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重塑”: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及论坛主题发布
2013-04-04 06:10:29 未知
2013年4月12日至15日,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将在上海大学举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公共艺术》杂志主编汪大伟担任论坛组委会主席。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将为我们带来最新的国际信息,并为国际公共艺术提示多元的发展方向。
中国《公共艺术》和美国《公共艺术评论》两家期刊于2011年共同创立了“国际公共艺术奖”,以“地方重塑”为主题,选择来自全球的艺术家在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期间的作品。评委由来自英国、美国、日本、巴西、土耳其、中国的策展人、公共艺术和当代艺术评论家组成,同时在全球范围推举15位研究员,由他们提名了141件作品,包括壁画、雕塑、社区改造、空间转换、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在不同层面上具有标杆性,为我们理解和阐释公共艺术的基本内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
在活动举办前夕,主办方发布了此次活动的主题“地方重塑”的具体阐释文案,并辅以具体的公共艺术案例加以说明。
主题阐释一:主题的千差万别
“地方重塑”的理念从不同角度关注和诠释城市生活与地域文化,关注空间环境,关注人文、历史脉络与公众日常生活,体现出公共艺术对于社区再造及重塑市民文化生态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让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开始城市生活,与此同时,城市居民也开始表现出对乡村生 活的向往。如何让城市居民到乡村寻找“精神家园”, 成为公共艺术改造地方的推动力。艺术家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城乡发展的特定思考,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千差万别的自然、人文元素,为创造出不同主题和模式的“地方重塑”样本提供了无限可能。
代表作品:尼日尔建筑
尼日尔建筑
艺术家:诺特•维塔尔(瑞士)
时间:2007年
地点:尼日尔阿拉伯北部5公里的一片绿洲
形式和材料:雕塑、建筑、大地艺术
委托人:自我委派
研究员:薇拉•托尔曼
《尼日尔建筑》是集雕塑、建筑、大地艺术为一体的公共艺术作品群,每幢建筑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抵御热浪和沙尘暴之屋”,“望月之屋”等。其中一个是儿童学校,450名儿童上课时就坐在阶梯上,因此这所学校不仅是一座雕塑,而且还具有社会功能。艺术家运用被当地人视为废料的材料建造了极具现代感的建筑结构,使作品既不同于当地的传统建筑物,又能融入这座城市的审美习惯中。
主题阐释之二:形态的公共属性
“地方重塑”语境下的壁画和雕塑既不再是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环境壁画”或“城市雕塑”,也不是以表现艺术家个体语言和艺术风格为主的载体,而是具有明确社会价值和文化理想的艺术形态。美国费城现代艺术协会主席卡登(Janet kardon)就曾指出:公共艺术不是一种风格或运动,而是以连结社会服务的前提为基础,借由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的存在,使得公众的福利被强化。
代表作品:无声的进化
无声的进化
艺术家:杰森•德凯尔•泰勒(英国)
时间:2010年
地点:墨西哥坎昆国家海洋公园
形式和材料: 水泥雕塑,水泥、沙砾、纤维玻璃、活珊瑚礁
委托人:水下艺术博物馆
研究员:凯伦•奥尔森
《无声的进化》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下人工构筑物,由四百多个与真人等大的中性酸碱度水泥人物雕塑组成,这种生态混凝土为海洋生物营造了一个盘踞和栖居的环境,从而为自然珊瑚礁减轻生存压力。据统计,每年有近75万游客通过潜水和乘坐水下游船观赏。随着珊瑚逐渐生长和海洋生物建立起生态环境,雕塑群在外观上发生改变,体现出艺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示人类和大自然互相依存的事实以及强调对环境的尊重。
主题阐释之三:理念的多元再造
“地方重塑”的理念从不同层面阐释当代文化的命题, 体现出与区域环境之间的文脉关系,与区域特色相契合,产生公共效应,为人们直接参与艺术体验活动提供契机。同时,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概念与哲学中的“公共”概念并非完全等同。有些研究公共艺术的学者着眼 于“公共”的词义做文章,不断引用西方哲学中的“公共”概念,如汉娜•阿伦特、哈贝马斯关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差异,来讨论“公共空间”的界定,简单地将公共艺术等同于政治话语和权利符号。“地方重塑”的内涵将有助于从多种维度阐释公共艺术的理念。
代表作品:在我死之前
自我死之前
艺术家:凯蒂•张(美国)
时间:2010-持续至今
地点:发起于美国新奥尔良
形式和材料: 底漆、黑板漆、模具、喷漆、粉笔、废弃的房子
委托人:自我发起
研究员:彼得•莫拉雷斯
《在我死之前》是一件行为装置,艺术家将一所被废弃的房子侧面漆成一幅大黑板,在上面写了一个简单的填充题,并重复了几十遍:“在我死之前,我想要 _____”,向每个路人提出心灵的追问,并留下若干支粉笔,以供过路人直接在上面写出自己的回答。这件作品创造了一个供沉思的公共空间,显示了如果大家有机会能够写出自己的心声并且与其他人分享,那么我们思想的公共空间就能够变得更加强大。现在,来自全世界的人们希望在自己的社区也开展这个活动, 这面墙壁成了世界性参与的公共艺术项目。
主题阐释之四:外延的战略高度
“地方重塑”不仅是艺术本体的问题,也不仅是物质空间环境的美化问题,而是社会文化与公共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城市、社区及广大公民的文化形象、公共生活、美学品质以及民主制度建设等问题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建设。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公共艺术发展趋向看,公共艺术已成为国家公共文化福利,使市民能平等享受艺术化的生活环境,从心理上减少城市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各阶层间的利益冲突,更多地体现当代文明蕴涵 的民主平等和人文关怀。因此,“地方重塑”是体现当代执政民主化、人性化的一个具体表征。
代表作品:蓝屋
蓝屋
艺术家:珍妮•凡•希斯维克(荷兰)
时间:2005–2009年
地点:荷兰阿姆斯特丹艾瑟尔堡
房屋居住区35号别墅
形式和材料:驻场计划
委托人:珍妮•凡•希斯维克和丹尼斯•卡斯波利 埃尔韦•帕拉波纳里斯合作
研究员:汉娜•皮尔斯
《蓝屋》位于荷兰一座人工岛的住宅区中,因外墙为钴蓝色而得名。在建设过渡期,蓝屋被改建为文化活动、社区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公共空间,重点在于对人们使用和改造公共空间方式的探索和研究。蓝屋房屋协会是一支来自当地和国际的实践者团队,包括国际策展人、艺术家、媒体活动家和社区成员。受邀者参加为期6个月的驻场项目,包括创作艺术作品、拍摄电影、出版读物、举办展览及其他活动,相互之间积极对话并与当地居民沟通。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建立起新的基础设施,介入当地的日常生活。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