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剩余优势:“交易便捷灵活”
2013-06-24 16:34:01 王歌
刚刚过去的2012年,被称为艺术品市场"深度调整"的一年。当经销商们完成了2012年的工作,回过头来看,忽然发现业绩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欧洲艺术品基金会2012年度报告对2013年艺术市场做出预测:认为“高端”艺术品将会在2013年的艺术市场上有尚佳表现。本次欧洲艺术与古董博览会(以下简称TEFAF)前三天的成交业绩也似乎在印证这一判断——不少名画廊的名家画作获得满意成交,TEFAF执行主席同时又是“东方艺术品”的古董商杰森所珍藏的一件中国青铜方壶也以30万欧元的价格成功易手。
过去的五年,全球艺术市场的总销售份额被拍卖行和艺术品经销商平分。但是艺术经销商的市场份额却在逐渐萎缩。虽然在2012年里画廊和古董经销商们为艺术市场贡献了大约220亿欧元,但有数据显示,全球的一级市场从业人员约达60万人之多,220亿欧元销售额的一大半却是由5%的顶级的艺术商人所创造的,反映出一级市场不仅遭受来自拍卖业的挤压同时自身的分化亦非常严重。
每年的TEFAF,人们看到温文尔雅的艺术商人依然信心满满与来访者畅聊,但艺术品经销商正逐步被边缘化似乎正在被证实。拍卖行的竞争优势显露无遗。更残酷的是,在一级市场中,缺乏资金和规模优势的中小从业者的日子更加难熬。拍卖行羽翼不断丰满,他们品类齐全的征集、透明化的竞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品交易的世界纪录!巨大身影之下,一级市场的从业者们究竟还保留有什么样优势?
交易的便捷、灵活大概算得上是一级市场相比二级市场的另一种优势了,这也被拍卖行所承认。举行一场拍卖耗时冗长:征集的时间不去算,艺术品至少需要提前一个月登记入库、展览、拍卖。速度快的、信誉好的拍卖行,在拍卖会结束的两周之内结帐,出了点什么问题的,如拍了没付款,就不知道要延长到何时了。
但是和经销商打交道则是另一番景象了。记者曾经亲身经历过一场交易。商人刘先生买了个小摆件12万,拿到手不到一个小时,就按照12.8万易手了。按照刘先生自己的话说“还没看清楚”,而此时刘先生买别人的12万款额尚未汇出。这样的交易实例不胜枚举。经销商与藏家不同,他们往往不追求“最高利润”,一定要“把东西卖到位”,而是有差价就走,资金流通摆在了第一位。不仅如此,与经销商打交道时,牵涉到价格和付款方式等等问题,都会有很大的弹性和变通方式可以沟通。
对于藏家来说,更是看重了这种快捷地兑现。一些藏家出让自己的艺术品是到了“确实需要用钱”的时候,往往比较着急,等不及拍卖那两三个月的流程就只有去找经销商了。TEFAF参展商范德凡就曾告诉记者,他几件比较得意的藏品就是在藏家有“困难”时得到的。事实上,不少欧美的经销商都有“类似的经验”,得知某藏家有什么事了,或者某藏家去世了,继承人打算处理他的东西,他们就主动找上门并开出自己的条件。拍卖行也会关注这类事件,但是对于着急用钱的藏家,或者需要快速分割遗产的继承者们,经销商们“一次付清、短时间内结算”的筹码还是很吸引人的。
拍卖行自然也是意识到了自身的这一缺陷,如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行,一直以来,对于特别高端的艺术品尝试着做些变通。如某藏家1月提供了沃霍尔的作品,2月就急等着用钱了,但春拍要到5月。这个时候拍卖行一般会按照低价预先支付给委托方。拍卖结束后再补差价。万一出现流拍就等于拍卖行购买了这幅作品(中国拍卖法是禁止这一行为的)。但是这个方法只适合市场高峰期。近两年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国际拍卖行也减少变通操作。很多欧美的经销商们表示,这可能也是苏富比、佳士得这两年加强私洽的诱因之一。
《艺术金融》在对一级市场做出相关调查后指出:“艺术品商人们往往有更多的渠道获得艺术品,所提供的艺术品性价比也相对高。”但是这一观点,似乎在记者的采访中并未得到印证。首先是性价比的问题。“对于顶级拍卖行,佳士得、苏富比来说,性价比却不算高,但也不排除有性价比不错的东西出现。其实,对于一些中低端的东西,我倒觉得拍卖行可能更便宜。”蒋先生说。总的来说,似乎不能一概而论性价比孰高孰低,但大家一致同意的是,“高端且市场追逐的东西,拍卖确实更容易出大价钱。”
艺术品的获得渠道上,有明显优势的是签约代理艺术家的画廊,因为有合同的束缚,这个“渠道”是被定死了的。除此以外,其它类型的画廊或者是古董商并未感觉自己在获得艺术品上相比拍卖能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往往是各有各的关系网。但可以公认的一点是,在这个“钱多货少”的时代,找到好的艺术品更具有挑战性。“拍卖的公开纪录抬高了某些艺术品的价格,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是好事。与其想着在这方面竞争,其实自己手中所掌握什么样的艺术品才是你真正竞争力的体现。” 埃斯凯纳齐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