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素材中的摄影与速写
2013-06-13 09:09:39 陈磊
切.格瓦拉《萨帕塔 马坦萨斯沼泽》
写生不论在西方的素描、色彩还是在中国画的学习中都是一个必经的环节,写生不仅能够直接描绘绘画作品,而且还可以收集大量创作的素材。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艺术家采集素材都是用速写等手工方式。然而,摄影技术出现后,尤其是数码相机的出现,素材的收集很多都开始使用摄影。但是,摄影与速写在素材收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摄影技术与速写收集素材过程与方式的不同。摄影技术是对现实场景瞬间的完整记录。这种真实记录是不分主次的、没有取舍的,很少存在甚至不存在观者个人情感的注入,尤其是在记录动态物象的时候,除非用电脑技术特殊的处理,否则多是机械的复制过程。
陈卓+黄可一《中国嘉年华l No. 10》
大家都知道徐悲鸿的奔马和米隆的《掷铁饼者》都是生动表现美的杰作,但是近代铁饼运动员越是学米隆的雕塑越是难以发挥出高水平。而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摄影技术对马奔跑的过程慢镜头回放,发现其截图也不同于徐悲鸿的奔马,现实中马奔跑的瞬间动作远没有徐悲鸿奔马带给大众的美感。这就是视觉物理感受和现实自然物理规律的差别。
倘若我们对照一幅笑得十分可爱的孩子或者其他年龄段的笑脸等各种表情的照片进行临摹,最终我们会发现临摹的过程和临摹出来的效果都很僵硬,肌肉很难与表情完全真切生动的吻合。然而,当我们对着画家不管是寥寥几笔还是深入刻画的素描临摹时,会发现过程很舒畅、形象很生动。
陈维《沙子与没有人2》
这就是摄影技术采集素材带给艺术创作的弊端——越来越倾向于自然的真实,这种真实是冷漠的、没有生命力的。相机的设计虽然是模仿自人的眼睛,但是其活动却缺少人的情感,因而很难与人产生共鸣。这就是艺术家采用速写方式相比较摄影技术的优势:情感的真实。对此,格式塔心里学派的完型理论已经解释的很清楚:外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人的情感因素,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形式都同一定的力的运动形态有关,力的运动形态又同人的内心情感变化结构相同,但质料不同。可能大家会怀疑,照片不也自然的反映吗?的确,照片并非真正自然的反映。
彭韫《住在主教山的Lavinia-6》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说道“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因为他见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却不能看见的东西”。在画家写生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古人没有摄影机但其对山水、花鸟物象鲜活的描绘却远胜于今人。或许在自然层面上古人比不上今人,但是在生动上今人却很难再超越古人的高度,比如米开朗琪罗的人体、中国的花鸟、山水等等,这就是工业技术文明带来的冷漠无情在艺术上的反映,它已经侵袭到了艺术的每一个角落。摄影机技术因过分接近人所直接观察到的自然层面的真实而失去了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及观者当时鲜活的体验,因为绘画应该表现事物某个凸出而又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的特点、某种主要的状态等。摄影技术没有表达出速写中所表现的动作的真实,而这动作的真实也表现了情感的真实。
马永峰《物种起源02》
别林斯基说“在一幅伟大画家描绘的肖像中,一个人甚至比银版摄影中自己的反影更像自己些。因为伟大的画家把隐藏在这个人内部、也许构成这个人的秘密的一切东西,都非常明确地揭示了出来”。恰如“注意这些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表现出一句话是由另外一句话引起的,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决定……”绘画所表现的生动性也是由一动作至另一动作的瞬间。因为“‘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这动作更生动、更具活力。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表现“实物内部外部的逻辑,换句话说,是事物的结构、组织与配合”。然而,这恰恰是摄影难以做到的,因为“摄影片长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果然!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摄影片无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照片所摄取的不是真实的自然”(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综上,我们可以概括具有魅力的艺术作品与写实的照片相比较具备的优势——三方面的真实。一是动作的真实,二是内容的真实,三是情感的真实。
本文为雅昌“每周艺星”获奖文章,作者陈磊博文地址在此。
(责任编辑:秦德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