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华:艺术的一些用途
2013-07-11 11:56:05 李国华
在很多人的观点中,艺术时常被认为应当是无功利的,它应是人类理想以及美好愿望的化身。但事实上,这只是很多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尤其是职业艺术家大量出现的今天,艺术已不再只是作为满足个人小情趣的休闲,它越来越多地在商业社会、现代文化,甚至政治生活中扮演特殊的角色。
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发展在社会中造成了重大的裂痕。因为商业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物质的丰富、世界之间的交流,但它也急速地破坏了一些地区固有的本土文化,特别是对人情社会的伤害是巨大的。人们普遍沉浸在消费社会的物质繁荣中,资本成为链接人与人最重要的手段。但即使在富裕的国家,贫富差距、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这让社会人群产生了分裂,尤其是贫困人群,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安定,这种不安定也为社会的长久发展埋下了隐患。而艺术本身具有某种功能,特别是其在社会理想、对未知领域探索渴望方面的追求,却意外成为当代社会缺乏的人情粘合剂。这是政府非常乐意看到的事物,因此我们发现,富裕了的政府往往都会在文化艺术上做一些大规模的投入,以此希望部分冲抵因为过度商业化造成的社会裂痕。
而企业对于艺术的这种功能也开始大为重视。由于泛滥,广告已经不再是企业在维持自己品牌时使用的唯一手段,艺术成为了他们新的选择。在艺术长长的赞助名单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奔驰、宝马、联合利华等等一些国际大公司的名字。一些奢侈品和时尚品牌也经常与艺术家合作创造一些新的产品,比如伏特加酒与沃霍尔的合作、村上隆作品与LV包的结合。并且赞助以及长期支持一些艺术或艺术机构,也为企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特别是一些名声不太好的公司,比如石油、烟草。通过对艺术有限的慷慨,它们减少了自身的负面形象。
除了利用艺术保值、增值外,通过购买艺术品来避税、行贿又或者转移资金,也是权势者、富人们经常使用的手段。为了平衡社会的发展,避免贫富差距悬殊太大以及某项过度发展的产业,政府往往采取增加税收以及限制资本进入的措施。艺术品市场定价的不规范,却给了商人们可乘之机。通常的做法是,以低价购入一幅作品,然后它又会被以数十倍甚至百倍的价格在拍卖行中被拍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疯狂上涨时期,它的艺术市场就存在大量这样的事件:突然之间,日本人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名不见经传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绘画,一些二三流画家的作品也被炒作成了天价。但这样的行为对艺术市场是极为有害的,它让市场充满了泡沫。当资本开始衰退时,这些泡沫也随着破裂。当年那些被日本人做成天价的作品,在90年代出售时,往往只有原价的零头,甚至都不到百分之一。
当然,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艺术在政府对社会的意识形态管控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时候只有那些没有批判或者激进内容的展览才会受到赞助的原因。而受到政府控制的博物馆、美术馆也是这项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在此方面,资本的力量比之政治力量要弱,但它采取的态度和政府是同样的。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悖论的现象,某种意义上商业与政府的介入,危害了艺术的自由。艺术似乎应当拒绝这些而独立,可是艺术却并不能完全脱离它们而生存,因为当外部的自由完全消失时,艺术的自由也随之消失。正如阿多诺在《美学理论》艺术开场白中说道:“艺术中的绝对自由总是有限制的,并且总是与整体的永久不自由相矛盾。”这或许是一个永远的矛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