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用电影储藏纯文学?
2013-06-28 18:27:56 陈煜/陈奕名
2013台湾文学电影展——《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电影的开幕式于5月25日下3点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岛屿》系列电影从2011年完成上映到现在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不仅在台湾和香港上映以后广受好评,并且在国际各类影展上映,获得了多个大奖,其中《朝向一首诗的完成》获得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艺术与文化类”铜奖、《两地》获得2013休斯顿国际影展“电视制作教育类”铜奖、《如雾起时》获得2013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文化类”白金奖、《逍遥游》获得2013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成人教育类”金牌奖、《寻找背海的人》获得2013年休斯顿国际影展“影视制作自传类”金奖。如何用电影艺术语言诠释文学创作方式,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如何对话,成为文学电影的一项挑战。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电影时,目宿媒体的负责人、《他们在岛屿写作》的制片人廖美立女士充满感激的提起了这部作品的出品人童子贤先生,还称之为“台湾文学界的活菩萨”。童子贤先生不仅是台湾和硕集团的董事长,同时也对文学和艺术有着强烈的热爱,一直支持着多个艺术机构,如“云门舞集”、“汉唐乐府”、“优人神鼓”等。在2008年2月11日台湾”云门舞集”遭火灾损失严重时,童先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向负责人林怀民表示安慰和支持。“事后,他打电话给我表达了自己想用影像的方式记录文学成果,保护文化的愿望。”廖美立说。
然而,当时在休假中的廖美立并没有立即答应的他的要求。一方面,廖美立谨慎的考虑到自己本身的能力和条件。从《雄狮美术》到之后的《诚品书店》,廖美立一直致力于书店和文学艺术出版方面的工作。虽然《诚品书店》已成为了台湾文化的一个地标性品牌,但她直言不讳的表示,自己从未涉足过影像方面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她也十分赞同童子贤的想法。因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台湾艺术和文学发展的速度很快,甚至超越了香港。从1949年一直到2000年,台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这期间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不管是文学出版,还是电影、美术,整个文化领域都展现出一个稳定发展的进程。“从2000年开始,全面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呈现出来百花齐放的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很多对于台湾文学史有重要意义的作家和大师,已经在慢慢老去,有些甚至已经离开了我们。用影像记录他们的机会已经变的越来越少。”结合自己多年经营书店的经历,廖美立也十分希望有机会能够帮助这些文学大师记录自己的一生,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把他们的贡献以影像资料的形式保留下来。廖美立和自己的先生、导演陈传兴讨论这种想法,最终决定用影像的手段来记录和保护文学艺术。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一方面为文化艺术的全面推广和传播创造了宽阔便利的平台。同时,也为所谓的“纯文学”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2000年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整个社会的阅读习惯慢慢发生了变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未经仔细过滤的信息和阅读物,肆意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而那些真正专注于创作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正逐渐被淹没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信息洪流中。在书店中,放在显眼位置的书也是最主流的,最大众的,或是最畅销的。
“《岛屿》系列电影中拍摄的作家,如郑愁予、林海音(已故),在台湾已经开始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不仅仅见证了台湾文学发展的历程,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更是一代人心中重要的记忆——关于文学和生活的记忆。”
在这个系列中,还有一些作家是大陆的观众并不熟悉的,例如王文兴、杨牧。通过电影纪录片的方式与观众交流,介绍他们的作品和创作历程,消除隔阂,架起了一座两岸间文学交流的桥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岛屿》系列给从前不了解台湾文学的观众开一扇窗,透过电影这扇窗,逐渐对台湾的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最终达到有助于丰富并建立完整的华语文学体系的目的。“这里的岛屿并不是指地理意义上的岛屿,而是文学创作的岛屿。”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