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精编】贝尔廷:再谈现代主义后的艺术史

2013-06-19 16:15:31 未知

  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办了“再谈现代主义后的艺术史”的演讲活动,这是艺术中心OCAT图书馆系列演讲活动的第二次,邀请到贝尔廷教授来与卢迎华和苏伟进行对话。

  此次对话源自卢迎华和苏伟曾经在《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开辟的一个专栏,题目叫“对话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栏目设置的方式是每一期苏伟是翻译1995年出版的德语板的《现代主义之后艺术史》中的一篇文章,同时他和卢迎华各自写一篇平行的叙述,苏伟的角度是提供了贝尔廷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关于艺术的观点的学术背景,而卢迎华的文章主要书写的是贝尔廷教授在文中所提出的观点。这次对话主要和贝尔廷教授探讨关于创作、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研究的问题。

  贝尔廷:艺术史家如何发现艺术自主性?

  首先来讲真正的对话,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代艺术传统在西方也是面临挑战的时候,需要更多新的合作伙伴、新的交流使大家携手走下去,这牵扯到几个细节问题:一个是翻译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发展在线项目。【详细】

  东西方艺术观念交流与沟通的必要性和西方艺术自主性

  在西方艺术达成自主性的过程中,是不断地在抗争,与其他外部力量抗争,受其影响,甚至有时候受外部力量定义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突然有一天达到了自主性的时候,一个意外状况发生了,这时候力量似乎消失了。当外部环境跟这种摩擦,这种争斗突然有一天被艺术自主性取代的时候,艺术反而像一个没有空气的鸟,飞不起来了。【详细】

  贝尔廷:德国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两个界限之间的对话

  表演艺术跟视觉艺术是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两个泾渭分明的、比较迥异式的两种艺术传统。当然表演就是像戏剧、舞蹈;而视觉艺术牵扯到的就是展览。【详细】

  关于全球艺术博物馆

  他在2006年开始在卡苏路艺术机构和今天同样做的一个教授开启了研究叫“全球艺术与美术馆”,他提出了“全球艺术概念”,在全球艺术概念里观看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也不仅仅是某一件作品,而是不同的艺术世界,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艺术机制如何构成我们今天所认识和所接触到的全球艺术的一个概念。【详细】

  GKM中心现在的工作、新媒体的定义和如何找到这个新的媒介?

  新媒体和实验艺术两者联系十分紧密,既然新媒体不再新了,就说明现在有个共同的媒体,这种共同的媒体可以说是很媒体时代的一个境遇,这是皮特的观点“后媒体时代的境遇”。【详细】

  贝尔廷:媒介的问题

  贝尔廷认为,首先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家在中国新媒体发现之后的焦虑和这种焦虑的抗争,在创作中的抗争,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焦虑是新媒体本身所孕育的可能性,对于这种可能性的焦虑,因为发现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到底干嘛,这个时候这就是焦虑的根源,这个时候这种焦虑性恰恰是因为可能性所创造出来的。【详细】

  如何展开图像比较的研究?

  在跨学科、跨领域开展图像比较的困难。对于在图像本身中的一种不在场,不在场图像中的矛盾,我对于图像的在场有一种比较仔细的定义就是“不在场的在场”就是“图像的在场”,但是这个现象没有被细说。【详细】

  图像学研究和“艺术终结”理论有什么样的作用?

  在考量图像的时候有两个很重要的切入点,一个是媒介,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运行的。你可以说这种切入方法是跟旧的图像学也就是潘诺夫斯所开创的所谓旧图像学是划清界限的。【详细】

(责任编辑:董倩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