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峰:艺术的生态场
2013-06-21 08:54:17 陈晓峰
艺术界同仁们所需要的“艺术界”在哪里?我想这个问题所带来的思考方向,一定和建立健康的“生态场”有关。这是一个集体在不断跟风又在自己不断伤害自己的行业,行业的信誉度降到最低点,而嵌镶在艺术外面的是躁动世界依旧——但是,作为局中人谁都受不了目前艺术界压抑的气氛,但是又眼睁睁的看着不明朗的艺术未来发展态势。艺术界所带来的惊喜越来越少,焦虑面越来越多。这不是艺术场本身要释放的信息,但是现在构成了一种超离生态之外的信息场,从而削弱了艺术生态场的建立、研究和动态分析。当外面挤压元素越多的时候,没有一个合理调剂的生态场,因此艺术界所输出的新价值信息很容易被社会其他层面的创新所解构,也就无法显示艺术界所释放的独特价值和观念。如果维持艺术界现有的系统运行界面,诸如798、宋庄、黑桥等艺术区的生态前景并不容乐观。
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促进艺术有序与有机循环的系统,能够及时过滤有害信息,从而导致艺术界下水道无法疏通,因此现如今艺术界就像北京的“毒雾”爆表一样,让人无法呼吸——如今,艺术界满眼望过去充满的是无法乐观的“负能量”。因此我们清晰的看到了是艺术家群体三个层面的“悲催”境况: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年艺术家群体价值利益“被遗忘”,没有多少机构有耐心挖掘这些还在路上无望等待和挣扎的具有创造力的中坚群体;年轻艺术群体的奋斗无门;明星系统的学术价值“失真”——也就是艺术界的现状覆盖了主体人群,让所有人都不适的系统,现在还有什么理由不进行一种系统改革和创新?很多人看到了这个层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周围的艺术关系场无法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因此每个个体的努力最后也就惯性的落在陈旧的“艺术场”里,而无法突破中国当代艺术这些年围合起来的老戏法似的“围墙”。艺术界自己人想改变但改变不了,外人想突破也突破不了的两难境地——这就是这些年艺术圈所搭起来的传统型“关系场”。因此建构一个新型的艺术生态场,不只是关系到艺术界变量或好或坏的问题,而是必须推进的核心环节,也是艺术发展态势的下一个趋势——如果这个系统还没有远见和勇气去促成一种新型价值和关系的生态系统,那么艺术个体的那里。我的观点是,艺术界理应该是“精神价值溢出”最大的行业之一,但是现在这个行业的竞争力——“精神”却无法突显,甚至贫瘠到面目可憎,因此你拿什么去竞争?艺术家你又何苦为艺术家?艺术界你有哪里称得上“有界”呢?
这是一个很需要的耐心和运气的行业,但是现在被催熟的面目全非。从上世纪90年代圆明园的艺术生存奋斗现场,到东村和798的崛起,再到宋庄庞大艺术区的显现,艺术界从当年的个体追求自由化价值释放进入一个规模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强调的不再是个人英雄式的解构,而是一个关联到生态链构造的核心问题。但是现在这个生态场成了无法承受之重的“黑洞”————艺术界所做的创新和价值努力现在都被解构。这个系统的镜面清晰度完全被掩盖,这就是老系统式微的最大先兆,因此在这样的一个“黑洞”里挣扎,你使多大的劲都将被消解,诸多大型展览都见证了这点,而这些年798不断死去的艺术机构,就足以证明这个行业的不稳定性,从2002年到现在坚持10年以上画廊的数量几乎微乎其微。艺术展示的空间看上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已经很难反应艺术发生现场的光芒——尤其是社会其他层面在艺术里提取的精华成分越来越少,那么很可能这个系统价值已经干涸,但是所有人还前仆后继的跳进去,而成为一个无意义的系统,最后的情形一定是所有人劳而无获,直至变形。艺术界能确认的信息是成为了一个价值破碎的系统:落后的是这个行业的观念转化,变质的是整个行业的价值观取向,消解的是一个行业所能让每个个体感知的共识。
这真是奇葩的行业——近些年实在没有什么新鲜和自信的信息,能够让整个行业舒展起来。艺术界赖以生存两块基石:展览现场和价值评论系统都离奇得失效。前者仍然围绕在“硬思维”结构里,仍然认为艺术在一个空间里就能完成它的价值评判,但是却无法知道这个传统的“艺术场”早已位移,那些带有指标性意义的现场,诸如成都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南京三年展、艺术长沙等等,实际上这些体制庞大的展览现场对艺术界毒性更大,这些城市景观的展览无法真正推动艺术生态系统的形成,反而削弱小其他艺术展览的价值创新实践。而后者价值评论系统却成为了一个“腐败”的系统,藏匿在“肉身”的阶段,而不是带领整个行业找到新的价值判断坐标与方向,无法分享出整个行业最新的动态信息,从而失去了让整个生态进行调整与改善的可能性空间。今天艺术界又有什么理由坚持所支撑起来的传统结构,它已经无法与新兴艺术价值观相相配,为什么不去一起推动那个新的方向,而让自己处于一个失效的系统?艺术界自身的颠覆能力都去哪里了?
我的分析是,“生态场”的构建有望成为艺术界下一个共识的基础。如果这个共识面还不能统一起来的话,艺术界这个“黑洞”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死亡场,每个从业者的利益都将受到最大化的吞噬。艺术所要传递的价值信息也将化为稀释,每个个体的努力都将成为不良资产,这个系统好的东西就无法真正积淀下来,更谈不上“洁身自好”与“修身养性”。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宽泛的市场价值挖掘场,现在都把耙子盯在这个前端,尤其在塑造当代艺术成为快速消费品方面各方磨刀霍霍上下其手。如果当代艺术不是一个特殊的产品,恨不能在沃尔玛能够被码上架。近些年艺术界那么想快速的建立一个市场区域出来,这是快消品的理念,绝不是贩卖思想的方式,因此这个想象中的艺术市场仍然是“海市蜃楼”,虽然现在有退而求其次的,包括版画在内的艺术衍生品兴起,但又逃脱不了义乌似的市场行为。当你急于卖产品的时候,很可能不会有好的结果,就是这种市场基本的规律,现在都被漠视,于是艺术被强行运行,整个艺术界各个环节则始终处于“带病体”运作状态。当代艺术一方面被自我稀释,另一方面又找不到可以融合创新的增长价值空间,那么在这个互相消解的基础上,在这种传统的结构界面里,要构建一个健康的艺术生态几乎是做白日梦。
整个行业在价值走向最低点的时候,不谈生态建设,仍然在原有的体系上原地转,艺术界还能有多少效率和生机?好多老板牛气冲天的跟进来最后又黯然神伤,又有多少老板愿意成为“冤大头”,因此下一拨持币观望的新兴老板们势必还是将艺术推往一个硬地,无法软着陆——整个艺术生态链更加趋于现实的封闭,而不是基于开放平台的自由,形成一个没有出口的恶性生态。近些年很多画廊和艺术机构难以支撑下去,就是艺术交易环境恶化的结果。而艺术环境恶化所带的连锁反应,带给这个行业是覆灭性的打击。艺术界有些像陈光标推出的“好人空气”、“好人凉茶”,总想快速兑现当代艺术增值的暴利空间,变成一个“快钱”的领域,但这个阶段显然已经提前结束,艺术界需要回到一个重注强调自身系统生态建设的阶段里,重新作出这个行业的价值和意义场出来,才能赢回尊重,才能让人们更多的体会到艺术的意义,才能让这个生态的各个环节滋润起来,回到艺术自身的讨论与更多社会化层面的有效对接,从而建立这个群体独特的渠道,形成一个符合艺术新价值定义的生态场。
当代艺术重构“生态场”取决于四个场:
一是“信息场”。只有建立一种系统思维,即生态思维,才能清楚当代艺术所处的结构环境,形成一个开放的接受与输出系统平衡,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垄断行业。通过“信息场”的建立,让这个艺术界保持一种充分“发酵”的状态,从而过滤那些非公平竞争存在的信息,真正优化艺术界的系统结构。
一是“本质场”。艺术界的工作必须回归本质,一方面是当代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指向在哪里?这个系统的各个环节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如何重塑价值系统,怎么做出来,这是一个前提,否则艺术界个体创新都将被老系统和结构所稀释,而无法展示艺术对应的当下意义。另一方面是找到这个系统最有可能的共识,其基本标准是贴近艺术界的真实的需求,从而建立可信赖的一个生态关系链。还有就是要强调艺术个体的竞争建立在一个公平、正义、效率的平台上,而不是传统的江湖利益场。再有就是能够开放的状态,而不是成为少数人价值判断的系统。“生态场”的意义就是各种关系明确,系统里既有分享,又有相互竞争,最终有信赖与依赖这个系统。
二是“教育场”。首先让我发泄私愤一下:实在不明白潘公凯、许江、罗中立等等诸位大师们还不退位,为了什么?让艺术人民有些想象空间好吗?摆脱了,诸位看看民间对你们的言论,除了艳照门你们还有什么新鲜的内容和手段没有使出来?这是我对艺术生态场,第一个构想,让艺术学院首先有一个“创新的场”,从而能够真正培养艺术家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而不是成为一个官僚场。就像那些美院院长们做了那些无聊的展览那样,仍然把艺术运行在一个权力和名利场的轨道里,而丧失了改善这个结构的可能性。当然把问题归结到这个几个人头上实在不公,但是我的意思你懂的。“教育场”的深化是“生态场”建构的一个核心。没有一个基于各方共识的“教育场”,那么人们无法吸收到艺术的真正营养,那么也就无法真正有一个阐释艺术价值和意义的系统,一个能够接受到当代艺术信息的系统。
三是“展览场”。我个人的观点是,展览已经成为最束缚艺术自由发展的一种传统有毒机制,一个展览让所有的环节都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系统,而不是有机循环的场。当代艺术成于现场,现在败也是现场。展览成为每个人心头之痛。做展览的意义明显被削弱,但是不做展览就难道没有新的途径被发掘出来?如果无法改变展览系统,那么整个艺术界仍然是一个封闭系统的产物,根本无法真正与社会的群体资源对接起来。当务之急的是,改变展览的形态,让艺术意义的发现系统从这种功利的路径中解放出来。
一个合理的生态场,一定不是目前无法互相支撑的系统,而是一个各方能够互相促进和竞争中达到“增值”的场。有机的“生态场”既可以实现艺术的理想,也可以实现艺术的经济效能,从而达到系统的最大化平衡;既可以让个体发挥创造性的针对性问题,又可以生成可供讨论的空间;既能够让更多人受益,又能够适合优秀者显示的平台;既可以关注精神世界内部,更可以融合和链接社会化的信息;既可以让创作个体找到赖以生存的环境需求,更可以做成真正的艺术增值开发平台的协同效应。
传统的艺术界结构则无法打开自定义的系统,艺术内部价值运行体系被商业现实和意识形态抽空的一干二净。也就无法释放艺术更多的新信息。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秩序里,存在两大奢侈的行为,一是很多老板“烧钱”的场,常常颗粒无收,另一个是艺术从业者心理和精神双重煎熬的场。现在,艺术界各方人士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透支”已经达到饱和值,这也意味了这里面存在大量隐性的“艺术危险”关系与信号。而积极转变的信号在现实残酷的生存环境下却无法穿透出来,但是很多人已经听到了艺术腐朽的臭味,因此改变现状迫在眉睫,而“生态场”的建立首当其冲。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