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中国城市双年展模式
2013-06-30 21:26:29 刘倩
第55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开幕之后,上百场展览密密麻麻遍布于威尼斯海岛上的每一条街巷,全世界的当代艺术都汇聚于此,同时也吸引了世界的游客,在未来展览开放的半年里,这里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场。
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不少人看来,前所未有的中国平行展让威尼斯变成了中国式呈现,包括主题展、平行展和外围展的300位艺术家和相关人士让威尼斯双年展也变成了中国人的盛宴。其实不然,威尼斯双年展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一场盛事,整个海岛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大大小小的展览,而十几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无声无息的散落其中;同时,上千位中国参与者相对于这个每年有2500万游客的海岛城市来说也算不上什么。
中国式展览宣传和推广总是让人有一种中国当代艺术占领威尼斯似的成就感,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威尼斯双年展20年来,不断寻找世界艺术的认同并努力进入国际化视野,所以威尼斯双年展的学术标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努力进入的关键因素,但在这学术支撑的背后,形成的却是威尼斯以双年展为核心的巨大产业链。中国迫切取得国际化认同的心态,恰好迎合了威尼斯双年展产业链生意的一部分,而这种生意模式却是目前的中国文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
威尼斯双年展的学术标准和为城市带来的效应成为世界各地双年展的目标,反观国内近二十年来陆续出现的双年展、三年展虽然都还在持续举办,却很难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营模式,每届双年展的主办方与策展人都在为资金而苦恼,这暴露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运营体制问题。
“威尼斯双年展很有吸引力,很有魅力,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持久的制度和体制,所有的变化、改进都是在体制下不断的去完善和调整,有一个制度保障之后就能够让你看到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未来,而你看我们国家的城市双年展很有可能今天还很好,明天就有问题了。”曾经策划了2011年成都双年展的吕澎对雅昌艺术网说,如今中国的城市双年展都是政府在大量投资,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如何科学的走下去,如何让双年展和城市、文化、市民发生关系是我们目前的新课题。
南京四方美术馆馆长朱彤对于近十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每届都有前往,并曾经参与策划相关展览,他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其实我们应该学的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系统,我觉得只要把一个好的系统建立以后,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有了,无论是艺术的赞助还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商业是附属于一个好的学术价值或者学术品牌之下。威尼斯的商业价值很简单,在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酒店很贵,吃的很贵,所有人花很多钱去租它们的平行展场地,全世界大的公司都想赞助它,连水上巴士都要贵一倍,咖啡也要贵一倍。这个商业模式代表的是你有一个很好的平台,那所有的东西都能嫁接,全世界从事艺术的人都想来。一个很高的平台就能得到它所想要的商业价值。所以这个系统是很重要的,这是中国最缺乏的。”
已经举办了九届的上海双年展是国内双年展的领头羊,2012年成功将双年展移至目前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而它在已经发生了近20年之后似乎与上海城市文化和市民之间并没有产生太多互动。
上海双年展在某种程度成被称为一个“缺血的展览”,总策展人邱志杰也曾经因为资金问题而在博客发表两篇博文回应质疑并晒出了他手里的账单,他介绍一个大型双年展他能支配的资金只有1600万左右,这笔费用对于一个大部分以多媒体和装置作品为主的展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邱志杰在担任总策展人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作品在拉赞助,他提到:“为了要筹钱,近10个月来他也在努力辛苦工作,拉来不少现金赞助,事实上城市馆的钱,甚至以圆明学院的钱等于是我邱志杰卖画卖出来的,他们工作团队的人管我叫神笔马良,因为我画出了半个双年展。我去拉赞助可能会送老板一张画,其实是在非常积极的情况下,因为这么一个新生事物,政府资源的支持毕竟有限的。”
中国双年展总策展人的这种情况现在在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工作中并没有出现过,Roberto先生介绍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馆和国家馆都由政府来负责,例如swatch就是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最大赞助商。
对比威尼斯与中国的双年展,就如吕澎所说“其实中国目前国内各个城市的双年展目前的现状如何?这个现状意味着什么?反映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跟威尼斯双年展的比较,究竟我们的差距在哪里?这些才是真正的问题。”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