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他用海报为爵士乐写开幕诗篇

2013-06-15 07:48:04 晏婵婵

  爵士音乐节发起人、海报设计师这听起来有点不搭调的两个头衔,成了尼古拉斯·卓思乐身上最耀眼的光环。近日,卓思乐带着自己近4 0年的15 0张爵士乐海报精选作品来到了深圳,在华·美术馆展开为期一个多月的中国首展。

  本次卓思乐爵士海报展给深圳平面设计界可以说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海报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因其自由的表现形式和较大的表现篇幅而受平面设计师的喜爱,但能在长达37年的时间内专注于爵士音乐节海报设计,并为此向世人展开一次次的设计探险和艺术实验,这在中国设计师们听起来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卓思乐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出色。他也让中国的设计师思考,当下社会和商业环境对平面设计里纯粹性和趣味性的消解。

  37年来,他用海报为爵士乐写下一首首开幕的诗篇

  上周六,当卓思乐亲自作为导赏员带领南都记者在展厅参观时,他有些俏皮地向记者表示,“我的每一张海报都藏着一个小秘密。”而这些秘密,就来自他对爵士乐和爵士音乐家的如数家珍。卓思乐是学平面设计出身的,但儿时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爵士音乐家,1966年,卓思乐在其出生的小镇———维利绍组织了他的第一场爵士音乐会,没想到首场演出就吸引了近300多名观众,要知道这个瑞士小镇现在的人口也只不过6000余人。首战告捷让卓思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了爵士音乐节的职业发起人,并在今后几年一举将维利绍爵士音乐节办成了欧洲一年一度颇负盛名的爵士音乐盛会。

  办音乐节自然需要宣传,卓思乐本人就担纲起了音乐节的海报设计师工作,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他太熟悉这些艺术家了。最开始,卓思乐非常喜欢用比喻的方式暗含各个音乐家的小秘密。在一张为音乐家Colem an设计的爵士乐海报中,他将萨克斯的一端变成了电话听筒,“因为我为了筹办他的演唱会打了很多次电话,他就像是一个callm an,而这刚好和他的名字谐音。”而在另一张为Sam R ivers设计的海报里,他又将萨克斯变成了一条河,里面跃出一条红色的金鱼,以此来表达R ivers的音乐。不过最著名的还是那张为Cecil T aylor的个人独奏设计的海报,整张黑色打底的海报上只有一截断了的彩色手指,卓思乐给记者揭开了谜底,“C ecil T aylor的演出非常激烈,他在钢琴上的弹奏时常让人有疼痛感,因此我想用断指来表现这种痛感,同时因为是solo独奏,所以就只设计了一根手指。”

  海报的设计语言要更新,要让当下的人解读时代特点

  相比于上世纪70年代喜欢用比喻,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卓思乐的设计风格则开始受到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影响,鲜明、大胆的色彩以及不规则的碎片图形成了海报设计的主流;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又重新回归简洁,“又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做起”。在当下数码技术发展成熟的时候,他及时将新技术融会贯通,充分展示了3D和数码制图带来的乐趣。卓思乐本人认为,“我们要活在当下,让当下的人能够解读时代的特点,70年代就应该有70年代的特点,80年代就应该有80年代的样子。”

  卓思乐表示,“我觉得在我们的海报设计里面,海报都是有情感的,尤其我们的海报是针对爵士乐,爵士乐也恰好需要我们的情感。海报是要告诉观众有这样一个展览,能够抓住观众的兴趣。”虽然风格一直多变,但唯一不变的则是海报对爵士乐的各种隐喻。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一张用印章随意印成的海报里,也隐含着鼓、小号这些音乐符号;而即便是极度抽象的线条,细看之下也是一位音乐家在拉提琴。卓思乐就用他37年的坚持,将爵士乐和海报设计出色地结合在了一起。

  缺乏展示空间与认可,海报设计在中国没有存在感

  看到卓思乐的海报展,参观者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产生不了卓思乐这样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出平面设计能量的大师?知名设计师韩湛宁无奈地表示,“别说像卓思乐,就是能在海报设计领域坚持下来的中国设计师都少得可怜。”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见平就认为,“其实海报是平面设计师非常钟爱的一种设计载体,表现形式自由,篇幅又大,可以给设计师很多发挥的空间。”韩湛宁给记者细数了当下中国知名平面设计师的发展路径,“很多都是做海报设计起家,在国际上获奖,然后在专业和社会领域赢得认可,从而获得国内的商业机会。”但可惜的是,一旦回归到国内,平面设计师往往就沦为商业的奴隶,再难追逐海报梦。

  在当天展览开幕的论坛上,一位年轻设计师向卓思乐表达了自己的困境,“我们平面设计圈里谈到中国的海报设计时,都认为它已经死亡了。”韩湛宁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碰到的很多无奈,“在中国,海报设计是一件压根不受重视的事情,首先你设计了海报根本就没有地方张贴,在深圳只有华侨城OCA T里面有几根张贴海报的柱子,你贴别的地方还会被当成是‘牛皮癣’。而你要是去欧洲旅游,会到处看到张贴海报的海报栏,很多时候几十张海报连在一起,那种震撼感是非常强烈的。”

  除了展示的平台有限,整个社会对海报设计的轻视也是显而易见的。韩湛宁曾经接过一个博览会的海报设计案子,“对方提前两天才给我们打电话,叫我们设计一张海报两天后就要。政府层面尚且如此,大家都认为海报设计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完成的事,它起到的就是一个布告栏的作用,但实际上海报设计是有很多艺术感在里面的。”久而久之,平面设计师们自然也不会在海报设计领域花太多的心思,“这在中国是件没有存在感的事情。”

  海报给公众介入文化的机会,但在中国仍是小圈子游戏

  而想要在某一领域专注下去,在国内的平面设计师们看来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不同于卓思乐本人数十年与爵士音乐节的亲密合作,在国内社会氛围都很浮躁的情况下,机构都倾向于每次和新的设计师合作,认为可以换一种新的理念或者表现形式,由于没有机构长期的合作关系,设计师们就很难对某一领域深入下去,每设计一次海报其实都是一种全新的人力和智慧投入。很多设计师坦言,“虽然杭州、宁波都有海报展,但有时候除了在平面设计圈里自己玩玩,想要像卓思乐这样长期坚持真的没办法。”

  何见平坦言,在欧洲很多国家特别是德国,“政府对于海报设计的保护及支持是非常充足的,包括他们的媒体上都有很多机会给文化类的海报进行传播。”而德国海报设计大师马蒂亚斯上次来深圳展览时则表示,“对文化艺术而言,设计很重要,设计其实就是一件城市的家具,不仅要有五光十色的装饰,也是装点文化内涵的一部分,据我所知,有很多中国设计师也在做一些公众设计推广的项目,他们明白经济的腾飞与文化发展是同步的。而海报则可以给民众提供一种介入文化的机会,当我看到自己设计的海报能贴在剧院的门口,就已是莫大的安慰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