上也需要借鉴“复调”的意义。以“复调”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并不是刻意消除主线艺术家及作品对于艺术生态的影响作用,而是呈现一种主线与支线相共存,且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一种生存状态,对于中国艺术生态多元化、多样性、差异性的展示才是展览的终极目标。

  在中国真实艺术生态中,大部分的资源往往被三种群体所占据——官方群体、市场群体、学院群体。所谓官方群体指的是画院、书协、美协等一批有着官方职务的艺术家,他们占据着多数官方资源;市场群体是指一群身份游离于学院与画院之间并获得市场认可的职业艺术家,他们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学院群体指的是有着高校教师身份的艺术家,他们占据了多数的学术资源。这其中有些艺术家同时拥有多重身份,并垄断着中国绝大多数展览与评奖资源。并与美术馆、画廊构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展览生态关系。因此“复调”是拒绝艺术资源同质化而挑选的另一种展览方式,参展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处在官方、市场、学院三者夹缝之中。

  从某种程度考虑,美术馆、画廊在拼凑手牌的同时,也是一次洗牌的过程,他们一方面垄断现有展览资源,一方面又不断寻找新的展览资源。许多以挖掘年轻艺术家为目的的新星展、青年展、调查展成为许多美术馆的常设项目。这类展览的现实目标便是如何将白纸“印刷”成扑克牌,并成功归纳到其可控的展览资源范围之中。这些展览类似于娱乐圈选秀节目,从收视率的角度考虑有着其特殊的媒体价值及传播价值,也是艺术界“造星”不可缺少的一步。但“艺术选秀”本身便带有强烈的价值指向,展览在带给观众感官刺激的同时,美术馆还将一种狭隘的精英价值观和高傲的文化姿态强加于普通观众。他们不断向观众强调什么是“成功”的作品,是有“价值”的作品,却不去注释艺术作品中的精神价值是市场价值、传播价值及社会价值所无法对等,而这种所谓的“成功”仅仅是建立在一种被误读的价值参照之中。我们的提问是,你不成功,还做不做艺术?由这一个问题派生的问题是:艺术究竟是获得名利、地位的工具,还是其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复调”——二十一种状态将以作品与纪录片共同呈现出参展艺术家的一种真实的状态,并说明,艺术可以成为完善自我和健全人格的通道。展览并不仅仅是展示作品,而且展示艺术家。任何单一作品对于本次展览没有任何意义,展览作品与艺术家本身的共同呈现才能体现展览的最终目的。因此,这次展览既不是去挖掘艺术界的新星,也不是去为未成名的艺术家翻案,更不是打着“眼光独立”的幌子自立山头。20个不同艺术家,仅仅是20个真实状态的呈现,也是20种不同的生活选择,对这种三不靠特殊群体的调查与展示对观众的生活选择也将更具参考价值。

  “复调——二十一种状态”是中国艺术生态调查系列展览的一部分,本次展览展示着来自江浙沪地区二十个没有进入市场体系,亦没有进入学术评价体系的原生态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与创作状态,二十个艺术家,二十一种状态。从字面的意义上看来,展览重点应该是20个不同艺术家,20种不同的状态。但本次展览除了对20种不同状态的真实呈现之外,其真正意义却隐藏在第21种状态之中。我们既可以将第21种状态理解为艺术家自我状态的一种延续;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家从白纸到纸牌的过程中,其状态的一种改变;我们亦可以理解观众参与展览当中一种参与状态。在西方人的理解当中,人死的一刻,会瞬间失去21克的重量,我们将这21克重量喻为灵魂的重量。而真正的艺术家定是出卖这21克的重量,才变的更加真实与敏感,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出卖一个人最重要的重量呢?这是一个选择成为一个艺术家最本质的问题。本次展览要做到的仅仅是真实呈现,展览亦如生命短暂,展览结束后,每一个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可以自问:“我是否还要至死不渝地热爱和从事艺术?”观众也将明白,自己的选择才是第二十一种状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郭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