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远:艺术如何学术

2013-06-18 11:13:27 王远

  六月是大学“毕业季”,艺术院校的学生们正忙于最后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然而,毕业论文与创作的情况直接体现艺术院校培养人才的“学术”程度。大学艺术教育,对“学术”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只是冠冕堂皇的说说而已,有的只注重“学”,更多的只注重“术”。应该说艺术院校学生的毕业作品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也就是通常意义的“学术”。

  纵观艺术史,成功的艺术家大多在艺术的表达和思想的诠释上具备了较好的综合能力——所谓“学”与“术”兼备。

  艺术通过实践产生,但需要人们去解读,而解读的过程也是靠近艺术的过程。但是,这个靠近艺术的过程是否有意义;如果有意义,那么解读是否得当。

  艺术素养的完善

  艺术对于常人而言,似乎是一种修养的陶冶。对于艺术家而言,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创新能力是决定其艺术价值的关键。

  学艺术者常常以作品说话。没有错,但是作品说话也是有高低之分。艺术家在用艺术语言来表达心意之时,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与艺术家的人格修养密不可分。

  时常见到艺术家不理会艺术批评家的理论,认为他们不懂艺术;而艺术批评家也常常指责艺术家没有文化素养,认为他们说不明白作品。其实两者是相互依存之关系,也是艺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艺术家关注的是实践部分,艺术批评家关注的是理论部分。双方时常没有达成相互弥补学习的和谐关系。

  这种由来已久的现状,使得艺术家、艺术批评家都很难形成一种全面的宏观视野,也不利于各自人格的完善。

  “作品如其人,言之必有物”。这些中国传统经典话语依然可以解释今天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我无法相信一个修养不高,甚至品行不端的人,他的艺术作品能打动谁;也无法相信一个高谈阔论者且毫无与实践相联系的所谓理论。艺术实践需要理论的提升,而理论更需要落地才能生根。

  如果理论是“学”,实践是“术”。那么,“学”与“术”为何不能兼备。

  艺术人才的培养

  大学艺术教育多年存在实践与理论分离现象。其中,教艺术实践的老师注重技术,教艺术理论的老师只讲史论。这种现状是由原来的教学培养模式所决定的,也是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学术”分离观念——学是学,术是术,“学术”分家并且产生等次关系。

  确实,把学问做到家不容易,把技术做绝也很难。两者兼备且难上加难。

  如何打破这种僵局?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与“术”的相互关系,需要对艺术具备更广泛的理解与能力。我想,大学艺术教育的探索是解决这一现状的关键。

  有名人言:“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里的现实也可以解释为实践者的产物。

  艺术实践者应该更明白指导个人实践的理念及意义是什么,具备怎样的不可替代的创造价值,以及这些理念是否通过实践被有效的传达出、、、理论阅读、思考交流、写作能力是学艺术实践者必须加强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如果作者都表述不清,那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但是,艺术实践者常常会发生 “心是口非”的尴尬。当然,学艺术理论者也应多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艺术不同表达特质和意义的敏锐观察度。如此,理论才能言之有物,切中实际,从而避免常见的陈词滥调,或者故作高深滥用专业术语,或者生套哲学词汇,撰写出与艺术作品毫无相关的文章。

  文化的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具备有思想、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如何突破固有的观念壁垒和发展障碍,或许,“学”与“术”兼备的人才培养方向是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

  艺术能力的提升

  艺术工作者们经常在搞创作(包括实践与理论),可是何为创作?这是需要艺术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创作是有时代特性的、有个人风格的、有不同诠释意义的,它是有别于过去时期的作品意义。历史也是如此形成。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表达思想意义和表达方式的创作作品产生,它们构成了漫长且不一样的历史画卷。那么,我们也需知晓过去的历史是什么才能够做到有别于以往的可能,否则何谈创作。当然这只是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是不能够脱离阅读、观察、思考、实践来完成。尊重历史,不等于忽视今天。历史总是在发展,如何融通古今,立足当下,平衡好独立与开放的关系,这是艺术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当代人如何体现出文化发展,时代特质,国际视野,提升百年来中国文化的能力,这对于今天的艺术工作者尤为显得重要。

  每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发展轨迹。艺术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完全复古的或者媚外的心态也是创作不出杰出的时代佳作。至于谈到国际视野与文化从属性问题,有些学者总是把两者相对立来看。国际视野并非意味着舍去文化从属性,文化从属性也不意味着失去国际视野。每个时期,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属性,而这一属性也是造就当今世界文化如此精彩纷呈的原因,当然,这也是赢得别人对于你产生尊重的理由。

  “学”与“术”的意义

  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出现了被称为“物派”的重要艺术流派,这不仅对日本现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也在国际上引起广泛重视。“物派”的重要艺术家也是该流派的灵魂人物——李禹焕,他在个人艺术发展中不仅努力创作实践,而且勤于阅读、思考,并写就大量的评论文章,逐渐形成了个人的理论体系,推动了“物派”发展,展现了东方文化在世界的当代魅力,为艺术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就是“学术”的力量。

  “学”与“术”之结合的意义具有其现实性。在当今物质泛滥之时,对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在对当代艺术方面所认知的程度与能力而言,确实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因此,艺术工作者需要在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思考、创作艺术作品同时,更需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诠释能力,从而达到让观众接近作品的本体意义,感受到艺术带给他们的精神力量。艺术的理解需要“学”,艺术的发展也需要“术”。只有“学”与“术”兼备才能体现艺术的魅力所在。

  虽然,艺术实践者在创作中付出了许多劳动,但是面对传统学术观念——重“学”轻“术”的现状,实践者有责任把践行的理由表达出来。

  人类的母语显然不是视觉图像语言。视觉图像的意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需要转换成通常意义的母语语言。因此,只有两者兼得才能传播、推动艺术发展。

  这里,笔者还是希望一贯重“术”轻“学”的艺术家们,尤其是只关注实践的艺术学子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艺术之“学”,将来一定会有所成效。何况,艺术不仅仅是个技术活。

  对于每个人而言,进步总是伴随着不适应,而后再适应的过程。对于业内而言,作品也许能告诉同行是什么,但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我以为,时间更能证明艺术工作者对“学术”的价值体现。

  “毕业季”,是艺术学子们展示毕业成果之时,也是踏上新征程的开始。对于当今社会,物质泛滥、私欲膨胀、信仰缺失的时代,艺术更需要我们艺术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其作用更加广延和意义深远。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