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威尼斯双年展”之一:策展,数量能解决质量问题吗?
2013-06-10 01:08:40 雅昌分析师
导言:威尼斯双年展自1895年成立以来,两年一届。从“欧洲最重要的艺术展之一”已经演变成了当代艺术界里的“奥林匹克”,并被喻为“双年展之母”。作为当代艺术界的狂欢节,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爱好艺术的观众齐聚于此,也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标杆,反映当下当代艺术发展变化和观念演进。
从1993年当时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奥利瓦邀请了十三位中国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或多或少受到威尼斯双年展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开始努力寻求世界的认同。中国当代艺术经加入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从几个标志性的阶段可以体现出来:首先是2003年正式成立中国馆,再到如今中国艺术家大面积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无疑,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审美的趋势里,在与国际对接的同时,无论是主题展、国家馆还是平行展,来自于中国的策展人的展览主题和策展理念都比以往更受到世界的关注。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
威尼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平台
(发自威尼斯)自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官方邀请中国馆入驻并初设中国馆起,当年策展人范迪安和艺术家策划联手用青砖、陶瓷和屏风等传统材料搭出一个中国馆,但因非典未成行。直到2005年中国馆才正式落户威尼斯。据说,这一年策展人请去了不是艺术家的风水大师王其亨。王其亨拿出《威尼斯双年展的风水》报告,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将位于军械库最后一个黑暗工业空间,有一排排生锈油桶的非常糟糕的中国馆说成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于是中国馆便落户于军械库(Arsenale)。中国馆建筑内部数十个油桶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策展人最大的难题。这些已经有50年以上历史的油桶,曾被意大利方作为工业遗产文物加以保留并不同意将它们搬出军械库。在中方的多年努力下,今年意方终于同意把这些油桶搬出,只保留一个作为纪念。中国馆内的油桶被拆除,为中国的展览提供了一个更为优质的场地。 “我能够了解到的中国,是通过中国的当代艺术。我之前从未近距离了解过中国,直到我看到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是这么的有创造力,才让我对中国以及她的文化开始感兴趣。”印度艺术家Zuelli在参观中国馆时这样说。
“能够在四面环水的城市举办一场展览是每个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梦想!”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是这样盛赞本届艺术双年展。然而今年几乎有300多位中国艺术家、策展人都怀揣这样的梦想。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参与威尼斯双年展,被不少中国媒体称为“扎堆行为”,个别媒体甚至认为部分艺术家有浮躁和功利之心。从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崭露头角,到2003年设立国家馆,再到2013年浩浩荡荡的平行展……国内艺术界对威尼斯双年展的热衷近乎癫狂。毫无疑问,现当代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无异于歌唱家来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展歌喉。外媒对中国艺术家蜂拥来到威尼斯普遍持肯定态度:“至少这些展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通过这些当代艺术我们可以更近距离的看中国。事实上不止是中国,像印度等国家这几年都在威尼斯举办更多的展览,这也让威尼斯变得更加国际化,让我们有机会感受于不同文化艺术的熏陶!”意大利收藏家Possati这样给记者说。
被遗忘还是被铭记?
平行展”历史之路“现场
平行展“大运河”现场
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成为现当代艺术施展魅力的国际舞台已经毋庸置疑。这个水城不仅仅在于让人们了解全球之现当代艺术正在发生什么,它还让更多艺术家及其成功作品成为经典。从早期的克林姆特(klimt),到六十年代的抽象艺术家库宁(Kooning),再到当代艺术家koons(昆斯),都是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被人们所认识。“如果你能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让人铭记,定会影响一个艺术家一生的命运。”爱尔兰馆的策展人苏莉万说:“当然除了艺术家本身作品表现优秀外,展览的策划也异常重要。尤其对于当代艺术而言,将其置于一个合适的场所,有事半功倍之效,反之亦然。”
今年除了中国国家馆,中国现当代艺术还参与了诸多平行展,例如:“大运河”、“未曾呈现的声音”、“历史之路”、“心跳”、“对望”等等,再加上一些外围展,中国的展览大概不下十五六个。如此众多的展览到底又有几个能够让人铭记?看了多场展览后,一位中国小伙子不如调侃地说:“几天下来看的都‘晕展’了,能够记住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馆和几位大师的展览。”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欧洲游客,询问他们对于中国展览的看法,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都是感觉不错、看起来很好,云云。但是追问哪个展览以及哪件作品给予他们印象深刻,却也说不出所以然。难道花费了多位策展人和艺术家大量心血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在这场视觉盛宴中,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记者也不全然相信,也许是记者的访谈太狭窄和太片面了。
在看完威尼斯双年展后,南京四方美术馆馆长朱彤告诉雅昌艺术网:“今年是中国参加双年展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艺术家多接触这样的国际性大展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可能还不太懂得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大家更多地是把这当做一个机会,而不是更好地展示自己。但是,毕竟这才是刚开始,貌似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二三十年了,看起来是很国际化的,但是我们离真正的国际化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个距离的产生主要是我们自己本身整个系统的运作离真正国际化系统的运作是有距离的。比如说展览的策划、布展的方式、艺术在今天的位置,与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策展:看点还是看面?
意大利馆展览现场
英国馆展览现场
什么才算是好的展览?“作为一个参观者,我评价一个好展览的依据是:他能够激发起自己的好奇心,让我想要去了解这里面的每一件作品,再进而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意大利收藏家Possati说。
不少评论人士反应中国展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展览显得零碎,并不是像有策展人精心策划,而更像是一群艺术家凑在一起做了一个展出。作品与展览主题关联性不强,甚至有些成名艺术家在两个甚至多个展览上都有参展,毫无疑问,是将之前的作品运过来展一下。Possati也说出自己的感受:“中国展览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作品凝聚力不强,显得不够完整。”
朱彤认为:“在策展方面,我们中国人做策展,总是喜欢做宏大叙事。所谓宏大叙事就是总是喜欢总结什么,或者展现过去的某一阶段的多么重要的历史,甚至是谁提出了这段历史以及该怎么梳理。在这种大型的展览中,喜欢总结历史,并喜欢谁谁说了算这种感觉。但是西方的展览很少这样做,除非是非常大型的回顾性的或者梳理性的展览。他们更多地是关注一个点,或者一个很具体的东西,也许是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朱彤赞赏这种能提出很具体的东西、未来的东西的策展方式,“是具有策展方面的先进性和挑战性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加强的地方。第二个,我们在展览的辅助方面还是有欠缺的,比如我们的画册、媒体公关以及我们的展厅布置。以上诸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你可以比较一下中国的展厅和西方的展厅,还是有很明显差别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中国未来需要注意的方面。我们经常会说:‘你觉得这个展览有意思吗?’有意思的概念是指这个展览必须是比较新颖的,或者能够打动你的地方。这是我们国内展览现在比较欠缺之处。我们现在还是有点想在这个国际舞台上展示异国情调的意思,我以为这在今天是无效的和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拿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来直接和西方对话,或者直接融入世界的艺术圈里面。这样我们的文化艺术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也许我们可以简单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的策展角度,显然是不同的。意大利馆的主题“反之亦然”,其总策展人皮埃特洛玛凯告诉记者:“在主题确立之后,我一共邀请了14个艺术家,他们每两人一组,被分割在7个不同的房间,面对面,用各自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共同完成这个“反之亦然”的主题。”最后的表达形式也是成组呈现,对比鲜明。另外两个颇受关注的国家馆分别是英国馆与俄罗斯馆。俄罗斯馆设两层展厅,但仅有三件作品。整个展览仅仅围绕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通过装置、行为艺术赋予古老希腊神话以现代含义。英国馆策展人Jeremy Delle则是用一种叙事式的方式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个由特殊事件组成的历史谜团,使英国馆呈现在一片虚幻当中。展览试图从多个角度观察自然以及英国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的方方面面。整个展览利用一系列的历史片段呈现出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期由古及今,并顺延着历史的逻辑推演这个国家的未来。所挑选的作品无不反应英国的性格和文化。
当我们在策展方面给自己挑刺儿的时候,外媒还是充分的肯定了此次中国的威尼斯一行,毕竟中国的艺术产业起步较迟,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每一次的双年展对我们既是一个展示,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至少国际都公认了这一点:国际当代艺术的未来,中国一定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责任编辑:陈奕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