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刻与寿山石
2013-06-29 17:42:47 王瑶
中国篆刻起源于商周代,及至现代,历代皆以篆体为印文文字。篆体字分为大篆及小篆:商周之前为大篆,汉代之后,以小篆为主,并发展为“摹印篆"汉书八体中称之为“缪篆"。历代以汉印为宗者,皆以缪篆为主体,并衍生变化。
篆体所以为篆刻文字,乃篆体(缪篆)纯以线条为主;笔划匀称、整齐;结构方正、对称、调和;又具伸屈、增减、挪让等特性,方寸之间,经分朱布白之章法之处理,可作艺术美之表现。
商、周、秦、汉,篆刻均以铜质材料为主,帝王尊贵者才使用金银玉石。因材料不易雕镂,书写后皆为工匠所制,相传及至唐宋之际,才有软石之刻制——但据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得知,西汉时期即有滑石刻制官印——元代末年,文人书家王冕以己所书,使用软质“花乳石’’亲自刻印,使书写及刻印契为一体。而至明、清时代,由擅书法者亲自操刀刻制,终而发展为绘画书法以外,一门独立之篆刻艺术。
由于文人篆刻兴起,为强调书法之美,求艺术美之表现,软石雕刻性之刻制应用,有了其水到渠成之发展。
一、中国印章历史沿革
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之通称,起源于商,盛行于战国。古玺有官印、私印之分,大小不一,文字有铸有錾。
秦印——秦印多为白文錾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下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内容除官名、姓名、仍沿袭古玺之吉语、箴言入印。
汉印——官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錾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錾。
另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文字极具变化。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碾玉技法,即所谓的“切玉法”。
汉代篆刻艺术登峰造极,成为后代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印——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书体较有书写笔意,风格表现舒放自然。
隋唐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官印印面加大,隋唐之后仍沿此制。随着用纸方便,官印有拓于纸上者,朱文铃印渐广为所用。文字上,隋唐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以填满印面,但不尚笔意,失去篆书之美。
宋元印——宋元时期,由文人篆写,篆刻艺术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宋末元初的书画家鲜于枢、赵孟烦用印,印文笔势流畅,笔致婉转圆秀,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圆朱文”(元朱文),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明印——吴门一带文人荟萃,文彭、何震结合诗文书画,开辟了以艺术欣赏为目的的篆刻艺术。由于篆刻艺术讲究章法、刀法、笔法、甚至墨趣,明清两代蓬勃发展出追求不同意趣的各类门派。
清印——篆刻艺术发至“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之创作道路。邓石如之后,晚清之篆刻家摘取权量、诏版、封泥、砖铭等新出土材料,吸收各派技巧,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美学于焉灿烂发光。
二、四大印石
寿山、青田、昌化、巴林是中园著名四大印石,而以产于福建福州市寿山村的寿山石品种最多。寿山石大略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
田坑石,埋藏于寿山溪及溪旁水田底下的古砂层中,田黄石多呈卵形,肌理隐现萝卜丝,多挂色皮,格纹呈红筋状,具有“细、结、润、腻、温、凝”六德,历来被尊为“石中之王”。
水坑石产于寿山溪的坑头占,坑洞深邃,地下水迷漫,开采困难。水坑石玉质冰心,通灵凝腻,富有光泽,历来产量甚微,坑头石偶有开采,水晶石多为传世旧物,十分稀罕。
山坑石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名目繁多,多以产地或色相命名。山坑石的质地、色泽、纹理各有差异,大块石料都出自山坑。
三、寿山石艺术
元明之间,以花乳石治印盛行,寿山石章应运而生,雕钮技艺的长足发展,雕刻刀具与技法的演变,使寿山石石雕与篆刻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两代是寿山石篆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篆刻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风格各异。明代的文彭是素负盛名的篆刻家,治印力求复古,笔意秀润,刀法光洁,被后人称为“篆刻之祖”。
清代邓石如治印风格刀锋挺健,姿态妖媚,刀法和笔法融为一体,自成一格;晚清赵之谦以当时出土的秦汉泉洗铭文入印,别开生面,风靡一时,融石鼓、秦玺、汉印,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其作品淳朴灵动,气势磅礴。晚清的诸家之后,吴昌硕结合三代吉金文字的结体用笔,朴茂雄键,自生新意,发展了篆法,从而为他的篆刻突破陈规、自立门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篆刻风格显示古朴、苍劲、浑厚的天趣,成为近代最有影响的篆刻大师。
而寿山石石雕方面,清康熙年间的杨玉璇、周尚均艺冠当时,许多佳作被进贡宫廷秘藏。同治年间的潘玉茂、林谦培,继承杨、周之法,各自发展形成了“西门”与“东门”两支艺术流派,影响深远。清朝皇族十分宠爱寿山石,以乾隆皇帝御用的“田黄三链章"最为著名。这个时期。田黄石被推为三坑之首,上至皇族,下达庶民都视为珍宝。
四、篆刻与寿山石
中国书法,乃以笔墨在纸帛上挥洒其笔致、墨韵;篆刻艺术,则以刀代笔,在印石上镌琢出笔意、墨趣。因此,文人操刀,欲将书法、诗文、绘画、雕刻融为一体,非以能受刀之软石为纸帛,不足以达其淋漓尽致之境地。
书法篆刻大家曾绍杰先生,在其所著《曾绍杰篆刻选辑》再版自序中特别提出“要在能传篆写与配置之深意,进而增益其秀拔朴厚之丰神,此必赖锋刃以宣达,而非笔墨所能尽及也。”一语深刻道出,篆刻艺术以刀代笔于印石上琢磨之特性。
晚清最后一位杰出的大艺术家为吴昌硕一吴俊卿(1 844—1 927),原名俊,初字香补,中年更字昌头,民国元年以后以字行或署仓头、苍石,别号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酸寒尉、芜菁亭长、五湖印芒等,浙江安吉人。他在诗、书、画、印等方面,超艳古今,自成一家,成就极高,其流风余韵一直到当代。
他于书法最重临摹《石鼓》文字,毕生精力尽瘁于此。他写《石鼓》常参以草书笔法,不仅仅于形似,而凝炼遒劲,气度恢宏,每能自出新意,耐人寻味。所作隶、行、狂草,也多以篆籀笔法出之,别具一种古茂流利的风格。偶作正楷,挺拔严毅,自始至终一笔不苟,尤见功力。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的影响,上追秦汉玺印,尤能貌拙气盛地作石鼓文,以玺印封泥、砖甓——瓦及碑碣等书体融入书法、绘画、篆刻的创作。篆刻用刀化钱松、吴让之的刀法为一种新的刀法,钝刀硬入,使他的创作别具一种古拙浑厚、苍劲郁勃的气息,是一位食古能化、自出新意的大家。
集书、画、篆刻于一身之大艺术家吴昌硕,若非以印石为媒介,而仍以传统之铜锡、牙角、甚或玉石、玛瑙为材料,如何能展现其大刀阔斧,气势磅礴,富浓浓墨味的作品。
吴昌硕在其“不受束缚雕镌中",“贵能深造求其通”(吴昌硕《刻印》诗)和艺术思想的指导下,对篆刻刀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不满足于对冲刀或切刀的纵向深入的研究,甚至不满足于将冲、切等刀法熔于一炉,所产生的篆刻刀法的新境界。为了印面的审美需要,他对篆刻刀法不断地横向扩展,在刻的基础上,大胆采用敲、擎、錾、磨等手法,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大胆地探索和使用残缺刀法,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力,进一步开拓了篆刻的多元刀法带来的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
印石之中,寿山石之温润绵密,最广为篆刻家所喜好。
从宋朝的黄斡写出了首篇《寿山石》诗后,历代诗作不少。诗人或言石,或写景、或惊讶“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或描述当年开挖寿山石盛况“日役万指傭千工”。清朝查慎行赞叹日“吾闻精之纯韫为璞,白者日璧黄者琮。兼斯二美乃在石,天遣瑰宝生闽中。”
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先生对寿山石的描述文彩俊美:“寿山珍宝,岂惟秀色可餐,其丽质弥足珍视者,盖有五焉,日润、日灵、日莹、日嫩、曰腻。其或如丽珠肌肤,则石之丰润也;其或如燃犀照水,则石之空灵也;又或如冰盘玉碗,则石之晶莹也;又或如春笋雪松,则石之柔嫩也;又或如脂如腴,则石之凝腻也。如斯尤物,迥非笔墨能尽其名状。"
最能道出寿山石之美与篆刻艺术关系者,乃浙江著名的金石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钱君匋先生对寿山石留下了这样的诗篇:“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
(责任编辑:王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