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式的登陆与退潮
2013-06-13 10:24:51 雅昌分析师
绿园城堡外的中国展览宣传广告
对于如今的中国艺术界而言,威尼斯双年展虽然早已不是那个神秘的国际大型艺术展,但在众多中国艺术家、策展人和媒体人的眼里,它依然是掌控着国际艺术权威和最高学术标准的国际艺术展。从1993年奥利瓦邀请十三位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就开始努力寻求世界认同,直到2003年正式成立中国馆,再到如今的多个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艺术似乎已经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平台。虽说取得国际化平台的认可是各个策展人和艺术家进入威尼斯的初衷,但最终登陆威尼斯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目的。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多个中国平行展一直处在话题的风口浪尖上,热门话题甚至盖过王春辰策划的中国馆“变位”,其实平行展对于威尼斯双年展而言依然是个新兴事物,“平行展是最近才出现的,因为太多人想进入威尼斯。因为全球化以后全世界来威尼斯的人太多了,原有的主题馆和国家馆没有办法容纳这么多展览,所以我们只能扩大第三个展览形式,那就是平行展。” 威尼斯前副市长Roberto先生说。
威尼斯真正设置平行展从2007年开始,原有的威尼斯双年展外围展更名至现在的Collateral Event,组委会为了保证整体展览的学术性,将平行展数量定在50个以内,今年的平行展总数为47个;但这依然无法满足大量展览进入威尼斯的需求,在官方的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之外,还包括无数自发组织的外围展。
回顾中国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过往,除了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吕澎策划的“给马可波罗的礼物”,就只有上届双年展王林策划的“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和陆蓉之的“未来通行证”。从今年年初到威尼斯双年展开幕的近半年时间里,不少中国当代艺术展览陆续公布成为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展与外围展,再经过媒体的炒作和艺术圈内大肆讨论,中国当代艺术与威尼斯的关系不断发酵,就像一个肥皂泡一样不断被吹起,在三天的VIP期间,相熟的与不相熟的中国当代艺术人士们都喜欢穿梭于各个开幕式上,他们把酒言欢相互捧场。这个肥皂泡最终在热闹的开幕式上像礼花式的爆破,然后归于平静。开幕日的结束也意味着很多人完成了他们此行的使命,在公共开放日开始的一两天内,威尼斯双年展对于艺术界人士们来说已经结束了。
无疑,多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共同进入威尼斯都在用这个国际标准来衡量自我被认同的心态,有意思的是,这种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分布同时也印证了国内艺术圈的格局,他们把相似的江湖带到威尼斯,形成了新的关系据点。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