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章:王兰若,南国画坛的奇才
2013-06-20 08:13:13 朱万章
(注:2015年7月14日下午2时许,粤东画坛耆宿王兰若先生仙逝,享年105岁。特将此旧文再次刊发以示悼念。)
我们在讨论一个广东画家是否能走得出去,在中国画坛是否能占据一席之地,有很多个考量的因素。比如,是否在主流美术圈任职,是否活跃于主流画坛,其作品是否为主流评论界和收藏界所广泛认同,其传承之业师或弟子是否为主流画坛之名流,其画风是否对主流美术产生影响,其美术活动或美术观点是否成为主流美术界的一部分……等等。所具备的因素越多,其在中国画坛的影响也就越大。纵观自明代宫廷画家林良至20世纪以来的诸如李铁夫、高剑父、林风眠、关良、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陈大羽……等具有全国影响的画家,莫不如此。
于是,笔者在考察王兰若及其绘画艺术的时候,自然也就想到了这些问题。
从活动区域上看,王兰若虽然晚年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其故乡——广东汕头,但早年曾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深造,一方面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另一方面结识名师和书画同道,相互砥砺,为其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后,他回到广东,在粤东地区从事美术教育与书画创作。其艺术活动之足迹,遍及海内外。他先后在上海、汕头、广州、香港、北京、澳门、揭阳、深圳及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等地举办展览。其写生或游历之足迹,除上述诸地外,还广至杭州、厦门、福州、苏州、南京、青岛、济南、泰安、合肥、海南岛、重庆、成都、三峡、大足、乐山、峨眉、西安、桂林、阳朔、九江、庐山、武夷山、山西、泉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洛阳、开封、嵩山……及加拿大温哥华等地。其作品除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外,还多次参加全国或全省的大型美术展览;本人除在粤东地区传道授业外,还远赴山西画院讲授花鸟画创作体会。同时,其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等多家国家级、省市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这些艺术活动轨迹表明,王兰若及其绘画艺术,显然并未局限于粤东地区,在岭南乃至整个中国主流画坛,都无不见其活跃的踪影。
王兰若《峭壁一千尺》,纸本设色,1984年,103.5x34.5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从艺术传承来,王兰若早年在故乡从潮籍画家林芙初习山水、从孙裴谷等学花鸟,在绘画技巧上打下基础。远赴上海美专研读后,王兰若深得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书画家黄宾虹(1865-1955)、刘海粟(1896-1994)、诸闻韵(1895—1939)等名师指点传道。这些直接或间接对王兰若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画家,都是近现代中国主流美术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人物,对王兰若艺术的推介、画艺的发展均起到不可限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刘海粟,早年是上海美专的老师,后来是海上画坛的一座重镇,与王兰若可谓亦师亦友,对其日后画艺的成长及其影响可谓居功至伟。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书画家,王兰若也是桃李满天下。其著名弟子者如广州美术学院的花鸟画家方楚雄,目前已是广东花鸟画坛的一座重镇,成为当代广东绘画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量级人物。
从其交游之书画圈来看,除上述黄宾虹、刘海粟、诸闻韵外,尚有冯钢百(1884-1984)、胡根天(1892—1985)、潘天寿(1897-1971)、陈镇庭(1898-1957)、张书旗(1900—1957)、谢海若(1901-1980)、王显诏(1902—1973)、诸乐三(1902-1984)、刘昌潮 (1907-1997)、唐云(1910—1993)、黎雄才(1910-2002)、关山月(1912-2000)、溥松窗(1913-1991)、于希宁(1913—2007)、林艺(1914-)、崔子范(1915-2011)、赖少其(1915-2000)、田世光(1916—1999)、陈复礼(1916-)、苏庚春(1924-2001)、黄胄(1925—1997)、刘云章、刘科盈、林振凤、陈雪蕉等知名书画家。这些书画名家或者是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或者是岭南画坛的翘楚,再或者是粤东地区的画坛耆宿,对王兰若艺术无疑会起到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作用。
从其在艺术界的社会任职和艺术活动看,王兰若于197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任汕头市文联委员;1980年任中国美术家广东分会理事和汕头画院副院长,出席广东省文代会;1982年任汕头市政协常委和汕头市文联主席;1983年任广东省人大代表、汕头市文联名誉主席、汕头市政协常委、汕头画院名誉院长、汕头地区工艺美术学校名誉校长;1987年被聘为石涛艺术学会和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广东分会顾问;1995年,以八十五岁高龄参加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
从以上这些简单的梳理,无不反映出,作为一个不仅在粤东地区、广东画坛,而且在全国画坛也产生一定影响的书画名家,王兰若在客观上已经具备了走出广东、在主流画坛占据一席之地的基本条件。
当然,无论这些附在的条件如何出类拔萃,真正在画史上被人谈及的,还是作品本身。因此,我们需要再来谈谈王兰若的绘画。
王兰若《高山流水》,纸本墨笔,2012年,180x96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王兰若是一个画坛的多面手。他不仅擅长花卉,尤以兰花著称,而且还兼擅山水、人物,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全能画家。
在花鸟画方面,王兰若的绘画受到海派绘画的影响较深。与广府地区不同的是,潮汕地区的很多书画家在画风上都受到来自福建、上海地区画风的熏染。尤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来,这种影响的痕迹就更为明显。王兰若早年的花鸟画老师孙裴谷的画风就是对“海上画派”赵之谦(1829—1884)、任伯年(1840—1896)、吴昌硕(1844—1927)等人的一脉相承。王兰若游于孙氏门下,后又赴上海美专学习,在沪杭地区游学多年,对“海上画派”的画风耳濡目染。因而在其早年的花鸟画中,海派名家如钱慧安(1833—1911)、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1867—1938)等人的影子就极为明显,甚至连画中题识也与吴昌硕、王一亭等人极为相似。六七十年代以后,这种海派的影子逐渐淡化,其清逸、秀雅的个性风格开始凸现。八十年代以后,王兰若的花鸟画风渐趋成熟,他所极为擅长的兰花、墨竹、神仙鱼、松鹤等题材成为他的绘画符号,其运用水墨的技巧与独具匠心的写意风格成为广东传统绘画的一种典范。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期到21世纪以后,运笔极为老辣、苍劲,人画俱老,渐臻化境。百岁以后,王兰若更是笔耕不辍,所绘兰石、花草,均苍润遒劲,别有一番风味。
花鸟画是王兰若最为擅长的画科。从三四十年代的发轫到八十年代以后的成熟期,他以其独有的画笔,诠释了一个坚守文人绘画理念、传承传统水墨技巧的传统派画家的艺术历程。虽然他也曾接受过西洋画的熏陶,也曾尝试过在技法和意境上融合西方技法,但最终奠定其艺术地位的,仍然是其一以贯之的传统水墨花鸟画。
在山水画方面,王兰若和很多传统画家一样,早年都经历过无数次专业的临摹古人画迹的学习过程。据不完全统计,他曾临摹过宋代王诜(1048—1104年后)、元人、明代谢时臣(1487—1567年后)、清初梅清(1624—1697)、石涛(1642—1707)等人的山水画,对他们的笔墨技巧与构图、意境了然于心,因而在其早期山水画中,古人的印痕也就特别明显,如作于1945年的《新云荡翠》(汕头市博物馆藏)中,就有很浓厚的石涛山水画影子。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山水画,受政治与时代的影响,在传统笔墨之外,赋予山水题材以新的意境。之前那种纯水墨的山水画,平添了浅绿、曙红、朱砂、浅绛等多种色彩,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气象。题材方面,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旧貌换新颜在其画中得到生动的体现,从而使其画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无论是矿山、梯田、水库,还是林区、码头、放牧等等,无不是新时代的标志。当然,传统的山水画题材如溪山行旅、山居、烟雨、拟古人笔意、黄山……等等,在这一时期也不鲜见,足见其恪守传统的艺术理念并未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九十年代以后直到21世纪初,王兰若在水墨山水的创新方面进入另一个境界。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皴法并不明显,单色的水墨晕染与苍茫之景致浑然一体,混沌中可见浑厚,秀润中不乏苍劲。特别是百岁以后的作品,更是大块的积墨渲染斑驳的云彩与绵延的山峰,厚重、沉静、练达、浑穆等特点相融,成为与早中期迥然不同的山水画风。
王兰若《钟馗图》,纸本设色,1993年,137x69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王兰若的人物画虽然并不多见,但从其为数不多的几件作品中,亦可见其传神之功。其人物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独立的人物造型,如《牧羊图》与《欧阳修像》等;一为山水画中的衬景。两类人物画所创作的时间多集中于早中期,在90年代以后,几乎见不到人物画的踪迹。前者所绘人物画也和其早期花鸟画一样,受到海派影响尤深,如《牧羊图》中赋色、构图与笔墨均有任伯年和钱惠安的风貌;而《欧阳修像》则与晚清时期江浙、海上地区中国人物肖像画风格相近。后者的衬景人物,多为新时代民众生活中某一场景的缩影,如牧羊姑娘、渔家伙计、码头工人、集市贸易、矿区作业、异国风情等,都是新时代中新生活的反映。当然,传统山水中,高士游于林泉之间、坐看云起时……等长盛不衰的题材也时有所见,但终究不及新时代人物画之精彩。
王兰若虽然以花鸟、山水、人物为擅场,但究其影响与艺术成就看,可将其花鸟列第一,山水次之,人物再次之。真正奠定其在画坛上学术地位者,仍然要数其别具一格的花鸟画。
中国画坛中的20世纪,正是各种新旧理念、中西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在坚守传统与折中中西的相互消长中,怎样找到一条既不固步自封,又不迷失自我的中国画改造道路,一直是这个时代中包括王兰若在内的很多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王兰若在绘画创作中,在有意无意中摸索着一条有别于他者的艺术路径。他坚守传统,但又不同于活跃于广州、香港地区的广东“国画研究会”所守望的那种在笔法与意境上都有着浓厚传统学脉的画风;他力主创新,但又有别于活跃于广州、上海、香港地区的“岭南画派”所倡导的“新国画”运动。他不属于这一时期广东的任何画派,但却有着两个重要画派所高扬的弘扬国光和折中求变的艺术精神。他是粤东画坛的佼佼者,不仅成就卓著,更传道授业,受其教泽、发扬光大其画风者近百人,其影响惠及海内外,其中不少画家已成为广东画坛的中坚;他是广东画坛的另类,僻居一隅而扬名于岭外,深得美术评论界、书画收藏界激赏;他又是中国画坛的一面镜子:从三四十年代的艺术发端到21世纪的今天,所跨时代达八十余年,他的艺术实践与传奇人生,折射出中国画坛所走过的沧桑历程。可以说,王兰若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奇才。
年届期颐之年的王兰若,仍然坚持艺术创作,是目前中国画坛极为罕见的人瑞画家。他的画风,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见老辣苍劲,可称得上是中国画坛的一个奇迹。尤为难得的是,王兰若与其同为书画家的人生伴侣黄文凤女士、子女王种玉、王璜生、王黄鑫等人,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慨然将其所创作的包括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书画66件、黄文凤书画22件无偿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其澄明之心昭昭可鉴。
祝愿王兰若、黄文凤伉俪艺术之树长春!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